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气势磅礴,感人肺腑的《哈利路亚》大合唱,本是著名音乐家亨德尔的清唱剧巨作——《弥赛亚》第二部的尾曲,系整部《弥赛亚》中最有影响,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唱段。有人说,《弥赛亚》是全世界被演唱最多的一部清唱剧,这个说法一点都不过分,因为许多大大小小的专业合唱团及教会唱诗班,都会试着排练这部作品,包括英文,也包括其他许多语言。《弥赛亚》不仅是基督教艺术史上一部经久不衰的圣乐作品,同时也是世界音乐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为此,当我们聆听《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有必要了解一些关于亨德尔及《弥赛亚》的故事,这样,会有益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哈利路亚》的意境。
一
亨德尔(一译韩德尔),全名乔治•弗雷德里克•亨德尔(Georg Friedrich Handel,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亨德尔出生于德国中部的哈雷镇,从小就有过人的音乐天分。可是,由于作理发师的父亲一心想让其子成为一名律师,因而坚决反对他在音乐上的追求。一个偶然的机会,6岁的亨德尔在家里的阁楼上发现了一架落满灰尘的古钢琴,于是就认真地学了起来。看到儿子如此热爱音乐,父亲终于勉强同意亨德尔跟随当地著名的管风琴师扎豪(F. W. Zachow)学习音乐。10岁时,亨德尔便开始自己的音乐创作之旅。1702年,亨德尔考到哈雷大学攻读法律,同年成为Halle大教堂的管风琴师,同时也为教会谱写每个主日要用的弥撒用曲。1703年,亨德尔因对音乐的兴趣而作出了退学的决定,来到德国唯一上演歌剧的城市——汉堡,担任该歌剧院的小提琴手,并创作出最初的几部歌剧。
亨德尔的创作数量甚众,包括40多部歌剧、26部清唱剧、以及大量的康塔塔、协奏曲、奏鸣曲、古钢琴曲、管弦乐曲等。
1741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亨德尔正式开始为“弥赛亚”谱曲。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份并加修整,前后一共仅用了24天,创作速度,令人惊讶。据说,亨德尔在写作过程中,常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泪水浸湿了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曾双膝跪地,双手向天,喊著说:“我看到天国了,我看到天国了!”亨德尔在感动之余,原本希望借此赚点钱的念头彻底打消。1742年,在都柏林尼尔斯音乐会堂首演,海报上写著:“为了一些困苦的囚犯,以及梅尔舍医院的利益而演出。”4月13日,首演成功,听众无不被作品所感染。首演过后的几天,《都柏林日报》是这样评价它的:“精妙、伟大、温柔,它适用于最高雅的、最伟大的、最生动的词语,吸引和传送给狂喜的心灵和耳朵。”报纸的评论当然也是代表着大众对演出的满意程度。至于慈善的目的,同样也达到了,而且票房也是大丰收。亨德尔从中收入中抽取了四百多英镑给了救济刑事犯人协会、仁爱医院和梅尔瑟医院。
《弥赛亚》在都柏林引发的轰动,传到了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1743年3月25日,《弥赛亚》在伦敦科文特花园皇家剧院初演。当时,一些保守人士认为在歌剧院演出一部宗教音乐作品有失体统。然而,英王乔治二世亲自莅场聆听,“堵住了老古板们的嘴”。这次的演出也为音乐史留下一段美丽的佳话,“当《哈利路亚》奏响时,国王大受感动,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情不自禁地起立肃听,以示敬意。于是会场上所有的听众,都跟着站了起来。从此以后相沿成习,《弥赛亚》在世界各地上演时,每逢唱到此处,听众都要肃立恭听”。由此,《哈里路亚》要站着聆听,成为约定俗成的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演出结束后,再次引起轰动。经历了长久的沉寂之后,亨德尔终于依靠《弥赛亚》取得了事业上的又一个高峰。到到亨德尔去世时,《弥赛亚》一共演出56场。
《弥赛亚》全曲共分三部53章,总谱达354页:第一部,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和成就;第二部,关于弥赛亚的受难和得胜;第三部,关于弥赛亚的复活和荣耀。第一部唱出上帝借着先知的口发出救世主弥赛亚降生的预言、表达民众的苦难,以及圣婴耶稣的诞生;第二部唱出耶稣为了拯救人类,四处传播福音以及遭受苦难的经历和基督的胜利;第三部分则是赞美耶稣的复活和永久的荣耀。
(全部歌词可从网上搜到,此处从略)
往期回顾 REVIEW
支持原创,赞赏作者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您还可以通过下列方式支持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