点击蓝字
收获更多语文公益教学资源
高考文言文读写008
008行仁义于天下 《史记·伯夷列传》 《说苑·指武》
【好题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宁波市 2023—2024学年高三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
材料一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
材料二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
周公对曰:“臣闻之,攻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众举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节选自《说苑·指武》)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是 A 发 B 巨桥之粟 C 散鹿台之财 D 以与士民 E 黜其战 F 车而不乘 G 弛其甲 H 兵而弗用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木主:指写有死者名号的木制神位,又称牌位,是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
C.有道:根据下文的“则无胜之道矣”可以推测,它在文中指的是“有办法”。
D.信:意为“确实”,与《兰亭集序》中的“信可乐也”中的“信”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胸襟。
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
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2) 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与周公对武王伐纣这件事的不同立场及其依据 (3分)
【好题精讲】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于是 A 发 B 巨桥之粟 C 散鹿台之财 D 以与士民 E 黜其战 F 车而不乘 G 弛其甲 H 兵而弗用
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其战车而不乘弛其甲兵而弗用。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句意:
(武王)于是就分发巨桥的粮食,散尽鹿台的钱财分给士卒和人民,拆毁战车不乘坐,扔掉盔甲和兵器而不用。
解析:
“发巨桥之粟”与“散鹿台之财”结构相同,故在C处断开。
“黜其战车而不乘”与“弛其甲兵而弗用”结构相同,故在E和G处断开。
故选CEG三处断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B)(3分)
A.木主:指写有死者名号的木制神位,又称牌位,是中华祭祀文化的重要内容。
B.适:“恰当”,和《屈原列传》“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的“适”不同。
B.“适”在这里的意思是“到、往”,与“适长沙”的“适”相同。
【教考衔接】《石钟山记》:“余自齐安舟行适(到……去)临汝。”
《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出嫁;嫁)还家门。”
《孔雀东南飞》:“处分适(适应;顺从)兄意,那得自任专。”
《赤壁赋》:“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孔雀东南飞》:“适(适才;刚才)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C.有道:根据下文的“则无胜之道矣”可以推测,它在文中指的是“有办法”。
D.“子之武城”中“之”意思是“到”,与《鸿门宴》中“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的“之”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武王伐纣临行之时,面对伯夷、叔齐的质疑和阻挠,姜太公非但没有怪罪,还称赞其为“义人”,亲自扶着他们离开,体现了恢弘的气度和广阔的胸襟。
B.伯夷、叔齐坚守内心的道德高地,不为外在因素而改变自己的节操,虽晚年穷困潦倒,最终饿死首阳山,令人唏嘘,但他们为信仰献身的精神足以光耀千古。
C.姜子牙认为,统治者如果能加强自身品德修养,给百姓带来好处,得到他们的拥戴,便能所向披靡。他的一番话完全打消了武王对于伐纣这件事的顾虑。
C.姜子牙的话并没有完全打消武王的顾虑,这从他紧接着又问了周公相同的问题可以看出
D.武王在牧野之战大败殷人,然后将纣王从诸侯那里搜刮的玉器、钱财和美女悉数奉还,体现了仁义之师的风范,也赢得了天下人的诚心归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
关注“宗”“耻”“义”的含义及语法。
(1)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
(2) 纵马华山,放牛桃林,示不复用。
关注“纵马”和“放牛”在文本中的古义。
(2)把马放归华山,把牛放生于桃林,表示不再使用它们(发动战争)。
14、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与周公对武王伐纣这件事的不同立场及其依据 (3分)
伯夷、叔齐反对,理由:①父亲文王死了还没下葬,便拉着他的牌位去打仗,不孝;②武王作为臣子犯上弑杀自己的国君商纣王,不仁。
周公赞同,理由:纣王破坏礼义,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已没有资格作天子,只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伐纣并不算以臣弑君。
【评分标准】
伯夷、叔齐反对,理由:①父亲文王死了还没下葬,便拉着他的牌位去打仗,不孝;②武王作为臣子犯上弑杀自己的国君商纣王,不仁。
周公赞同,理由:纣王破坏礼义,失去了百姓的拥戴,已没有资格作天子,只是一介匹夫而已,武王伐纣并不算以臣弑君。(意思对即可。立场判断错误不给分,理由一点 1 分。)
