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 2024年12月16日 第09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在把握百年变局中保持历史主动,在应对风险挑战中坚定文化自信,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科学的行动指南,积极巩固文化主体性,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在引领民族复兴的百年探索中确立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也表明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究其原因,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精神特质、民族禀赋。其文化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觉醒并不断彰显,反过来又推动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相当长历史时期走在世界文明前列。
到了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当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大门时,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在强烈的历史反差中产生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向往和对中国封建文明的失望,在内外交困中奋起反抗、苦苦求索,而挽救民族危亡的种种探索,其基本趋向是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层面,甚至提出了“全盘西化”的论调。中华文明固有的文化主体性在这种学西方的“迷梦”中不断被遮蔽。
值此之际,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新出路,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百余年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百余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走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路,在为人类现代化提供新选择、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同时,推动实现古老中华文明文化主体性的现代更新,逐步建立了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依托于这种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自立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加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基础性工程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文化繁荣是有主体性的发展繁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承担起新的文化使命,赓续中华文脉,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基础上,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又能够为奋进新征程提供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中之重。当代中国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推进与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的逐步建立是同一个历史进程,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必须以守住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为前提。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中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增强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设具有强大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先决条件。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正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是,我们尚未确立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急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尤其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西方国家长期占据全球话语优势。只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应对国际竞争和全球性挑战中彰显中国智慧,在文明借鉴中保持自身独特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特质,才能更好地赢得话语之争、维护文化安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
巩固文化主体性的主要着眼点
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反映新时代伟大成就和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一定的文化总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观念上的反映,文化主体性也总是在特定现实社会中生长出来并得以发展巩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不仅为文化建设注入源头活水、提供鲜活素材,而且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增添了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新时代的文化建设,理应立足当代中国实践,充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各行各业的生动实践,完整呈现广大人民群众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阐释清楚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
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风云激荡的历史大变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必将为我们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提供底气和力量,也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深厚历史文化滋养。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既要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也要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坚持“第二个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搞清楚我们文化之所由来、明确其未来之所发展的过程中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提升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只有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性,才能筑牢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根基。当然,这绝不意味着自我满足、故步自封,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文明从来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今天,我们需要继续秉持开放包容,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交流互鉴中汲取智慧,转化为提升中华文明创造力的有益营养,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巩固当代中国文化主体性。(作者:余一凡 张 迎,分别为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