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辉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因此“要把抗联的历史发掘好、研究好、宣传好”。怀着对东北抗联历史和红色革命文物浓厚的学习兴趣,依托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郝玲玲老师的指导下,2024年9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的部分同学来到了吉林省博物院。
吉林省博物院始建于1951年,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重要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馆内藏品丰富,涵盖12万余件文物,其于今年九月特办的东北抗联文物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意义。
白山黑水之间,有这样一支抗敌最早、坚持最久、条件最恶的英雄部队,曾在1938年被毛主席称为“在冰天雪地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它就是东北抗日武装的核心力量——东北抗日联军。
走进吉林省博物馆,革命文物历经岁月洗礼,轻声诉说着这支英雄部队的家国情怀。峥嵘十四年、坚守十四年、奉献十四年,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无数革命先辈用血肉之躯擎举民族大任,以赤子之心迎接红日初升。知所从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一件件在抗战岁月里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革命文物,是东北抗联历史的缩影,是共产党人精神的具象,更是中华民族红色血脉的汇聚。
踏入东北抗联文物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介绍陈翰章部被服厂的展区。在陈翰章长达8年的东北抗日斗争中,他率部在吉林省安图、敦化交界的牛心山修建密营,仅凭18台缝纫机,在被服厂为抗联战士缝制军需。然而,密营不幸遭叛徒告密,毁于日伪军之手,唯余一部“辛格”牌缝纫机头得以完整保留,见证那段峥嵘岁月。小小的缝纫机头,不仅织出了抗联战士们御寒的衣物,更织就了陈翰章将军光辉的一生,闪耀着东北抗联英勇斗争的不朽光芒。正是无数如陈翰章将军般的抗日英雄,以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勇气,挺身而出,才铸就了中华民族光辉而伟大的抗战历史。
随后,实践小组深入研究了辽宁民众自卫军电台在抗战期间的传奇历史。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地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山河破碎,生灵涂炭。面对日寇的铁蹄,作为东北抗日义勇军之一部的辽宁民众自卫军,毅然举起了抗日的旗帜。而这部电台,正是他们与外界传达指令、协调作战的关键。凭借电台的高效信息传递,自卫军在抗战的漩涡中总能洞悉敌人动向,把握战机脉搏。在东北义勇军的抗日斗争中,正因为有这样一群英雄通信兵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每一场战斗的指令如流水般畅通,每一次战略的部署都能精准执行。这些英雄的姓名或许未能镌刻于史册,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松花江水,流淌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向前。
此外,中共吉林特支第二交通站所使用的隐藏文件的花瓶,也为实践小组成员提供了诸多启示。这件花瓶是邓晓村、闫庆莲夫妻新婚时的爱情信物,也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吉林人民坚持抗日斗争的历史见证。1933年初,吉林特支在吉林市建立了秘密交通站,邓晓村夫妻经常将党的文件和传单隐藏在这对最常见的花瓶里,上面插满了鲜花,多次瞒过日伪军警的搜查,《一·二六指示信》就是在这里传达出去的。历经风雨飘摇,花瓶中的鲜花早已碾落成泥,但中国共产党人对信念的坚定、对事业的忠贞、对民族的情怀永不凋零。
白山巍峨,松水东流,面对山河破碎的危难时局,东北抗日联军以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肩负起驱强敌御外辱的历史使命。精神成砥砺,千载此中寻;寸寸沃土留下先烈足迹,件件文物回响英雄赞歌。岁月失语,文物有声,红色文物点燃炽热初心,红色精神照耀复兴坦途,气贯长虹的东北抗联精神跨越时空,烛光永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续传承和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将宝贵精神财富化作前行动力,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磅礴力量,共同绘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画卷。
作者/王曼钰
图片/陈曦
编辑/刘凌子
初审/郝玲玲
复审/徐明
终审/高月
出品/思政课实践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