评分标准细化为:仅有立场而无理由不得分;三个理由三个点,一点一分,意思接近即可;有理由而无立场的一般给分,因为理由中往往表明了态度
【存在问题】
题目为“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伯夷叔齐兄弟二人与周公对武王伐纣这件事的不同立场及其依据”,改卷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情形:
1.答案不全,只讲依据而无立场态度;只讲了伯夷叔齐或者周公对伐事的立场和依据;伯夷叔齐的反对伐纣事理由有二却只讲其一;答案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有学生只引用了文中的话而没有用自己的语言;
2.答案张冠李戴的,或逻辑不清的,如“伯夷叔齐的立场是反对,以之为耻,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最终饿死;周公的立场是支持,向武王指出攻击失去民心的殷朝不算没有道义。”
3.答案脱离文章而自言自语的,如“伯夷认为武王以暴易暴的行为应当被指责;叔齐认为武王应当考虑在伐纣中不能影响百姓生活;要将纣王搜刮的玉器钱财美女归还,以获天下响应顺从”之类的。
【批注详解】
1.于是【在这时。“于”是介词,表示“在”或“从”;“是”是代词,表示“此”或“这”】伯夷、叔齐闻【听说;得知【教考衔接】《屈原列传》:“博闻(见闻,知识)强志,明于治乱。”】西伯昌善养老,“盍【何不,为什么不【教考衔接】《齐桓晋文之事》:“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往归【归依;归附【教考衔接】《荆轲刺秦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项脊轩志》:“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至于、延及、以及等】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
翻译: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牌位,尊他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杀害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
2.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归往】周,而伯夷、叔齐耻【以……为耻辱。【教考衔接】《师说》:“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之,义【坚持正义。《公输》:“吾义固不杀人。”【教考衔接】《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鸿门宴》:“亡去不义(合道义的;适宜的;公正合理的),不可不语。”《孙雀东南飞》:“吾已失恩义(情义;恩情)。”《屈原列传》:“举类迩而见义(意义;意思)远。”】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到、往】归矣?于嗟【感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徂【通“殂”,死亡】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翻译: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他们隐居于首阳山,采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采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最终饿死在首阳山。
3.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途径;方法;措施。【教考衔接】《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规律;法则)也,进乎技矣。”《师说》:“闻道(道理;事理)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乎?”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道德;道义【教考衔接】《陈涉世家》:“伐无道,诛暴秦。】,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①不才,不贤②品行不好,没有出息(多用于子孙)(不肖子孙)】,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即使】非吾民,可得而使【使唤;驱使;使用。《五人墓碑记》:“人皆得以隶使之。”【教考衔接】《阿房宫赋》:“使(假使;如果)六国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也。”武王曰:“善。”乃召周公而问焉,曰:“天下之图事者,皆以殷为【以……为……:把……当作……】天子,以周为诸侯,以诸侯攻天子,胜之有道乎?”周公对曰:“殷信【确实;的确。【教考衔接】《促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琵琶行》:“低眉信(任随;随意)手续续弹。”】天子,周信诸侯,则无胜之道矣,何【怎么。《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何能及君也?】可攻乎?”武王忿然曰:“汝言有说乎?”
翻译:周武王将要讨伐纣王,召太公吕望询问他说:“我想要不战而知胜果,不用占卜就得到吉兆,使用不知自己的子民,做到这些有方法吗?”太公回答说:“有方法。王能得众人之心,来讨伐无道昏君,不用战争也知道会胜利。凭借贤德的品德来讨伐不肖之人,不用占卜也知道一定会获得吉兆。对方祸害百姓,我们造福百姓。即使不是我们的人民,也可以招徕麾下。”武王说:“好。”于是又召周公来询问:“天下论事的人,都视殷商为天子,把周看作诸侯,以诸侯的身份来攻伐天子,有战胜的方法吗?”周公说:“殷商确实是为天子,周确实为诸侯,那就没有取胜的办法啊!怎么可以攻伐呢!”武王生气的说:“你的说法有依据么?”
