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培育勇担当
辐射引领向全国
——黄祥勇名师工作室王占娟参加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论坛
为提升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促进新质教育高质量发展,7月29日至31日,第二届全国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论坛在美丽的山城重庆隆重召开。
黄祥勇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王占娟老师参加了本次高端学术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正高级教师徐长青主持。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其勇,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欧健,《当代教育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丁翌分别致辞。武汉市武昌区三道街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尹慧红以交流、合作、辐射三个关键词深情地回顾了去年出席兰州会议的心得和感悟。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王文湛教授,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赵德成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吴刚平教授分别从教育政策、好教师标准、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作分享。
专家们以儒雅的气质、生动风趣的语言、独特睿智的思维和引经据典的方式,为我们描摹了中国基础教育和名师工作室发展的美丽画卷。
本次论坛为新鲜出炉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的45项修炼》一书举行了简短而隆重的新书发布会。
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发钧致辞,主编胡继飞教授代表作者团队,对新书的写作缘起、内容与体例、主旨与特点以及写作团队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和评荐。
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蔡其勇、西南大学出版社社长张发钧、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欧健以及本书主编胡继飞共同为新书揭幕。
黄祥勇名师工作室成员王占娟、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国君、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校长张勇、深圳市红岭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吴磊分别在接下来的重庆论道环节中发言,该环节由徐长青老师主持。
天府七中拔创课程院副院长、黄祥勇名师工作室成员代表王占娟老师,从黄祥勇名师工作室成员,成长为新一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她立足于工作室成员及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分享了自己的最大收获是教育使命的传承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同时,她还介绍到教育部“双名计划”及成都市黄祥勇名师工作室“分享-创生”的教育主张,任务驱动,部门协同,小组合作,共生共长的工作理念以及工作室以“1+60+N”的模式形成强强联盟的新生态,在课程课堂改革实践探索中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辐射引领川渝两地的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工作室通过营造分享创生的教研文化,构建多元并行的成长路径以及提供菜单式培训课程,行政部、学术部、宣传部的设置和小组学习共同体机制的运行,实现了部门协同和工作室成员的互助学习。学员共生共长的方式,为与会者提供了工作室建设的新思路。同时,她还建议到工作室要用“动车思维”为成员赋能,以“任务驱动”来加强成员之间的强连接,形成多维主体,以多个小型专业共同体的方式进行主题研修,促使学员齐头并进,分享创生,做教育改革的先行先试者。
高国君所长提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因素在兰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得到了生动而鲜明的体现。目前全市共146个名师工作室和24个首席专家、青年专家工作室,发挥了极好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品牌建设方面,兰州市先后依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了16届“全国名校长发展学校”、6届“全国名师发展学校”和300多场“金城名师大讲堂”。这既是兰州教育的品牌,更是兰州教育人成长的平台。高所长主持的名师工作室团队先后发表论文130余篇、推出近百个优秀教学案例、立项20多个规划课题、出版《从认知走向审美的语文》等著作、开发出版了《初中生古诗文诵读》等30多套学校课程。
吴磊主任介绍了自己由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到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的13年历程及感悟。品牌是什么?吴主任认为是学科话语权,话语权仅仅依靠经验积累是不够的,需要系统性研究,工作室便是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品牌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明确定位与目标的基础上,打造优质的师资团队,开发特色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品牌宣传与推广,并建立有效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在谈到“动车思维”时,吴主任结合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了通俗的解析,从“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到今天的动车时代,每节车厢都安装了配速动力,以此比喻我们的名师工作室也要让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动力源。
张勇校长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介绍了名师工作室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校拥有全国“双名计划”名师工作室和多家省市级不同类别的名师工作室,依托名师工作室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回归教育本质——教书育人。如何鼓励工作室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如何为工作室提供支持?张校长谈到两点,一是为工作室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二是对工作室提出具体要求。学校特别重视工作室能为学校做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要求发表多少论文和出版几本著作。比如学校曾交给工作室一个任务,研究10年后自己学校会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
基于问题中心和实践取向,“重庆论道”最后进入到台上台下的对话环节。跨学科和跨地域的工作室如何管理?职业技术院校的名师工作室如何建设?工作室有哪些事情一定不能做?这些问题得到了台上嘉宾的一一回应。
本次大会还特别邀请了五位卓越名师分享了自己迈向教育家之路的故事。分别是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小波老师的《为未来而思考:教学即育人·输出即成长》、嘉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范远波教授的《教育家成长历程分享》、教育部新时代教学名师培养对象叶学义老师的《聚焦课程思政 彰显育人价值——历史学科名师工作室团队成长经验分享》、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刘兵老师的《扎根三尺讲台 潜心教书育人》、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第一中学校长潘怀林老师的《立德躬行 业精善学》等。他们的成长故事启迪我们,作为名师要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专业素养与过硬的业务能力,即不仅要积累扎实的学识与不断创新的能力,更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根植教育家情怀,回应时代发展对学校教育变革的需求,引领区域教育走向新高度。
本次论坛,共15个名师工作室在大会上进行了品牌和特色创建展示,既有多位教育大家的“高山流水”,也有各地不同名师工作室的“品牌盛宴”,更有众多教育实践者们的“时代足音”,无一不体现了全国名师工作室品牌建设论坛的宗旨:把名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栖息地!把品牌建设论坛打造成为名师工作室发展的加速器!
来源:黄祥勇名师工作室
撰稿:王占娟
图文编辑:肖德军 蒋智
初审:杨金增 王远彬
终审:黄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