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剑涛:不顾一切追求国家强盛会跌进战略陷阱

财富   2024-09-15 10:04   马来西亚  





【中制导读】

国家战略在国家自我认知错误、诸社会要素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发挥国际主导权,就必然造成战略误判。
倘若不顾国力,硬充国际领导者角色,它就不能不透支自己根本不具备的战略资源,引发战略透支危机。





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发展的长远与全局问题。现代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一个呈现国家兴衰界限的关键问题,国无远虑,必有近忧。人们常常着眼于国家战略的成功性个案,而忘记了国家战略的失败性个案。为避免国家战略的失败,有必要强化对国家战略规避性问题的讨论。其中,四个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战略误判、战略冒进、战略透支、战略溃败。战略误判、冒进、透支与溃败连贯浮现,就是国家战略的彻底失败。

现代国家战略存在先发国家的试探性战略与后发国家的模仿性战略两种基本类型。先发国家在现代化探索中拥有从容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因此可以以试错的方式探索国家前路,其战略的前置性与全局性并不凸显;后发国家面对的发展局面颇为紧张,因此不得不对其发展的全局处境和长远目标做出谋划,反倒表现出国家战略的事先自觉。但因为处境的不利,这类战略常常表现出对倡导性一面的压倒性关注,悲剧性地遗忘了国家战略的规避性向度。这对国际局势与国内状态双重紧张的后发国家来讲,无疑显著加大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规划难度。这是大多数后发国家在战略上都会陷入溃败状态的必然原因。

现代国家并不能天然地保有适当的国家战略,因此会因为国家战略的适当与否,分流为成功国家与失败国家。这一分流,不仅是因为国家战略思维上的重大差异,也是因为国家实施的种种战略措施具有根本不同。从战略观念落实为战略举措,国家间会因其发展态势、权力意欲、公众认知、资源聚集、社会动员、政策应对、国际协调等方面的不同进路,而呈现出天差地别的结果:一些国家倾向于务实行动,一些国家喜好空谈战略,并以无视公民价值的方式追求没有明确指向的国家富强这类战略目标,结果不仅造成国家悲剧,甚至引发国际灾难。这一点,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现代国际政治现象。

前及的德国、日本、俄罗斯,自有其战略理论家,故有国家战略的思想高度。但由于这些战略围绕的都是抽象的国家富强目标,国家权力固然大喜过望地乐于实施这类有利于权力自我维系与巩固的所谓战略,但结果一定与所谓战略家的战略期望完全悖反。德国的大空间理论、日本的东亚共荣圈理念、苏俄的世界革命理论、如今俄罗斯杜金式的地缘政治学,都是支配过三个国家的国家行动的战略思想,但结果不是实现国家所意欲的富强,而是让国家陷入了显见的危机状态。最终,国家要么落入准殖民地的悲壮境地,要么造成国家的准崩溃结局。

对现代国家来讲,国家战略需要着眼于国家内部各社会组成要素的合宜运转,否则就不会有真正有效的、有助于强盛的国家战略。如果国家战略没有能够有效坐实,仅仅在寻求富强的宗旨下进入国际社会并追求霸权,即便这个国家占据了极为广袤的土地、拥有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着看似强大的军事力量,它也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强大国家。从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扩展而成的俄罗斯帝国,领土之广、资源之丰富、军事之强大,一时让邻国,甚至是国际社会敬畏。其扩张力的强大,让人将俄罗斯人称许为“战斗民族”。但俄国的称雄、苏联的称霸,在苏联的瞬间崩溃中成为过眼烟云。

而“新帝国”英国的疆域,恰好与俄罗斯的疆域范围出现相反运动:曾经是“日不落帝国”的英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殖民体系解体过程中,几乎退出了所有殖民地,且在退出时为殖民地留下了现代国家建构的“遗产”,推动了这些国家与地区的现代政体建构进程。