4.周公对曰:“臣闻之,攻【攻击 】礼者为贼,攻义者为残,失其民制为匹夫,王攻其失民者也,何攻天子乎?”武王曰:“善。”乃起【发动】众举【发动;兴起【教考衔接】《过秦论》:“南取汉中,西举(攻克;攻占)巴蜀。”《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尽;完),刑人如恐不胜。”】师,与殷战于牧之野,大败殷人。上堂【朝堂;殿堂。【教考衔接】《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见玉,曰:“谁之玉也?”曰:“诸侯之玉。”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财矣。”入室见女,曰:“谁之女也?”曰:“诸侯之女也。”即取而归之于诸侯。天下闻之,曰:“武王廉于色也。”于是发巨桥之粟【指粮食;谷物】,散鹿台之财以与士民,黜【减少。【教考衔接】《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其战车而不乘,弛【放下;除掉。】其甲兵而弗用。纵【放纵;放任】马华山,放【放纵;放任】牛桃林,示不复用。天下闻者,咸【都】谓武王行义于天下,岂不大哉?
翻译:周公说:“我听说:攻伐礼的就称为贼,攻伐义的就称为残,失去人民的则叫做匹夫。王讨伐的是失去民心的人,怎么能说是讨伐天子呢?”武王说:“好。”于是率众起兵,和殷商的军队在牧野交战,大败商军。攻入王宫大殿,看见美玉,就问:“这是谁的美玉?”回答说:“是诸侯的玉。”立刻把玉归还诸侯。天下人听说了,说:“武王不贪财帛啊。”进入内寝见到美女,就问:“这是谁的女人?”回答说:“是诸侯的女人。”就把女子送还给诸侯。天下人听闻了此事,说:“武王不贪女色啊。”(武王)于是就分发巨桥的粮食,散尽鹿台的钱财分给士卒和人民,拆毁战车不乘坐,扔掉盔甲和兵器而不用。把马放归华山,把牛放生于桃林,表示不再使用它们(发动战争)。天下人听说后,都说武王行仁义于天下,不是气度很宏大么?
【主题读写】行仁义于天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当今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国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礼记》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倡导“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兼相爱,交相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本题目以当今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导入,引导考生思考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问题。材料中所提到的孔子、墨子等中国的古圣先贤提出的治国理政思想则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考生要基于此审题立意。
2.典型任务限制。考生要注意引导语的限制,首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是写作背景的限制,“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限制特别重要,失去这个限制,考生就容易泛泛而谈。“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则是考生要回答的具体问题。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第一句“‘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当今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是习主席2017年1月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万国宫的演讲时提出的,之后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主张。本题目中体现仁爱、友善、和谐、宽容、平等、诚信、责任、担当等价值判断。
开放性
1.立意是开放的。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是考生立意的几个角度,每个角度如果再联系百年变局的不同问题,联系具体的古代圣贤的治国理政思想,又可衍生出新的立意,立意角度是开放的。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材料第二段列举了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谈人类继续生存时提到“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没有局限于某一种具体的思想,而是启发学生写作中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确定角度。(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材料第三段列举了“中国的古圣先贤治国理政的思想”,“天下为公”“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爱,非攻”“兼相爱,交相利”均可以成为思考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起点;材料所列举的仅仅是中国的古圣贤治国理政的思想的例子,其他古代圣贤治国理政的思想也可以自由联想和思考。材料中“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考生可以联想俄乌战争、新冠疫情、世界经济中心变化、世界政治格局变化……这就使文章的针对性更强,开放性也更强。
3.文体是自由的。考生可以感性表达自己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感悟,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理性思考,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写成议论文。
解题
