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弹丸之地的南洋小国,近年来却成了中国游客的“心头好”。免签政策一出,中国游客就像潮水一样涌入,将新加坡挤得水泄不通。人们笑称,新加坡都快被中国游客“挤爆”了!来到新加坡,仿佛进入了一个“迷你联合国”。这里,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和谐共处,各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南洋风情。牛车水,作为新加坡早期的华人聚居地,如今已成为中国游客必打卡的“网红”景点。佛牙寺、骑楼、海南鸡饭……每一处都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气息,让人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小镇。除了华人文化,新加坡还受到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马来族则用色彩斑斓、装饰精美的哈芝街为人们呈现了一番别样的南洋伊斯兰风情,一改了人们对穆斯林保守、严肃的刻板印象。印度族群聚集的小印度(Little India),简直是印度的“缩影”,这里不仅有印度特色的手工艺品、香薰、香水等,连印度本土的独特风格也被移植到了这里。供奉着迦梨女神的维拉玛卡里拉曼神庙(Sir Veeramakaliamman Temple)和斯里尼瓦沙柏鲁马神庙(Sir Srinivasa perumal Temple)装饰华丽精美,其独特的充满印度教众神的雕塑外墙和屋顶建筑十分亮眼。新加坡的殖民地历史和现代国家发展战略,使得英国、印度等地的移民不断迁入,从而形成了今天新加坡多元文化汇聚的特色,能够给游客带来“观一国而游多国”的体验。圣安德烈座堂、新加坡总统府、新加坡植物园等,正是英国统治新加坡时期的历史建筑,欧洲的维多利亚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罗马经典风格、哥德式建筑特色等都能在新加坡的建筑中找到。而在当代,由于印度人口的剧增和人地矛盾的凸显,来东南亚务工的印度人比比皆是,他们已经成为了新加坡重体力劳动的主力军。免签政策的实施,让中国游客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纷纷涌向新加坡。2023年,尽管此前的疫情和签证政策带来了挑战,但仍有136万中国游客踏上了新加坡的土地,虽然数量上略逊于印尼,但他们的消费总额却高达123亿元人民币,稳坐新加坡旅游市场的“金主”宝座。或许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惊人,但别忘了,新加坡的建成区面积仅500多平方公里,可供观光旅游的区域更是有限。在新加坡的热门景点,你总能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中国游客的身影无处不在,甚至在一些热门餐厅和游乐项目,都不得不挂出“中文告示”以示友好。 以暑期为例,中国游客的热情更是势不可挡。热门餐厅早早挂出“餐位已被旅行团订完”的中文告示,热门游乐项目也不得不使用中文进行提醒。这股“中国风”甚至影响了新加坡的商业环境,不少国内新兴餐饮、零售品牌都将新加坡作为进军海外市场的首站,希望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夜幕下的庙街,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环球影城等热门游乐项目,更是人满为患。国内新兴餐饮、零售品牌,也纷纷将新加坡作为海外市场试水的第一站。在旅游消费市场的驱动下,国内开通新加坡直航的城市已近40个,是目前除曼谷外,开通中国直航航线最多的国外城市。新加坡航线还是近年来不少国内机场升格为国际机场的首条航线,,可见其在出境游市场中的“网红”地位。虽然中国游客对新加坡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体验和评价却并非完美无缺。语言沟通的障碍、文化差异的隔阂,以及相对高昂的消费水平,让部分游客感到失望。一些旅游景点和设施,相比国内同类型项目,也缺乏明显的优势,难以吸引游客再次前往。语言服务:汉语使用场景有限,不少新加坡公共服务人员尽管有着华人面孔,但却无法用汉语交流。这就给一些原本以为可以操着汉语畅通无阻的游客带来了极大交流和出行障碍。新加坡面积狭小,以金融贸易、电子石化、航运物流、旅游等作为支柱产业,农副产品依赖进口,导致旅游成本相对较高。
旅游产品缺乏优势:一些旅游景点和设施,相比国内同类型项目,已无明显优势,难以吸引游客再次前往。当下,中国人的确“挤爆”了新加坡。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凭借着多元文化的融合、高效的城市管理和前瞻性的发展战略,成为了亚洲的典范。
在目前来看,新加坡对于中国游客的吸引力依旧是非常可观的,而众多中国企业更是将新加坡作为了出海战略规划的第一站。在看热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除了旅游业以外,中国企业,能向新加坡学习什么更深层次的东西?我们如何能像新加坡一样,将企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新加坡为什么成为亚洲富翁们的首选之地?
企业出海第一站为什么选择新加坡?
一站式获得答案!
12月8日-14日,新马商务游学报名中!
添加小助理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