这个分流非常具有象征性意义:它表明,像俄罗斯这类对疆域控制表现出极强欲望的国家,在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实际上它根本不知道现代国际体系已经发展到新的控权阶段,它不以传统的、控制领土面积大小为国家强弱的标志,而以创新和协同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英国仍然为人们示范着这样的国家战略有效性,而美国更是以创新和国际协力向人们力证国家战略的崭新机制。因为创新不是一国之内哪个具体部门的单兵突破,而是一个国家形成了“创新发展的社会系统”并高效运作的结果。这就不仅让创新性国家不再追求领土占有、人口控制、军事争夺这些传统国家战略核心使命,一心以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的和平性发展,而且促使其他国家悉心模仿、寻求创新。国际体系,因此有可能成为千方百计追求创新的新体系。这是经典的现代国家战略必须刷新的一个机制。

卡尔·施密特的大空间战略、杜金的地缘政治学论述、日本的东亚共荣圈布局,都是远远落后于时代演进的陈旧大战略理论。尽管仍然有人迷恋这类理论,并且醉心其中,诱导人们迷执这类早已过时的国家战略,但其不足以引导国家形成健全的战略观念与战略部署,已经为最近的俄乌战争所证实。国家战略的大局,一者仍然需要国家将诸社会要素理性地加以配置,从而将历史与当下、经济资源与经济发展、政体选择与国家运行、文化要素与民族凝聚这些因素相互协调。二者,则需要国家战略寻求新的效用指标体系,不再以武力或物化力量作为衡量国家强弱的指标,而以创新性发展为国家盛衰、强弱的判断标准。这是一个现代国家战略成熟的标志,也是一国在国家间竞争中赢得优势的两个大局问题。

国家战略上的倡导性向度规避性向度具有重大差异,前者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布局上积极考虑并想方设法加以实施的方面,后者则是国家维持其战略的兜底条件。没有兜底的规避性向度,国家战略就不成其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战略,反而可能导致国家的溃败与倾覆;没有倡导性向度,国家战略所要实现的目标就得不到凸显,就难以保障国家安全,无法提升国家品质与国际竞争力。

人们在讨论大国兴衰的时候,常常将德国、日本、俄罗斯的“崛起”作为制定与实施国家战略的典型案例来对待。其实,从严格的角度来讲,这些国家并没有什么真实有效的国家战略。这不仅是从它们的国家失败上已经得出的不易结论,而且也从它们根本不了解现代国家真正崛起与称雄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上得到印证。它们的国家战略仍然维持着古代战略的大思路。对外总是采用一种战略冒进的方式,试图以军事霸主性权力获得国际领导地位。国家就既没能整合好国内秩序,侵略性极强的国际政策一旦遭到国际社会的拒斥,它们便随即成为国际社会的“孤儿”或“弃儿”。这是一个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双重失败的结果。

对这三个国家来说,它们在确定国家战略的时候,都心存一种占尽国家间竞争既得优势的急功近利态度:德国人在寻求现代国家崛起的时候,认为自己既不属于西方,更不属于东方,而是能够发挥东西方国家所有优势的国家:它以完全不同于西欧国家腐朽的资本主义,也不同于苏联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谋求一种疾速的国家攀升局面,并试图以此赢得主导世界政治的权力。

而从俄罗斯迈入近代门槛伊始,它就特别强调自己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也不同于东方的君主专制的欧亚主义路线,寻求一条既与西方的英美对抗,也与东方国家拒绝合作的特殊国家主义道路。

作为东方国家的日本,以所谓东方殖民国家的代表自居,试图集合东方国家的力量来对抗西方国家的殖民主义做法。但这类以独特性来确立国家战略的做派,不惟难以整合起现代国家的国内秩序,也无法与国际社会平等打交道。结果不是它们以自己的国家战略意志重塑国际秩序,成为它们所希冀的强权国家,相反,国家在这样的战略图谋中,陷入战争危机或发展陷阱,最终断送了国家发展的大好前程。

一个后发国家,把自己的战略意愿直接转化为国家战略意识,再直接由单一的社会要素即军事力量来组织国家资源,展开其所谓的战略实施过程,结局必然出其意料,陷入无可挽救的国家败局。后发国家极易陷入一蹴而就的、寻求富强的“战略”思维陷阱之中。于是,一种无法扭转的操之过急定势,必定将其引上国家发展歧路。其一定会因为规避性向度的国家战略未保、倡导性战略遭到轻率处置,导致国家战略的溃败,引发难以挽救的国家危机。

