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为何会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有这四个原因

文摘   历史   2024-09-04 01:33   云南  

到十二大召开的时候,以邓公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式形成了。
在伟人去世之后,为何不是别人,而是邓小平会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呢?

资历和年龄


要成为领导,尤其是核心领导,尤其是在和平时期,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资历、年龄。

资历不够,难以服众;年龄不够,做事毛躁。邓公很早就参加了革命。他的职业革命生涯起始于1923年的夏天,当时,他参加了旅欧共青团支部工作。

后续又做出了不小的功绩,譬如:千里挺进大别山、参与指挥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等。不管是在党内,还是在部队,他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声望。在第一代领导集体里面,他就已经是一名举足轻重的成员了。

就年龄而言,邓公比伟人只小了11岁,不管是从资历还是年龄而言,邓公最终能成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客观上都具备了很充足的条件。

“三起三落”的经历


邓公“三起三落”的特殊经历,尤其是1975年和1976年这两次经历,无疑增加了他的政治影响,赋予了其不小的政治声望。

在四人帮被粉碎之后,不管是在党内还是部队里,及至于全国目光的关注点,都集中在了他的身上。

1975年,邓公开展的全面整顿是符合民心党意的,他因为这个被打倒也引来不少人的同情,也正是这次全面整顿,让邓公的政治主张和其身上的胆识,为世人所认知。

1977年,周公病逝之后,不少人就呼吁让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也正是民意的一个表现。

这无疑是属于他的政治声誉,这“三起三落”的特殊经历,让世人知道了邓公的另外一面,让他的形象深入民心,这是他后续能成为核心的一个根本原因之所在。

他的政治智慧和驾驭全局的能力


光有资历、年龄、民心还远远不够,最后能不能成功登顶,还得看自身内功的修炼程度。

1957年,伟人访问苏联的时候,和赫鲁晓夫曾有这么一番谈话。

当伟人说自己不想当主席的时候,赫鲁晓夫就询问,那谁能接班呢?伟人提到了几个人,其中第一个是刘少奇,第二个就是邓小平。

再谈到邓公的时候,伟人是这么评价的,这是一个既讲原则,又不失灵活的人,是党内难得的一个领导人才。赫鲁晓夫也表示,这个人确实厉害,别看他个子不高,但他的智慧和思想水平,却是很有高度。

1959年4月,在八届七中全会上,伟人说自己是“正帅”,“副帅”则是邓小平。1973年12月,在一次谈话中,伟人再次评价邓小平,用了这么十二个字:办事果断、柔中带刚、绵里藏针。

关于伟人对邓小平的诸多评价还有很多,我在此就只列举上面这几次,从这些评价能看出一点:他不缺乏政治智慧,其内功是完全能够驾驭局面的。

实事求是的做事原则,以及坚定不移的决心


他身上的求实精神,在他1962年提出的“猫论”就体现了出来:不管是黄猫还是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这句话是他在1962年7月7号,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的时候,做的一个通俗的比喻。只是在六十年代的时候,被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把“黄猫、黑猫”说成了“白猫、黑猫”,以此进行攻击。

他这个通俗的比喻,指的是生产关系究竟以哪一种形式出现是最好呢?究竟要采用哪一种形式,才能快速、平稳的恢复农业生产和国家经济。

他的本意很简单,就是哪一种方式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哪一种方式能快速、平稳的达到效果,那么就采取哪种方式。

我是很赞同这句话的,这实际上是“结果导向”的思路。以目标作为反推,在实践当中进行修正和总结,这是一条成功的捷径,无疑是很明智的选择。当然,很多人认为一味的大搞经济,其负面效果就是带来了腐败,和社会的堕落。

这其实是不对的,也是缺乏常识的一种认知。不管是在哪个时期,也不管是古往今来,腐败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腐败。

至于社会精神的堕落,也是无稽之谈。大搞经济,不是只讲究以经济为唯一目的,而是在不偏离大方向的轨迹当中运行。

结 束 语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后,开始全面为推动实现历史转折而努力,也让我国正式进入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也正因为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贡献,中国才能打开新局面,至于后续的全面复兴,就需要后人接力砥砺前行了。

贱议你读史
八零后老腊肉为你说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