这是一篇材料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人文积淀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深度思维。材料视野开阔,以当今政治经济现实为背景,由“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引发青年学生对人与人、国与国关系的思考。当今世界,人类命运彼此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何共享发展成果,共创和平、繁荣、稳定、和谐的未来,成为时代之问、世界之问。为避免学生分析认识陷入空洞说教,材料第二、第三自然段通过列举瑞典物理学家名言,中国古圣先贤的治国理政思想,为学生思考提供了方向。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生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对进入新时代的个体和国家应该深入思考,命题人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在考查学生对国家、对社会、对时代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考生须参考材料,结合任务展开写作,切忌夸夸其谈,切忌只列举现状而缺少感悟与思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以仁爱之心,促和谐之景。
2.促和平交流,共和谐发展。
3.濡染和谐气,浸润稳定风。
4.和谐相处,携手共赢。
5.以诚待友,以礼待人。
6.仁爱共享,合作共赢。
7.“兼爱”燃人性之美,“仁义”展时代之魂。……
偏题立意:
1.孔子的智慧。(全文只分析孔子思想而忽视任务。)
2.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忽略材料中古代圣贤治国思想的提示。)
3.竞争才会赢。(自说自话,完全脱离材料与任务。)
【例文赏析】
以仁为基,共筑和谐
考生
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们如大海中的一滴水,见证着、亲历着时代浪潮的奔涌。我认为,唯有践行儒家思想中的“仁”,我们才能共筑一个美好和谐的伟大时代。
人与人,当以仁爱友善之心交往。
亚历士多德早已在《政治论》中论证了人的群体性:“离群索居的,不是神明,则为野兽。”正如花朵依赖春天,我们依赖这个社会,依赖社会中每一个个体。(获取更多高中作文素材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高中语文作文)疫情之下,我们有了更多的契机去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际交往的普遍和可贵。正因如此,践行先贤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礼勿视,非礼勿言”等交际准则才更为我们义不容辞之责。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怀仁爱友善之心,架起人与人心灵交往的桥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唯其如此,人性的光辉才能跨越山海,隔空辉映,给孤独的个体以温暖。
国与国,当以仁义共赢之姿共处。
万物互联的世界,独善其身已如虚妄的镜花水月般不可及。当亚马逊雨林的蝴蝶引起华尔街的风暴,当刺耳的警报声扰乱新丝路上的阵阵驼铃,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正连接成同一片大陆,我们在其中不可或缺。因此,打破贸易壁垒,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国与国当以“兼爱,非攻”之姿和谐相处,共筑未来!
世界,当以仁德和谐为基共联。
无法忘记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一幕:世界各国人民肩并肩,昂首向前,每向前一步,脚下的大屏幕上展现出不同画面,或遥远,或迫近;或温馨,或苦难,共同构成了我们所经历的昨日世界。而今,路就在脚下,唯有以仁德互助为基,我们才能冲破人种、制度的各种障碍,化解矛盾,于和谐中牵手大同。
莎翁的忠告仍在耳畔回响:“当坦然自若,与自己的时代狭路相逢!”作为时代青年,我们当以青春之热血蓬勃之朝气,为共筑和谐时代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时代浪潮中呐喊、翻涌,奔流向前!
点评:
全文语言简洁严密,观点鲜明准确,思路严谨清晰。文章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证,分论点句式整齐,概括精准,支撑起全文清晰的结构框架。文中材料之外名言警句的引用论证体现出作者广泛的阅读面和深刻的思考力。
主编:陈海峰
编辑:孙 雷、徐玲玲、蔡兆霞、刘元举、杨丽娟、王宏兰
编委:魏继国、孙伟、陈春、丁爱华、唐旭东、梁艳、陈静静、王雨清、沈晓燕、王子文、王怀庆、韩燕飞、陈玲娟、丁凯、何云选、姚景慧、张夜雨、王夏夏
声明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本资源由珠溪语文编辑制作,仅供学习交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挪作他用。
往期推荐
团队介绍
珠溪语文工作室创办于2017年6月。珠,珍珠。取天地日月之精华,艰苦磨砺又浑然天成,圆融润泽又光华璀璨,是天赐珍品;溪,小溪。清澈明朗又细水长流,源远流长又奔向远方。珠溪核心团队由来自江苏、山东、广东等地的26位名校教师组成。以珠溪语文公众号为主阵地,积极构建高中语文教学资源库;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先导,凝练高中非虚构写作特色教育成果。我们秉持“共创共享共同成长”的理念,致力于网络教研共同体建设。2023年获评“全国先进名师工作室”(证书编号:XKW00202307ZS03148)
教学资源下载说明
珠溪语文坚持公益,公众号推送的教学资源会在第二天上传珠溪微信群,署名资料、定制资料除外。
进群请联系独家记忆。
珠溪微信群主张共创共享,欢迎师友多多分享、多多交流。珠溪语文坚持公益语文,我们坚信共创共享才是宝藏群的本质。
让我们一起语文,为语文人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