任何国家真正具有合宜的国家战略,便是在倡导性向度上做到了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对现代国家的现代特质有一个高度自觉的意识和落实到位的实施。这就是国家必须坐实在最有利于聚集民心的立宪民主政体平台上,并以此去寻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社会与国家的分流而治、经济与社会的平衡性发展等等。国家不能不顾自身的综合历史性条件,以所谓“弯道超车”的方式追求国家的疾速崛起与国际社会的领导权。这就势必让国家处在诸构成要素极不平衡的畸形发展状态,终究有一日会导致国家的失败或倾覆。

二是必须有一个清醒的国家自我意识。国家战略的自我意识上不成熟,一定会束缚一国中人对国家的理性认知。像现代国家战略的典型失败者德国,在国家倡导性战略的前一任务尚未落实之际,就匆匆提出“世界历史的德国时刻”命题,并以此来组织整个国家的所有资源,将之付诸国际竞争过程与侵略战争行为,结果可想而知。只有像英国那样,历经数百年渐进过程凸现出来的国家战略,不仅对英国的国内秩序供给发挥了足够的保障作用,也让英国得以成为“日不落帝国”。进而,只有像美国那样,并不占有别国一尺一寸土地,却以其成为创新性国家而保有相对稳定的国内秩序,并发挥国际示范的作用。在国家战略的倡导性向度未能凸显并得到落实的情况下,国家战略意识与社会诸要素的适配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国家战略就会以失败收场。

现代建国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由于先发现代国家在进入国际社会的时候,以一个强大国家的面目示人,后发国家很容易以一种艳羡的心态去袭取先发国家已经显示成效的一些做法。但在模仿这类做法的时候,又常表现出一种浮于表面的“理解”,而不去深究强盛国家之所以强盛的深层理由,结果就陷入东施效颦的错谬之中而难以自拔。因于这样的定势,后发国家常常会误认为国家崛起就是国家军事力量的强大,就是对别的国家能发起战争并赢得胜利。这种极为肤浅的国家战略认知,长期主导了后发现代国家的战略意识。

德国的例子很能说明问题。为了追赶欧洲强国英国的发展步伐,德国人以“铁和血”的方式统一了国家,以“强有力的”帝国建制来推动国家的称雄进程:从神圣罗马帝国起始,历德意志第二帝国,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败局以后,中经短暂的魏玛共和国,进入军国主义阶段的德意志第三帝国,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彻底败下阵来。然后就是东、西德的长时间分离,直到20世纪末期实现德意志的再统一,德国至此才成为一个建立在立宪民主政体基础上的正常国家。

所谓“德英之争”,德国人不过学了英国人的皮毛,强盛其表虚空其里——内政不修,未能建立起真正有利于国家崛起的立宪民主政体,不足以有效聚集人心,而以煽动和鼓噪魅惑大众,结果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成为纳粹主义的利用工具;外交不成其为国家间的商贸文化交流,而成为以军事征服先导的赤裸裸战争行为。这种被收缩为军事战略的国家战略,一定会在民族国家时代落得个一败涂地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给了德国人深痛的历史教训,以立宪民主政体安顿内政的国家战略,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和平外交的国际战略,方始成为德国寻求真正强国的战略理念。

日本是另一个值得人们警觉的例子。日本的历史,是一部积极向先进国家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在古代历史上,它向中国学习,而使日本文明的发展程度领先于东亚地区。在日益限于停滞与落后的近代边缘,日本开启了又一次重大转变:从现代知识的角度看,日本转而引进兰学,即由荷兰人带到日本的西方现代学问,而接受了现代的精神洗礼;从现代国家战略来看,日本没有仇视携坚船利炮而来的美国,在“黑船来航”之际,毅然决然地决定接受现代工商机制,打开国门,积极学习西方现代文明。这两个重大转变,让日本一跃到东亚地区建构现代文明的先进位置。

