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系由清华学子自发提议组办,并由清华大学学生会承办,至今已举办9届。活动通过投票评选出同学们喜爱的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仁爱之心”的优秀教师,并展现更多触人心弦的师生故事,促进师生交流。
经过同学们的投票和评选小组的审查,工业工程系最终推选出李志忠老师作为清华大学第十届“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院系推荐候选人。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志忠老师,了解属于他的故事。
教师简介
李志忠,男,汉族,中共党员。1993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哈佛大学访问学者。1999年进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学系工作,现为工业工程系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协同、复杂工业系统的人机交互设计、人的失误与可靠性等。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等多本国际期刊的编委、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 7)副主任委员、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复杂系统人因与工效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会神经管理与神经工程分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曾面向本科生开设《人因工程》《安全工程》等课程,指导过学生SRT项目,执教期间三次担任班主任工作,多次出席本科生主题团日等活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等荣誉。
教师课堂
教学理念
人因工程教学着重联系实际,基础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应理解运用而非死记硬背。老师的教学考核侧重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答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研究生实验、提出研究设想并开展实验。此外,老师全力支持学生兴趣探索,提供启发与资源引导,避免盲目摸索。教学模式从传统知识灌输向关注学生学习成效与主动学习转变,将学术前沿融入课程,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如人因工程的“以人为本”理念可应用于多学科决策模型。
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学、互动交流之地,学生提问讨论可拓展知识边界、增强学习体验,即便影响进度也极具价值,关键在于提升学生学习收获而非单纯知识量传授。
科研方向
李老师主要从事人机协同方向研究,聚焦于核电、空间站、国防装备等复杂系统。在这些关键领域,技术存在局限性且可能失效,人机协同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让人机形成整体,打破传统人工分配模式,提升系统整体效能,而非简单区分任务归属。
李老师走上此科研道路颇具偶然性,留校工作后参与军事项目接触人因工程,从最初接触头盔设计的工效学,到 2001 年建系时决定聚焦该领域,历经多年学习积淀,因该方向对社会国家意义重大得以良好发展。随着机器智能提升,人机协同可能性增多,需突破传统设计思维,挖掘人机结合新潜力,如在数据分析领域,结合人机优势或实现更高效挖掘,且现实中众多场景(如海量客户售后技术服务)依赖人机协同解决难题,此亦成为人因工程研究热点。
访谈记录
Q: 您为什么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呢?
A: 应该说心里边很早的时候,就觉得当老师挺好的;到读研究生的时候,更觉得老师对学生影响非常大。
我自己是从贫困小山村里走出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特别是中学阶段,我深刻感受到老师对个人的影响之大。遇见的老师好不好,个人的前途命运可能都是不一样的。
到清华之后,这种感受相对没那么强烈了,但到了研究生阶段我又有了深刻体会,因为在学术研究方面,老师能否给予良好引导至关重要。再回想起本科期间的上课经历,也能察觉到教师的好坏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
正因为我自己有比较强烈的感受,我相信自己在这方面能做好,至少对于过去经历中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日后能够加以改进。所以这就是我的初衷。
除了当老师,我也许还可以到业界或者其他领域工作,但我感觉教师这种成就他人的职业是比较高尚的职业,我愿意选择一个能对他人发挥积极作用的职业。
Q: 老师在本科期间是否有一些印象深刻的事?
A: 我觉得有一件事对我影响比较大,且这种影响至今仍在。我本科时曾长期参与科创活动,当时老师跟我说:“我们现在有个要求,你先试试专家系统,去学习一下怎么做。” 于是我便在那种命令行系统下,利用老师提供的上机条件,尝试用 C 语言编写一个专家系统。这产生了多方面影响:首先在探索过程中我自学了很多东西,并且依据一些知识将其转化为一个产物,即一个专家系统的雏形。虽然当时这个成果并未被用上,但我却借此建立起了很强的信心,在后续的项目工作中得以应用,甚至在现在的一些工作以及博士生工作里,都还能用到本科时所用到的东西,这实际上是一种延续性的发展。
所以我才一直强调大家要去探索、去发现自我、挖掘自身潜力,这正是因为我自己有切身体会。
Q: 老师理想中的课堂是什么样的?
A: 我觉得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场所,而非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地方。对于老师而言,如果学生只是听讲,其实教学体验并不好。在学习过程中,若大家能够一起讨论、提出问题,那将是非常不错的。我在过去授课时就发现,当学生参与讨论时,他们提出的很多内容可能是我未曾想到过的,这种情况相较于我一个人讲授要好得多,因为这样大家能获取更多样的信息。
我非常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提问,无论是因为没听懂(意味着我没讲好、没讲清楚),还是因为他们有了很有趣的想法。此时学生打断老师并非坏事,由于他们的提问,大家可以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从而能有更清晰的认识,这往往是有益的。所以我认为理想的课堂是不要有过强的教师主导性,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地参与。
为什么呢?就像我刚才所说,课堂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如果我们花费时间去讨论一个问题,且这个问题有价值,那时间就没有被浪费。因为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无论给老师多少课时都能用完,并非所有内容都必须由老师来讲授。所以,在考量学习成效时,应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据此来安排教学课时与内容,以及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互动问题。我个人觉得互动会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同学们也会更投入,而且同学们有想法、能表达、敢提问,往往就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寄语
我觉得学习方面无需我操心,甚至学习发展方面也无需我挂怀。其实我较为关注大家一些一般性的能力。
我对所有学生共有的期望,那就是要练就一双洞察之眼。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因各种缘由而获取的信息不全面、不真实,这就需要我们穿透重重迷雾去看清真相。所以要有一双洞察之眼来洞察世界。
其次,基于收获的信息,我们要进行理解与判断,这与我们的思维密切相关。我们要有严谨缜密的思维,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式,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进而让我们能把事情想透彻,将实际问题剖析明白。在拥有比较全面准确的信息后,我们还要能够整合信息,理解其内涵,如此才能把事情想通。
最后还需有大义之行,也就是要有担当,诸多事情仍需大家去践行,以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简单来讲,就是要做明者、智者、勇者。
“清韵烛光: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
全校投票环节已经开始
让我们一起为李志忠老师
送上祝福和支持!
并为李志忠老师投出自己的一票!
院系推荐教授投票通道
END
审核 | 苏彦兆
微爱意
微信号:iexuanchuan
及时了解IE最新动态,方便获取各类活动信息
IE makes life better!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