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钟声已经敲响,钓鱼城科幻学院也带着一个假期积蓄的能量期待与同学们一同启航,探索未知。本学期,科幻学院开设通识课、全校任选课、新生研讨课、融合课、新生体验课等五种类型近三十门课程,从科幻、语言、设计、艺术等专业角度出发,为同学们带来全新的课程体验。
《科幻与想象力》是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必修课程,也是国内首个科幻相关必修课。本课程以科幻电影、科幻小说为载体,从想象力的“故事力”“世界架构”“创新思维”“未来观”“What if可能性”“传播力”六个核心要素出发,全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科技与未来发展的认知,激发学生想象力。
本学期第一次线下课,段子期老师以人工智能为主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以及造物主对造物的永恒恐惧。通过电影与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伦理争议,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如果人工智能有了情感,我们是否该给予它们和人类同等的权利和尊重?若人工智能能够比人类更为精确地预测未来,人类的自由意志又将何去何从?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学生的脑海,唤醒了他们浓厚的求知欲,并引领他们开启探索未知世界的大门。
“科学技术发展会限制科幻作品的想象力吗?”
在从《火星幽灵》《火星救援》等火星题材科幻作品的变化,讲到科幻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联后,罗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这个问题。讲台下,窸窸窣窣的翻书声音,和讨论交谈声夹杂在一起,“我觉得……”“我认为……”“不对……”,深度思考和思维碰撞,让同学们越发感受到科幻的魅力。
这是《科幻小说》的课堂,主讲本门课程的是罗琳老师—— 著名幻想、悬疑作家E伯爵。《科幻小说》作为一门通识选修课,是科幻课程体系与通识课程体系全面融合中的一环,是通识课在“想象力教育”和“未来教育”上的体现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宏观层面了解科幻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的文学演化史,在微观层面认识推动每次科幻题材拓展、科幻主题创新、科幻小说创作技法革新背后所隐藏的时代潮流的变迁。面对日新月异的人类社会,面对未来种种的不确定,面对新时代新技术革命的到来,希望这门课能帮助同学们有勇气以拥抱的姿态,投身其中。
科幻电影自诞生以来就凭借独特的世界观设定和视听影像奇观在全球电影市场占据独特地位,近年来3D、4D、IMAX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科幻电影又进一步突破了传统技术带来的叙事囹圄,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未来真实。钓鱼城科幻学院开设的特色课程《科幻电影》,旨在通过对科幻影视类经典作品的赏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辨能力,促进学生以审美的视角,看待科幻与电影的融合。并在此过程中,完成对自身知识、思维和人格的塑炼。
第一堂课,赵洋老师带领同学们从《弗兰肯斯坦》入门,认识科幻文学的类型原发,探讨了创造与责任、人类与科技、道德与伦理等深刻的主题,引导同学们发掘科幻作品中的人文思考。同时,带大家梳理了1895年之后世界科幻发展潮流,通过电影片段展示,帮助同学们明确了不同时期科幻电影在表达主题和视效呈现方面的发展脉络。
本学期,钓鱼城科幻学院多位教师参与融合课程教学,承担了《大学英语》《雅思英语》《英语基础》等多门语言类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同学们掌握英语语言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让课堂成为同学们探索世界文化,拓宽国际视野的起点。
在《大学英语(3)》的课堂上,万诗雨老师以课文“Mr. Doherty Builds His Dream Life”为基础,和学生们共同探讨一位美国作家如何在乡村构筑自己的理想生活。万老师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们拆解分析长难句,掌握生词和短语搭配,更是通过引入Compare & Contrast的文章类型,引导学生们使用Venn Diagram辅助阅读,去思考和发现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异同,继而探讨自己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讨论中,同学们对如何平衡个人理想与现实条件,不同生活方式各自的优势和挑战等问题都有了全新的思考,不仅获得了知识技能的提升,也逐步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周一晚上,张婕老师以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为引入,开启了《艺术的故事》新的一课。张老师谈道,达·芬奇是14至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思想文化运动中最为杰出的代表。除了在最为世人熟悉的绘画领域,他在解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方面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他的科学研究和艺术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是人类无限创造力的最佳实例。
本学期,张婕老师将引导学生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并结合艺术史、文化研究、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带领同学们穿越时间的长河,探索艺术的起源、发展和变革。
本学期,钓鱼城科幻学院的黄丽萍老师担任了《古典音乐入门》的课程教学,旨在通过详细解析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音乐作品,划分出不同主题,在此基础上与历史、文化等内容产生跨学科关联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互动式的课堂与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17-19世纪欧洲的社会动态与文化变迁,开阔学生跨文化视野的同时,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线下第一堂课,内容丰富多彩,包含蒙特威尔第《奥菲欧》到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作品《哈利路亚》,黄老师以生动的讲解和丰富的音乐素材,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巴洛克音乐的魅力。她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更强调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音乐中的情感与意境。学生们纷纷表示,这门课程让他们对古典音乐有了全新的认识,不仅增长了知识,还提升了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撰文:成川塔
摄影:阿 猫、梁紫微、吴佳豪
文字编辑:高雨薇
美术编辑:程 倩、汪程玺
审核:李 懿
-扫码关注我们-
未来科幻大师的养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