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就此确立了适当的国家战略,相反,由于日本在建构现代国家的时候,如同德国一样,错认国家的军事强盛是国家战略的第一要义,因此将国家发展引向歧路:在现代起点上,日本认为自己天经地义地是亚洲弱小国家战胜欧美帝国主义的不二之选,因此,不惜诉诸军事力量与西方国家开战。但他们缺乏反思的是,为了争夺这一代表权,竟然毫无道理地在中国的领土上与俄国打仗。也是基于这样的认知,日本进而不惜开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场,武装侵略亚洲国家,不仅给亚洲地区的不少国家带来战争灾难,而且因为自不量力地对美开战,最终输掉战争,让日本至今还难以成为一个自己所期待的“正常国家”。所谓过分相信实力与自我陶醉,则是因为对国家战略的规避性向度缺乏醒悟导致的悲剧。

人们在对国家战略的类型上进行比较后,很容易发现,英美的现代国家战略不仅可以说是高度成功的,而且具有极强的示范性。这一方面是指两个国家稳定地确立起立宪民主政体,保证国家运行在一个认同度极高的制度平台上,另一方面则是指它们从传统帝国演进到现代帝国,到美国称雄世界的阶段,不以军事手段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而以国家创新体制垂范全球各国。

前者,是英国以现代国家战略韧性推进的结果,为人类带来了规范与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其稳定有序运行的机制。从1215年《大宪章》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长达470余年的建构现代国家权力机制的努力,是世界各国都必须高度重视的、建立现代国家的政治战略成果。如果没有接受英国的这一现代政治成果,就等于没有迈过现代国家的大门门槛。王在法下、王在议会这类有力限制国家最高权力的方式,为国家成为保护所有成员权利的建制提供了大思路,这是真正有利于维护国家存在与发展的战略安排。一切没有完成这种规范与限制国家权力的战略任务的国家,不能被视为现代国家,不能被看作完成了现代国家政治战略布局的国度。

那些自认为在国家主义的基础上可以建立稳定有序的国内秩序,聚集国内力量应对国际竞争的想法,在德、日两国的教训与英美的经验两端上,可以得到深刻的启发。规范现代国家权力,使其不能随意作为或胡作非为,是保证国家能够寻求持续的经济发展与文明升华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不易的国家战略着力点。一切试图颠转立宪政治战略与市场经济发展、多元文化互动先后顺序的国家战略思路,都是不得要领的,也都无法真正实现国家强盛的战略目标。如果说英、美成为认知国家战略的倡导性向度的指标性国家的话,那么德、日两国则成为知晓国家战略的规避性向度的标志性国家。

俄罗斯是另一个混淆了现代国家倡导性战略与规避性战略的国家。这有两个意思,一是俄罗斯作为现代国家崛起之际,就未能明了现代国家的特质为何的答案,误将现代国家视为传统穷兵黩武的军事战略支配一切的国家形态。这就将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混为一谈,从根本上限制了俄罗斯对现代国家的战略谋划。二是俄罗斯一直将对邻国领土的觊觎、侵占和抢掠,作为自己以强国崛起的首选战略。因此不断发动战争,抢占领土、扩大军备,让整个国家战略围绕军企集团的需要而运作,结果将健全的国家结构扭曲为一个畸形的机制,终究难以为继,发生国家战略的溃败,引发国家实力的衰变:这不仅体现为日俄战争的失败、二战与德交战的惨败、二战本身代价极大的惨胜、也体现为1991年的苏联解体,以及当下俄乌战争的失利。

这一连串的国家战略失误,相对于德、日“二战”后的国家战略结构性调整带给国家的崭新运命而言,显得更为突兀。结果便是,俄罗斯既没有建构起现代国家的立宪民主政体,因此无法供给稳定的国内政治秩序,只好依靠强权来维持其国家持存;也没有经由价值与规则外交赢得真正的国际盟友,因此在需要国际同盟支持的时候,总是缺少坚定支持自己的真正盟友。相对于德、日二战后成功实现战略转轨,跻身现代国家行列而言,俄罗斯现代国家战略的失败,显得更为全面与彻底。

现代国家战略的倡导性向度相对于规避性向度来说,具有一种逻辑上的优先性。为了理解这一点,有必要强调,国家战略的规避性向度相对于倡导性向度所具有的实践优先性。国家战略制定与实施上需要首先解决倡导性向度所要求的内政安排与外交规则,国家才足以务实追求其强盛的目标,如果诸如立宪民主政体、市场经济与宽容和合作文化精神尚未得到有效确立,国家便不计后果、不顾一切地去追求所谓强盛,那就一定会跌进国家战略的陷阱之中,终致国家的衰败或倾覆。

