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
RECOMMEND
回顾
·朱逢博与“白毛女”|从方琼的回忆说起,“模仿秀”讨论之二
上海轻音乐团对朱逢博的模仿秀推进最终由作品音乐会终结,几名标注“选拔”的歌者是不是选秀通道晋级上台的?鉴于办作品音乐会的做法并不是首次,故轻音乐团在2024年演艺活动收官之际,办这台音乐会,创新意味略嫌不足。只是,轻音乐团仍然将老团长的招牌戳在那里,对诸多喜欢朱逢博歌声的上海百姓而言,是个安慰。
在上海轻音乐团当领军人期间的朱逢博
作品音乐会怎么选择曲目都会引起观众面的“非议”。因为大家的需求不同。对朱逢博所有作品如数家珍的资深歌迷希望听到久违的昔日老歌,这些歌很可能传承得不好仅仅回荡在八十年代的时空里,曾给一代歌迷留下难忘的回忆。只图看看朱逢博真身而奔去的观众可能并不在意曲目是否足够有歌者个人属性,大差不差热热闹闹就好。还有一些观众可能是朱逢博不同演艺阶段的关注者,有人爱听斗争款、有人爱听小清新,众所周知,朱逢博在六、七、八十年代的歌风差别很大,有不少观众只爱其中某阶段。选曲有多难,我知道,不过音乐会的策划者好像不知道。依照音乐会命名以及前期发出的号令看,音乐会有两重目标:
1、朱逢博代表作品回顾(音乐会命名是明牌)
2、1978以来的中国流行音乐史回溯(参见右边的文章 → 征集 | 寻找“朱逢博”——在神州大地找到时代的声音)
近日,演唱会的节目单公布了。节目单发布原址,可点击下图前往 ↓。发布的24首歌曲,完全贴合不上那两条目标。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偏差,只能想到一个双重否定句式——既算不上代表作演唱会又没回顾成发展史。
节目单中《金梭银梭致青春》这支歌很陌生,朱逢博肯定没唱过这么一首歌曲。是不是《金梭和银梭》的笔误?另,为了下面行文方便,转帖过来后加了编号。
节 目 单
主持:董德平 何卿
第一篇章 经典回眸
男女声二重唱:1《北风吹》
演唱:黄晓
2《扎红头绳》
演唱:李再耀 黄晓
女声独唱:3《请茶歌》
演唱:陈美玲
女声独唱:4《延水谣》
演唱:周杨(上海歌舞团)
女声三重唱:5《清晨我们踏上小道》
6《金梭银梭致青春》
演唱:Feeling组合
第二篇章 时代芳华
男女声四重唱:7《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演唱:周仁杰 李霖菲儿
韩馥伊(选拔)张旻昊(选拔)
男声独唱:8《夏日里最后的玫瑰》
演唱:唐峰
男声独唱:9《鸽子》
演唱:李再耀
男女声二重唱:10《红河谷》
演唱:于浩磊 宋倩(上海歌剧院)
女声独唱:11《蔷薇处处开》
演唱:李欣玫
男声独唱:12《巴比伦河》
演唱:黄偲
第三篇章 大爱有痕
女声独唱:13《美丽的心灵》
演唱:黄晓
女声独唱:14《洁白的羽毛寄深情》
演唱:孙美娜
男声独唱:15《雪孩子》
演唱:陈泽鑫
女声独唱:16《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演唱:丁一凡
第四篇章 青春飞扬
女声独唱:17《飞向远方的故乡》
演唱:陈洁
男声独唱:18《橄榄树》
弹唱:罗小罗
女声独唱:19《雁南飞》
演唱:高山
男声独唱:20《外婆的澎湖湾》
演唱:罗雨
男声独唱:21《踏浪》
演唱:李泉
第五篇章:那就是我
女声独唱:22《珊瑚颂》
演唱:方琼
女声独唱:23《那就是我》
演唱:肖蕊
尾声 24《我的祖国》
指挥:屠巴海
演唱:朱逢博和全体歌手
*曲目以现场演出为准
何谓“代表曲目”
节目单发布了24首歌,朱逢博唱过这些歌毋庸置疑。第 13、15、23 首是朱逢博首唱的创作歌曲,影响力具备规格,视为“代表曲目”无争议。第1、2 首是朱逢博为芭蕾《白毛女》配唱的唱段,尽管承袭自原歌剧,但“1966-1976”期间原歌剧被禁演,“芭蕾”配唱版本影响力极大,作为其代表曲目也能自圆其说。第 3 首创作于六十年代、大幅修改于七十年代中期,朱逢博去江西演出的时候从当地同行那里学到的这支歌,所以也不是她首唱,但她拿来后用极具个性的表演让南昌观众欢喜,在“原唱”诞生的省份获得认可,后列入她在中国艺术团的保留曲目中,1978年之后她依然多次演唱,认定为她的代表曲目也无不可。这加起来,一共5首。
