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这么惨,我们为什么还要做规划?目前规划在高校招生、行业入职,企业的设计业务,员工的薪资都普遍的不景气,下滑,前景不明朗,规划似乎没理由做下去了。
人有时候最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景就意味着没有方向感,就没有努力的方向,就很容易得过且过。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换一个行业?因素可能也是多方面的,一是规划市场不行,其它传统的行业也不见得多好;二是转行还是困难的,前期要投入,后期能不能成功还是未知数;三是规划技能迁移困难,那点图技,文本,ppt能力和所谓人人脉资源(如果有的话)似乎在其它行业也做不了什么;四是任何一个行业之所以成为行业,是因为能养活做这个行业的人,所以没有一个行业是简单的,都是为了生存,所以转行去竞争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其实也没什么胜算;五是人都是厌恶风险的,能做下去,就很难跳出去。所以总的来说,要么被迫裁员,要么实在难以糊口;或者已经有更好的选择;显然主动求变是违反人性的。
所以,对大部分人来说既没有机遇,也很难主动求变,因此如何在行业中做下去,我们还是要分析。
一是规划真的一点前景都没有了吗?
规划是政府应对社会问题的重要政策工具,这一点无论是城规、土规还是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自始至终一直没变。所以规划行业会一直存在,只不过社会问题会变,时代问题会变,那么对应的管理就需要变,管理需要相应的工具也要跟着变。只有能适应新管理要求的才能活下去。
目前行业主要问题可能是财政收窄和行业竞争太大(多规合一下的僧多肉少),加上过渡期行业监管力度似乎还很薄弱,恶性竞争多,行业乱象,似乎进入了“人人可做规划”的时代,然如《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提到的:
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一些村庄规划与实际不符。有1783个村庄规划偏离实际或流于形式,其中:11县358个村庄规划的部分内容不符合当地实际和农民需求,如广东阳春市统一要求29个村庄各自新建3750平方米幼儿园和小学,而有的村仅37名村民;6县297个村庄规划存在缺项漏项、文不对题等低级错误,有的盲目照搬照抄
显然这些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需要不断从前端任务到后期监管发力,确保质量和行业的良性竞争。
而在财政方面,规划是现实社会发展综合效益的基础,规划编制不是产品,不能直接产生收益。只有社会经济条件改善,规划的编制收益才可能明显提升,作为基础层面,如果没做好,可能影响项目落地,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不景气,财政紧张,就更没钱做规划。因此对规划编制经费的信心依然还是看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是否良好,而从长期来看,仍然是值得期待的。
所以目前来讲重点是如何在这个竞争及其激烈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里述求可能是监管端仍需发力,避免恶心不良的竞争,进一步完成奖惩制度,让哪些对规划有兴趣,长期服务于规划,技术实力强的设计企业能活下去,对投机取巧,不顾规划质量和后果,伺机牟利的单位,个人加大惩治力度。三是还是要尊重科学和经验、规律,需要给技术留出合理的时间,不能一哄而上。
总结下来规划希望在于,要对国家经济长期发展的趋势的信心,要不断提升技术实力适应新管理的诉求,应对好过渡期行业竞争的种种挑战,相信监管逐步成熟行业会越来越好。
二是规划未来核心竞争能力到底是什么?