国家战略在制定与实施的实际过程中,需要首先规避种种陷阱,才足以寻求实现国家倡导性战略的种种目标。如果在实践上径自跌进种种必须规避的陷阱之中,国家战略的倡导性目标就变成不切实际的空谈。唯有清理出国家战略的制定线索与实施路线,国家战略的实施才不至于陷入一团乱麻、混乱不清的可怕状态。

国家战略规避性向度的四个方面尤值重视。首先是战略误判,就是对国家在长远与全局的处境上做出的错误判断。国家的战略误判都是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做出的判断,因此各种影响战略判断的复杂因素很容易误导决策者;具体做出国家战略判断的领导者,受制于个人或群体的基本素质、决策经验与为政技艺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会出现大大小小的误判等。

后发现代国家在战略上更容易出现误判。这是因为,后发国家处在一个国家间竞争的高度紧张状态中,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那么巨大的空间和那么丰富的资源去精心判断自己的战略处境,并相应做出适宜的战略判断。在紧张的国际环境中,先发现代国家逼使后发国家开放的强大压力,国内推动变革与保守传统的激烈拉锯,都增强了国家战略决断的失误概率。在这种紧张处境中,能够做出准确的战略判断是极其罕见的。以日本为例,在佩里将军率黑船来航之际,日本所做出的战略判断是及时准确的。直到今天,日本还在横滨港修建佩里纪念馆,使人不得不佩服他们对现代所具有的卓绝见识。但日本在“二战”时做出的攻击美国的战略判断,则是显见的战略误判结果。

后发国家的战略误判,几乎都是因为寻求富强的战略意愿遮蔽了国家战略的理性决断目光所致:它们一不问国家政体只问国家强大,结果将国家强大的政体之本遗落掉了;二不问内政修否只问外交进取,结果便将国家间竞争单纯视为军事强弱之比。于是,后发国家大多行走在从国家主义到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这不仅无助于国家战略的倡导性向度的凸显,相反以对国家战略的规避性面相的遮蔽,将国家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简单地讲,国家战略在国家自我认知错误、诸社会要素不相匹配的情况下,单纯追求国家的快速崛起和发挥国际主导权,就必然造成战略误判。因为准确的战略判断,是以前两者作为后者的前提条件。国家精准的自我意识,社会要素的恰相匹配,才有望促成一个强大国家并发挥国际领导权。这是一个国家战略促使其顺应性崛起,而不是怨恨性崛起的正常路径。一旦一个国家陷入怨恨性心境,战略误判很容易重复出现:由于这个国家长期认为自己遭到了其他国家的羞辱,它便会发誓报一箭之仇,结果就在这种复仇心态中一再误判自己的真实处境与有效对,一把国家战略收缩为军事战略,二把军事战略收缩为怨恨行动,或退守而恨,或进取而攻,结果对国家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在现代国家演进史上,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军国主义是造成一个国家战略误判的精神根柢。它们促使一个国家自我意识的膨胀,不顾国家的综合实力而强行推进误判基础上的国家战略,于是催生另一个战略失误——战略冒进。

所谓战略冒进,就是一个国家高估自己的国家实力,认定自己具备强大的国力,急于行使国际领导权导出的状态。战略冒进是国家战略制定与实施时国家丧失理性能力的必然结果:一是当国家权力当局极力鼓噪国家崛起、诱使民众陷入群情激奋的狂热状态,当局一定会不顾一切地满足公众称雄世界的愿望,去发动本无望致胜的国家行动;二是国家权力当局与社会公众都陷入斗志昂扬的激亢状态时针对国家保持理性状态发出的呼吁,就会被认为是国家的叛徒,而被权力与公众共同掐灭,结果国家行动就不管不顾地往条件允许的行为之反方向滑动,最终一边倒地采取冒失的行动,终致国家利益不保,陷入危险状态,甚至是彻底倾覆。

