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银行再发提示公告,为2024年首例达成转债强赎条件银行

文摘   财经   2025-01-02 11:53   江西  

继江苏银行之后,又一家银行成功实现转债强赎。

图:成都银行关于实施“成都转债”赎回暨摘牌的第四次提示性公告截图


成都银行在12月31日进行关于“成银转债”赎回暨摘牌的提示性公告,已是第四次。


此前12月17日,成都银行公告称,11月7日以来该行已有15个交易日收盘价不低于“成银转债”当期转股价格1.3倍,已触发“成银转债”的有条件赎回条款。根据该行同日董事会决议,决定行使前述可转债的提前赎回权,按债券面值加当期应计利息的价格赎回于赎回登记日收盘后全部未转股的“成银转债”。


也就是说,成都银行正通过股价正反馈,顺利实现可转债转股补充资本,从而更好地支持业务发展。


基本面优秀叠加行情助推,成都银行顺利实现资本补充目标


成都银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四川省内首家城市商业银行,并于2018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该行共有分支机构256家,在岗员工7400余名。股东方面,成都银行拥有雄厚的国资背景(成都国资委占比超30%),而马来西亚丰隆银行(持股占比19.76%)作为境外投资者被引入为该行的战略股东,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以及引进先进管理经营和业务模式。

图:成都银行净利润表现(亿元)

资料来源:wind


成都银行基本面优秀,是近几年鲜有的能实现净利润两位数增长的银行。2020年至2023年,该行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0.3亿、78.3亿、100.4亿和116.7亿,对应增速分别为8.5%、30.0%、28.2%和16.2%,历经三年时间盈利规模基本翻倍。

图:成都银行资产质量相关指标情况

资料来源:wind


资产质量方面,成都银行各项指标在近几年均得到改善。其中不良贷款率从2020年的1.37%下降至2023年的0.68%,累计降幅69BP,下降超一半;关注贷款率从2020年的0.68%下降至2023年的0.41%,累计降幅27BP;同期逾期贷款率累计下降59BP,从1.39%下降至0.80%。综合以上指标分析,成都银行坏账包袱大幅降低,已轻装上阵。


在此背景下,该行风险拨备水平提升至500%左右的高水平。截止今年三季度末,该行拨备覆盖率高达497.4%,基本较前几年翻倍。2023年该行贷款拨备率仅3.42%,今年前三季度进一步降低至3.29%,对应低信用成本,这也是反哺利润的重要方面。

图:成都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总体资本充足率情况

资料来源:wind


当然,成都银行增长更多是以规模为代价,还未能实现完全内生资本增长驱动。2020年至2023年,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26%、8.70%、8.47%和8.22%,逐年降低。同期总体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4.23%、13.00%、13.15%、12.89%,整体降低。今年以来略有所反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略回升至8.40%,总体资本充足率回升至13.40%,不过依旧低于往日高点水平。


在此期间,该行总资产规模从2020年的6524.3亿上升至2023年的10912.4亿,风险加权资产从4365.3亿提升至8000.8亿,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3.7%和16.4%。风险加权资产复合增速快于总资产,非资本节约型的快速规模增长模式形成的资本缺口显然是其利润留存不够补足的。


这也是成都银行通过各类手段补充资本的重要原因。2024年,成都银行分别在6月和8月成功发行了两期二级资本债券,合计规模达到149亿元,用于补充二级资本。该行计划于2025年择机发行减记型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总计不超过110亿元,用于补充资本。


当然目前如火如荼进行的,则是成都银行于2022年发行了80亿元人民币的可转债“成银转债”(113055.SH),转股后将按照监管要求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

图:银行指数近一年左右表现

资料来源:wind


图:成都银行可转债股价表现

资料来源:wind


在市场利率向下,叠加今年银行板块受追捧正股股价强劲,截止2024年12月31日,其可转债二级市场价格已经攀升至140.155元/张,较其发行面值增值超40%。


作为比较灵活的资本工具,可转债比较受上市公司欢迎,其特性和股价表现密切相关。对于成都银行而言,考虑到该行已触发“成银转债”的有条件赎回条款,该行可以行使提前赎回权,按债券面值加当期应计利息的价格赎回于赎回登记日收盘后全部未转股的“成银转债”,即按照100.652元/张的价格被强制赎回。赎回完成后,“成银转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赎回登记日收市后,未实施转股的“成银转债”将全部冻结,停止交易和转股。这实际上就是促使投资者转股,从而实现补充资本的目的。目前来看,成都银行已然成功。


整体而言,成都银行成功强赎背后,和其业绩优秀密不可分,银行股行情则是另一重要催化剂。当然,对资本补充诉求体现该行业绩的获得更多为规模驱动,未能完全实现内生资本补充增长,后续可能还会产生相关缺口,值得重视。


END







版权声明
本文由机构之家原创,版权归机构之家所有。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来源!
稿件事宜请联系:jigouzhijia@jxbwnews.com或15921188343
推荐阅读


1.建信人寿:以终为始,探索保险机构服务养老金融之路
2.新华基金高管再度调整!赵强扛起权益大旗、近期表现超越沪深300
3.茅台系华贵人寿谋求增资!拟增资规模堪比再造新华贵

机构之家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深度研究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