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明日报消息,8月1日至3日,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科考队赴宁化县牙梳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野生真菌种质资源调查工作。至此,历时5年的三明市野生真菌种质资源第一轮普查工作初步完成。
在第十二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的食用菌新品种创制和珍稀种类驯化分组报告环节上,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的王圣铕副研究员作了题为高谷氨酸金福菇菌株驯化及其加工产品开发的报告。王圣铕副研究员按金福菇的育种背景、品种驯化、栽培技术开发、品种认定、加工产品开发5个方面依次进行介绍。
金福菇,学名巨大口蘑(Tricholoma giganteum),是少有的高温型食用菌,自然分布于非洲和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南亚大陆和我国台湾、香港、云南、福建和广东等地的林缘草地上,上市时间是夏季缺菇时节,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 金福菇
2018年9月,一丛野生真菌在三明市农业科学院生态餐厅附近被人发现,经形态学判断可能是巨大口蘑菌株(金福菇),进行ITS序列比对分析后,确定该菌株为巨大口蘑。因三明市农业科学院地处沙县区琅口社区,它被暂定名为“琅口口蘑”。
琅口口蘑经成分检测后发现,其所含的谷氨酸和鲜味氨基酸量远高于其他样品——海带、香菇、荆西口菇,也就是说,“鲜”是它最突出的特点。
研究人员抓紧对其进行菌种驯化,2019年先后在三明农业科学院和沙县夏茂镇试种。通过一系列实验,确定了最适合其生长的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原料方面,金福菇是一种高温腐生菌,可以利用秸秆类材料、食用菌废料等材料作为栽培原料,有利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为此,研究人员专门开发了菌渣栽培琅口口蘑的技术。
▲ 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创建于1962年12月25日,其前身是福建省科委下辖的福建省微生物研究室三明真菌试验站。1978年改名为三明真菌研究所,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从事食用菌和药用真菌的专业研究机构之一
“2019年试种琅口口蘑,其出菇性状良好,产量高,具有开发栽培技术及推广价值,通过琅口口蘑新菌株开发与应用,可以丰富金福菇品种资源。银耳、白玉菇工厂化生产已成为三明市重点食用菌规模化企业,生产原料主要以棉籽壳为主,且其工厂化生产仅采收一潮,废料中剩余营养成分高,价格便宜,具有开发成琅口口蘑栽培原料的价值。项目通过对配方、菌龄、覆土参数等实验研究废菌渣栽培琅口口蘑过程的关键技术工艺。” 王圣铕副研究员说道。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金福菇的大棚栽培技术也逐渐成熟,项目实施期间,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组织技术现场观摩会2场,新型农民培训4期,并建立了金福菇专业技术交流微信群1个,新的栽培技术,如爬藤类瓜果套种、温控设施化栽培,也在不断开发中。
▲ 琅口口蘑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会
在品种认定上,金福菇不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目录中,但可以申请福建省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目前,琅口口蘑已提交申请,2023至2024年期间,已在三明、南平、宁德、福州、龙岩5地区进行了多年多点区试。目前还有两个新的品种正在开发中。
对于产业化开发,王圣铕副研究员分析道:解决生产问题,靠的是“良种”加上“良法”;解决产业问题,靠的是它的品种特性结合地方特色,品种特性即是鲜,地方特色也就是小吃产业突出,所以它可以进行小吃配料等调味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口蘑腐乳、口蘑调味汁,在带动周边居民就业、增收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结合当地的沙县小吃产业,目前还有口蘑儿童酱油、口蘑辣椒酱、口蘑酱等多款产品,即将走向市场。
▲2021年3月,在沙县夏茂镇俞邦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和前景并指出:沙县人走南闯北,把沙县小吃打造成了富民特色产业。乡村要振兴,因地制宜选择富民产业是关键。要抓住机遇、开阔眼界,适应市场需求,继续探索创新,在创造美好生活新征程上再领风骚。
据了解,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团队成立于2018年,该团队现有成员7人,主研方向是闽西北野生真菌资源考察与开发利用(保藏、鉴定、驯化)、食用菌新品种选育(巨大口蘑、大球盖菇、灵芝)、食用菌栽培新技术研发与推广(产业体系、轻简化)等方面。三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食用菌研究所建设,为其安排专项资金。目前,该所共有“一平台六设施”,分别是,三明市菌物研究公共平台、中心实验室、真菌科普与标本馆、食用菌新品种选育中心、液体菌种实验室、食用菌智能化大棚和沪明食用菌菌种检测中心。
更多报告内容可上食用菌在线学习平台蘑菇通观看
蘑菇通网址:https://www.mogutong.com/
或打开蘑菇通公众号—全部课程—观看课程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