战略龟缩是战略冒进的一个必要步骤。一个国家在采取战略龟缩,从战略龟缩转变为战略冒进的战略举措时,它自认为精准的战略判断,其实只是被装饰了的战略失误。无论是战略龟缩还是战略冒进,都是因为采取这样的战略举措的国度,没有形成理性的国家自我意识,因此在自认不能挑战国际既定秩序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与自己国家理性定位不相称的战略举措;跳到另一个极端,当其认定自己已经具有足够实力挑战国际秩序的时候,它便会毫不犹豫地采取战略进攻的举措。当其时,战略龟缩不过是表明国家试图发挥国际领导权却不到火候时的忍耐,而战略冒进不过是宣示国家战略不计工本地进取的狂热。这实际上是一个双重失误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从战略误判到战略冒进,在战略上都是因为丧失了预见性的结果。因此,战略透支的失误一定会尾随而来。

因为战略误判、战略冒进没有战略预见性,从而一定会导致战略透支的局面。所谓战略透支,就是一个国家尚不具备与其称雄世界相匹配的战略储备,但却强行地推进其雄心勃勃的战略计划,从而产生战略欠账。对一个心生超过国家能力的称霸雄心的国家而言,绝对是一桩悲剧性的事情。因为这样的战略透支,表明这类国家没有理性的国家意识,没有资源的适配能力,没能对诸社会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因此在内外政策上一定会处于失衡状态,最终导致国家战略的严重失误。其结果,轻则耽误国家发展进程,重则造成国家倾覆。

一般而言,国家在运行上必须自觉杜绝自认居于国际社会领导地位的误判,倘若不顾国力,硬充国际领导者角色,它就不能不透支自己根本不具备的战略资源,引发战略透支危机。一国出现战略透支,常常是因为,这样的国家以精神上的自我膨胀、虚张声势来煽动民心,让煽动者和被煽动者都误以为国家实力强大,足以向外扩张,且贸然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是一种实功虚做的状态,是国家战略透支的决定性原因。如德国心心念念的“世界历史的德国时刻”。

在国家的战略透支中,一个最重要的导因就是国家权力对社会心理的极度诱导,这就是所谓“民心可鼓不可泄”。这是一种在精神上凝聚国家的做法,但它并不保证国家就具有与鼓噪起来的沸腾民心相称的实力。结果必然就是精神上的狂躁与实力上的不济错位情况下的国家战略透支:在民众精神上,不断受到国家权力鼓动的社会心理,一定会酿成公众精神资源的透支——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它根本不可能满足狂热的公众意愿;这也就必然变成国家在物质资源上的透支,因为一国为满足公众意愿展开的政策实施过程,一定会因为物质短缺而力不能支;进而,当一个国家意图以一国之力挑战一个地区甚至是挑战全球秩序,它就一定会陷入资源匮乏的窘境。换言之,一国的狂躁,一定会将之驱入战略透支的困境之中。

在战略透支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要么及时地调整战略,采取战略收缩的办法,将国家行动调回与其综合国力相称的状态;要么以更为激进的办法,坚持将战略透支的政策贯彻下去,终致国家战略溃败,诱发国家危机,导致国家倾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也好、日本也罢,都是在战略透支中走向了战略溃败,并最终导致国家遭受覆灭性打击。

战略溃败是战略误判、战略冒进与战略透支的必然结果。这是一条战略失误的蜕变线索:当一个国家支撑不了战略上确立的伟大目标和战胜敌国的雄心壮志,它的雄心一定是对国家未来做出的战略误判,而建立在战略误判基础上的国家行动,相应肯定会陷入冒冒失失推进相应国策的战略冒进,而战略冒进的必然结果就是战略透支,最终在国家资源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落得个战略溃败的悲惨结局。陷入战略溃败的国家,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国家战略被赌徒心理所支配:为了赢得既定国家战略确立的胜利目标,不计一切工本,不惜一切代价,赌得赢便中大运,赌不赢便输得精光。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从雄心勃勃的战略扩张打回未尝生发国家雄心时的原形,甚至倒退到国家衰颓或倾覆的悲壮地步。之前一切试图让国家崛起为全球强国的战略部署,彻底崩盘,不仅未能发挥丝毫的推动国家强盛的作用,相反让国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