那余下那17首呢?我以为都难称作朱逢博的代表作,准确地说有几支明显是同代同行的代表作。《雁南飞》乃单秀荣代表作,《妈妈留给我一首歌》乃郑绪岚代表作,《洁白的羽毛寄深情》乃李谷一代表作,至于结束曲《我的祖国》或许全中国人民都知道那是郭兰英的代表作。
看一下上面的图示 5 vs 19的比例,可看出音乐会“代表作”遴选的准确率。要命的是,团里还让朱逢博本人去登台,这会不会让人误会遴选过程是朱老全程参与的、她本人认可这些作品是其代表作?朱逢博老师非常尊重并真诚赞美同行,这种揽收他人代表作记入自己名下的做法,她如果有能力参与曲目选择,绝不可能是这样的结果。
根据笔者对朱老身体状况的了解,当下她一定做不来这样的工作,答应去现场,大概率是体恤小辈的辛苦,去给撑场子,并回应期待看见她的观众。这个节目单在“代表作”是否真实方面如有争议,从独立民事行为能力上论,朱逢博本人不应该承担任何责任。
描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音乐发展史”岂能说说而已
以“朱逢博的音乐之路作为索引,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流行音乐发展史”,是轻音乐团策划班子最先亮出的号令( 出处上文已给链接)。无论是以做音乐史角度论还是做朱逢博个人作品专研,这个提法都有极大的翻车隐患。
首先,“流行音乐发展史”这几个字概念容积很大,要讨论哪方面的事儿呢?是中国大陆原创流行音乐作品(默认是三中全会后吧)还是以流行歌曲唱法演唱的所有中外作品,包括传统红歌以及民歌?都需要在策划时厘清,保持一贯逻辑。囫囵泛化有利于音乐会选歌曲,那就姑且遵循第二种解读,可这也需要把握一个事实——朱逢博盛年时,她是不是把这些歌曲当成流行歌曲唱,或者这些歌由其同代歌者当成流行歌曲唱。如果不是这样,演唱会回顾的算哪门子“流行音乐发展史”?至多是让这些歌曲在这台音乐会上发生流变。
了解朱逢博声乐之路的人都懂,她的成名从配唱芭蕾《白毛女》开始,是以“半土洋”(音乐家李凌先生的概括)类女高音获得关注。成名时点是我国史上决绝流行音乐的时候。在这台音乐会节目单中,第1-4、14、19、22、24都不可置于“流行音乐”范畴讨论,其他歌曲中的多数中国歌,尽管朱逢博演唱的配器中或可出现过电声,那也是时代审美元素,并不意味着作品就算流行歌曲。辨析歌者在彼时演唱时的技术运用才好定夺是不是“流行音乐”。还要注意到音乐会策略出台时候给出的另个限定—— “改革开放以来”,如果演唱会的歌曲并不将“改开以来”的歌当成重点,回顾目标算跑偏了吧?
笔者认为,朱逢博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加入上海歌剧院后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淡出演艺一线几十年,供聆听的歌曲录音有四百多首,逐一分类作品也好或研究其方法演进也好,都更合适将她置于中国民族唱法女高音的领域内分析更为妥当。当然,声乐技术因传媒特点的变化和数码技术的发达出现了融合态势,西方古典声乐作品、中国传统民歌以及原来以不插电形式演唱的不少中国作品都可以被流行歌者演唱,顺应此大势搞老歌新唱是组台开歌会的流行思路,但请不要拉来朱逢博当“索引”或把别人的代表作硬加到她的名下搞宣传。既算不上代表作演唱会又没回顾成发展史,音乐会策划时期宣发的两个目标都没形成,根儿上是宣传立意想错了,用这两个维度套朱逢博的特点不合适。
如果轻音乐团希望将老团长的代表作品传承下去,请先踏踏实实地做好研究。朱逢博都演唱过哪些歌、其中精彩发挥的有哪些、其表演心得满满的有哪些、在某个阶段深受听众喜爱的有哪些。在这样的研究做好之后,可以根据团里现有歌者的特点搞不同风格的演唱探索,不拘泥于声部、不拘泥于唱法,真正锻造出一批属于轻音乐团底盘的保留曲目,常演常新。我以为,这是负责任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