规划编制经费来自财政,所以这里主要是靠国家经济发展上去才能实现改善。而对编制单位和个人来讲,主要是提供编制技术的服务。本质还是如何做好政策的工具,如何提升技术实力适应管理端的需求。那么从管理端看,新时代对规划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有哪些转变,官方给出了答案。
近期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有关负责同志解读《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制度规定》《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中提到:
原有的注册城乡规划师职业资格管理制度一些条目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围绕新时代新任务予以更新。主要有3个方面,
一是新时代对注册城乡规划师提出了新要求。我国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求规划师从传统的工程建设思维转变为生态系统治理思维,不仅服务于城市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更要服务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塑造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是新使命对注册城乡规划师带来了新挑战。自然资源部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要求规划师既要善于处理好空间权益问题,又要善于创造更多资源资产价值。
三是新手段对注册城乡规划师提供了新机遇。数字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我国转入数字生态文明时代,要求规划师能力拓展提升,善于利用数字化手段,将规划与土地政策融合,确保规划真正落地实施,“能用”“管用”“好用”。
我想目前而言无论是“工程建设思维转变为生态系统治理思维”还是“善于处理好空间权益问题,又要善于创造更多资源资产价值”,这两个方面大部分基层规划师没有准备好,也不可能准备好,生态系统思维、空间权益,目前尽管有相关理论但在规划具体实现和实施层面规划师仍缺少实践,既是知识的缺乏、也没有实践基础,所以这两方面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当然目前来讲这两方面在规划层面具体的诉求也不甚清晰,需求端具体的要求还需要进一步的细化,需要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但这种转变显然是必修要走的路,是管理端的需求。
第三个是数字化、人工智能方面的。这方可能对规划师而言最大的感受是“一张图”下要求的标准化“数据库”,从双评价分析到,规划制图到成果数据都离不开“GIS”,这些都是数字化要求下的工具转型。而这一要求也催生了大量的需求,如gis插件的开发,gis二次开发,自动化软件,自检软件等。目前自检软件逐步成熟,但编制端自动化缺乏,入库仍需要人工不断的根据自检软件不断修正数据,不能根据自检软件自动修正数据,产生了人服务“机器”的现象;同时有开发能力的单位在入库辅助,编制辅助等方面做了开发,拓展了自己的业务;在人工智能方面,遥感识别,土地监管都有成熟案例,国土空间信息模型等都有相关单位在开发研究。所有这些都在说明,规划编制、实施、管理全面数字化、指南化的已是趋势。加上计算机+软件+算法在知识自动化和分析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如设计企业可研发自己的模型因此掌握基础层面的原理,通过人工智能解决规划问题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另外的一些思考
(一)服务的思考-对规划单位的服务需求正在转变
规划延续性差,一届政府一个规划,这些都是规划的顽疾、老毛病了。但我觉得国土空间规划可能是延续性最好的。冲突是导致没法延续的最直接原因,国土空间规划的一个特点“统一”。从多规合一、三区三线、从底数地图的统一、用地分类的统一、平台的统一,以及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保护线等都在尽最大的努力去统一,去协调,避免冲突,为规划延续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在“统一”下服务需求的转变。一是长期动态服务的趋势,利好大企业,长期维护。二是高品质的服务。因为规划的延续性,无论是变更调查出问题、还是规划编制出问题都将极大的影响整个区域的发展,比如,如果2020变更调查中城镇建设用地存在不合理,那将极大的影响城镇开发边界的基数,就影响新增建设用地的规模,如果城镇开发边界划的不合理,直接建设项目的落地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等等,环环相扣,可以说“发展空间不行”就是“规划不行了”。因此如果一个地方发展空间上总是出现种种问题,那确实可能要换一家“编制单位”了,一家治不好就得换一家。
(二)智能化的思考-真正的问题还是人的需求
尽管规划智能化是趋势,但本质上目前的智能化、自动化更多的是已有认知和知识的自动化,把人工能自动化的部分自动化,从这个方向只是部分技能的替代和提高效率。但规划本质是回答国家发展、社会诉求需要什么样的规划的问题,是人需要什么样的规划的问题,所以问题是哪些需求是自动化就能满足的,哪些是不能的。一是对人的真实意图的理解机器是做不到的;二是自动化的部分我们有没有能力实现。所以就需要对人的需求通过两个部分来解答,我们既要提升人的服务能力,也要提升机器的服务能力,完全交给人,或完全交给机器也不行,协作服务是长期的过程。
(三)核心能力的思考-关键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什么样的问题产生对应的解决方案需求,任何能力没有需求下一文不值,任何有需求的没法解决也一文不值。能力是相对于需求而来的,规划需求的解决是规划的核心能力。而任何一个行业之所以成为行业是因为需求有别与其它行业的需求,于此对应常用独特的专业化解决能力。因此一个行业的核心能力是对应本身所属行业的,因此行业的核心技能是很难迁移到其它行业的。所以总的来说不存在通过行业的核心能力进行转行这样的途径,但每个行业都有自身要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核心能力都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转行就解决行业面对的问题,做国土空间规划就得解决规划面临的问题,我们能解决什么就是我们的核心能力。我们能解决什么(社会需求,我们有对策),比我们能做什么要重要得多(我们能做的,社会不需要等于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