在国家战略中,其规避性向度要真正成功地予以避免,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或基本的条件呢?满足两个规避要求:一是规避政治上的集权与专制体制,经济上的统制经济形式,文化上的封闭自守与自恋主义。这是国家战略规避性向度的实质指向。试图成功规避现代国家战略的失误,首先需要在国家战略的结构布局上,对国家自身有一个准确的自我认识。

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自我意识上一定要明白,它必须与它喜欢和不喜欢的其他民族国家打交道。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你死我活的关系,国家间的游戏不是零和游戏。因此,在国家战略上动辄诉诸战争手段来剿灭其他国家的选项,就应当处于自觉克制状态。国家间关系的调适,更多地应当诉诸妥协、谈判、订约,各得其所,和平共处。在国家意识上,我们喜欢的那些民族与国家,不能成为我们的崇拜对象;我们讨厌的那些民族与国家,不能成为我们消灭的对象。这是两个必须谨守的国际关系原则。

其次,需要对国家动员的程度有一个合理估价。要理性接受民族主义的动员,但不能过度;要心怀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想象,但不能忽视民族国家的基本界限。国家的正常制度建构,需要让这个国家落实在尊重基本人权的制度平台上,塑就一个依宪治国的、强有力的国家制度框架;经济上尽力以市场经济寻求可持续发展;文化上确认多元互动、相互尊重的理念,而不是自认优越与唯一;社会上趋近于理智、理性和平和,而不是一味鼓噪和激越亢奋;军事上要强调它只是政治的延伸和最后手段,而不是最先动用的国家间关系的调整手段;外交上要强调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取长补短,寻求双赢。在这些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国家才有望避免陷入狂热状态,丧失国家战略的方寸。

现代国家必须严格避免意识形态化,因为意识形态化就使得国民像吸食鸦片一样莫名疯狂,国家行为就不可能趋近于理智和理性。而反过来,国家意识形态化动员起了副作用,一定会反噬国家权力,让国家权力的行为陷入躁狂状态。一个国家尤其是权力当局,不要以为民众被煽动起来就可以尽情地利用他们,民众也会反噬国家,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困局。在现代国家的基本制度上,国家与公民、社会如何理性互动,是遏制国家战略失败的一个决定性条件。

所谓“决定性条件”意味着:当国家不理智的时候,社会可以保持理智的声音,提醒国家权力,不要对社会进行肆意煽动;而公众鼓噪战争时,国家权力应该启动它的理性化机制,让公民归于理性和宁静;当国家和公民双方都处在情绪化状态的时候,国家的大失败就是不可避免的结局。从“一战”到“二战”,直至今日,国家间的竞争胜败,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

再次,需要准确掌握国家和全球治理的技艺。需要有充分的社会公众和国家精英集团的理性动员,双方都必须对国家运行及国际处境保持高度的警觉。在国家战略的布局中,一开始人们容易保持警觉,国家发展起来了,就增大了陷入癫狂的风险,一旦人们为国家发展或崛起而陶醉,那么陶醉就必然导致社会的癫狂。前述德国、日本、苏俄的那种国家战略失控状态,就是因为国家短时间的飞速发展,让其理性无以保持,结果在陷入普遍的精神颠踬状态时,国家就行走在一条显见的歧路上而无以逆转。

对任何一个现代国家来讲,需要领导集团、精英阶层与社会大众在观念和行为上保持戒急用忍的态度,能够将国家发展中诸要素的战略性、全局性、长远性问题凸现出来,相互之间积极互动,促成一个保持国家长期、稳定与协调发展的制度机制。这是需要一国人群随时心怀忧惧的事情,不可以儿戏视之。如果从权力当局、精英群体到社会公众方面,人们都拒绝理性思考,都陷入激越情绪之中,并为轻薄的乐观心理所支配,那么,国家的前景就绝对堪忧。这就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一国中人,必须痛切地反省,动心忍性地剖析国家机制,认准国家战略上的倡导性与规避性意涵,才足以真正实现其保持国家长期发展并发挥国际领导权的雄心。

