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以“人才引领创新 开放赋能发展”为主题的16市人才生态展在山东大厦会议中心正式开展。此次人才生态展,作为第三届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暨第十三届“海洽会”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主要围绕省内16市区域发展特色、产业优势、城市魅力、人文生态等,以图文并茂的直观、生动方式,集中呈现各地区通过优化人才政策、打造平台载体、提升人才环境等方式引进培养和集聚成就人才的亮点特色、品牌内涵、能级条件和综合生态,全方位展示了我省“近悦远来”的良好人才生态环境,旨在让更多海内外人才关注山东、感知山东、选择山东。
近年来,东营市抢抓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以“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入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新驱动“两大战略”,加力提速打造“三个升级版”,主动融入全省“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在全省率先建设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区建设全面起势。根据有关数据,2023年东营首次入围全国“95后”人才吸引力城市50强第48位,位列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第45位(全省第4位),青年人才连续6年净流入。
东营是一座年轻的“80后”城市(1983年建市),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近年来,东营市深入推进人才强市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保持向上向好态势,城市综合实力持续跃升,城市发展特色愈加彰显,吸引越来越多人才选择东营、扎根东营、赢在东营。
拥有独具魅力的黄河入海口,河海相拥,造就了河海交汇、新生湿地、野生鸟类三大世界级自然景观,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是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城市,是胜利油田主产区和中海油渤海油田的重要产区,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地级市,也是我国东部沿海少有的具备建成千亿千瓦时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的区域。城市人文气质厚重独特,黄河文化、孙子文化、石油文化、红色文化、吕剧文化等多种文化碰撞交融,是兵圣孙武的故里,是吕剧的发源地,保存着全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城市生态舒朗大气,湿地总面积达4567平方公里,湿地率达到41.6%,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44.04%,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省第1位。城市工业充满活力,工业基础雄厚,是全国重要的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石油装备制造基地、高端纳米级电子陶瓷材料生产基地和碳纤维材料生产基地。2023年,规上工业营收过万亿,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15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均居全省首位。
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作为全国盐碱地领域唯一一家国创中心落地建设,并设立东北、西北和华北3个分中心及16个试验站、N个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形成“1+3+16+N”国家盐碱地协同创新体系。汇聚全国最权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举办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会议,发布最新科研创新成果,引进匡廷云、种康、吴孔明等院士团队,集聚科研团队116支、高层次人才773人。耐盐碱作物育种实现重要突破,与中科院地理资源所、遗传发育所等院所合作建立实体研发机构,集聚20支专家团队、79名专家人才。田志喜团队选育的“科豆35”耐盐大豆新品种,创造了中度盐碱地夏大豆高产纪录。
聚焦国家能源安全。由中国科学院徐春明院士领衔,建设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碳中和联合研究院,与3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集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11人。支持胜利油田人才团队开展技术攻关,与中国工程院孙金声院士团队围绕石油增采开展定向科研,建立页岩油气富集机理与高效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重点实验室,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国内首个百万吨级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顺利取得全球通行证。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划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获批国内规模最大、全省首个风电装备检测认证项目,中国石化首台套兆瓦级绿电碱水制氢示范项目投运,海上风电平价时代全国首个核准项目—渤中海上风电项目并网发电,发出首度平价“绿电”,年内可再生能源装机、新型储能规模将分别达到1000万千瓦、150万千瓦。
聚焦黄河口生态保护治理。加快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成为全国正式启动创建的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处于第二批国家公园报批设立优先顺序。挂牌成立山东生态文明学院,是北方地区唯一的生态文明学院,承办专题班次58期,培训4528人次,培养生态文明专业化干部人才。依托站所平台、高校院所集聚人才,建设中科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等一批重点站所,连续举办五届国际三角洲论坛,发布世界入海口城市发展研究报告,打造科创平台11处,与30余家高校院所开展常态化合作,引进高水平专家团队60余支、科研人才360余人。
在全省率先启动人才引领“四链”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面向全市八大标志性产业链推动人才引育机制创新,试点开发“四链”融合评价体系和产业技术、人才图谱。坚持“一链条一平台一院士多团队”思路,深入推进院士引领型平台建设,集聚教育、人才、科创资源,引进院士30余名,搭建高能级平台8个,转化科技成果145项。
加力推进产教互融。积极链接市外高校资源,探索建设东营科教城和人才学院(虚拟大学园),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在我市设立实体机构89家。创新“政行企校+园区”协同发展模式,成立产教联合体,全方位构建产教融合循环生态体系。创办碳中和现代产业学院,并入选首批山东省现代产业学院。
加速推进产创互融。布局引领型平台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集聚高能级平台、院士级领军人才团队全覆盖计划,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45个,其中国家级41家,实现重点产业全覆盖、新兴领域有布局。比如,高端化工产业,创建全省高端化工行业唯一省级创新创业平台,成为全省规模最大、配套最全、安全环保标准最高的中试基地,实施突破“卡脖子”中试项目22个,新增授权发明专利682件。新材料产业,打造稀土汽车催化产业全链条,布局总投资55亿元的关键项目9个,推动形成千亿级稀土催化产业集群。
加快推进产才互融。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领航计划,去年以来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570余人(个),遴选107名专家教授到本地企业交流挂任“科技副总”“科技专员”,搭建产教研创平台100余个,重点攻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围绕八大产业链,对接引进国内外知名院士开展合作,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坚持“最优加一点”理念,加快建设人才发展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持续深入实施顶尖人才、海外英才、青年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才聚东营”十大赋能行动,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保障,不断提升“黄河入海 才聚东营”“东爱人才 营接你来”人才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人才政策优化升级。重磅推出“人才金政40条”,从顶尖人才的至高礼遇,到青年人才的全面保障,从创新创业的萌芽孵化,到成果转化的奖励回馈,政策标准居全省前列。比如,顶尖人才“一事一议”最高支持2亿元,大学生补贴最高支持56万元居全省前列。
人才服务提质增效。建设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实施全市人才服务规范提升专项行动。推出26项优惠政策和便利服务,设立165个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配备625名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建设筹集并投用1042套人才公寓,147人申领“山东惠才卡”,为460人颁发“东营优才卡”。
人才招引活动特色鲜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带队赴香港、上海、深圳等地开展人才招引活动。举办第一届黄河三角洲“碳中和”专家行,为黄河三角洲院士之家揭牌,开展绿电绿氢工程中心启动等多项活动,完成签约项目12个。承办第一届黄河流域职业技能大赛暨“技能中国行2024—走进山东(东营)”系列活动,沿黄九省区竞赛选手齐聚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