诚然,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国家,不仅会在成功中自我鼓舞,也会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前者的道理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后者的启发是“吃一堑。长一智”。在现代历史上,不知有多少国家在成为稳定的发达国家前栽了大跟头,又有多少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因为没有汲取先发现代国家的沉痛教训,而不断在同样的国家事务上惨痛跌倒。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国家战略失败的无数案例中,后起的国家基本上没有吸取前起的后发国家的教训。这样的历史记录基本上是零。从欧洲到亚、非、拉美,不断地出现走上先发国家战略失败道路的负面个案。最具醒神的案例是,凡是建立在仇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式基础上的后发国家,一无例外地在国家取得一些发展成就的时候,出现一味崇尚公有制的癫狂,清算资本、归罪市场、煽动民粹、 敌视理性,结果便是国家发展的倒转,甚至是直接导致国家发展的中断。今日南美困局是一个基本样本,其他地区可能正在按照南美剧本上演同样的戏剧,这真是值得高度警惕的情形。

在现代国家发展战略上,推动企业家与市场主导经济发展是不二之选,如果稍有发展、预见困难,就宣布没收资本、充公财产,结果就是国家权力的无限度扩张、随意侵入市场与社会领域,国家权力体系自身成为国家发展的最大障碍。

至于权利的平等,即生命、财产、自由的平等,对一国之中的任何个人都没有例外,它是从权力来源上规范权力,使其不致成为难以约束的特权的根本保障。两者内在结合起来,加上组织化社会对权力的拒斥,国家才能真正落到长治久安的战略平台上。

最后,需要明确意识并牢牢记住,人们需要在国家成功发展中保持理性,在失败遭遇中保持警觉,这是不至于让国家陷入癫狂的精神基础。与此同时,一国在制度配置上千万不要以为国家权力无所不能。国家是有限度的,国家能力越强,公民能力就越弱;国家救助的越多,公民的自救也就越糟。

今日人们相互提醒的“中等收入陷阱”、“中等发达陷阱”便是一个足以让人警觉的话题。这种以“拉美陷阱”做出另一个命名的国家战略失败,即使已经成为不短时间的研究热点,但多少国家在发展中未能规避这一陷阱,悲壮跌落其中,真是足以促使人们深入思考国家战略规避性向度的丰富内涵。“拉美经济史宛如一曲悲歌,充满哀伤与挫折……最近数十年来拉美为打破经济表现平庸、危机、通胀、贫穷和独裁统治之间的恶性循环而付出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失败的经济导致失败的政体、暴力、暗杀、逍遥法外和毒品泛滥”,让拉美陷阱显得格外令人触目惊心。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顺畅取得经济成长的巨大成就后,几乎都陷入了停滞、倒退与衰微的状态,后起的国家必须保持警醒,否则很难避免这种发展厄运。将眼光扩展到全球范围来看,曾经长期跻身发达国家行列的希腊,在金融上的政策失误,导致了自身无法克服的金融危机,引发国家破产;20世纪80年代后期曾被视为亚洲第五小龙的泰国,在1988年金融危机后一蹶不振,不再被人看作是发达国家的后备军不说,国家也陷入长期的动荡之中;20世纪70年代辉煌一时的拉美明星国家,诸如巴西、阿根廷、智利、委内瑞拉如今都深陷经济社会发展危机之中,一时找不到国家脱身的出路。这些案例在提醒人们,国家战略的规避性向度不是一个按照既定的发展手册,可以避开险滩暗礁,顺利抵达国家持续发展的彼岸的问题。

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绝对不是某个天纵之才的一时灵感对付得了的大难题。国家战略的制定与实施,乃是一个国家全方位动员起来应对现实处境、持续发展与未来命运的总体性问题。一国中人,不能置身国家战略制定与实施的事外,而需要全情投入其中。如此,国家战略的倡导性与规避性目标,方有望落实。国家之兴,据以望焉;国家之败,由以避免。




THE END

编辑:小 智
声明:内容来源政治学前沿,文中容仅代表作者观点,版权归作者所有。非经注明,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若转载本号文章,请联系授权开白,并注明来源及作者信息。



精彩合集,一键了解!

2023(第八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嘉宾演讲合集


隐形冠军文章合集


中制智库
中制智库是中国制造业的思想库,是工信智库联盟成员单位,是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独家运营机构,是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博士,十一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获得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