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倒塌。近两周的时间过去,在当地群众和抗震救援队伍的共同努力下,地震灾区各方面情况持续改善。来自公司的救援志愿团队,仍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重建一线,为灾区人民重建美好家园。让我们翻开拉萨水厂项目部志愿者刘阳的救援日记,感受抗震救灾中的平凡微光与温暖力量。
震后的余波仍在空气中隐隐震颤,仿佛大地还未从剧痛中缓过神来,公司的第二支支援队伍已经带着100间集装箱抵达了日喀则灾区中心。
车辆还未到达时,负责本次行动的我便接到了一连串求援电话。“雪龙村需要59套集装箱,请求一航局支援!”“茶江村急需29套,恳请一航局援助!”“杂村也缺9套,一航局能否帮忙啊!”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声声急切,电话那头,藏族同胞们带着浓重口音的求助声,让我本就揪起的心更加焦急。
我一边迅速与政府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寻求更有力的支持与协调,一边时刻紧盯着那100套集装箱的运输进度,通常这边的通话还没结束,那边的电话就已打入,手机在耳旁不断响起“嘟嘟”的声响。
集装箱日夜兼程,在蜿蜒曲折的道路上争分夺秒地奔波,终于难抵达雪龙村。此时,一条崎岖的小路如同凶猛的拦路虎,横在了工作面前。地震让原本就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坑洼难行,20米长的物资车根本无法驶向村庄安置点。
“中交的兄弟,我们来帮助你!”在我一筹莫展之际,雪龙村的藏族同胞纷纷从自家小院里开出那一辆辆虽小,却能装下单个集装箱的车辆,自发地组织“分装”。他们穿着厚重的藏袍,动作却娴熟而迅速,小车一辆挨着一辆,如一条坚韧的长龙,排起长长的队伍,组成了一条特殊的“生命线”。
大伙齐心协力,集装箱平稳安全地抵达现场。几位年轻力壮的藏族小伙拍了拍我的肩,示意他们可以一起帮忙卸车。就这样,我们用力抬起沉重的板材,在一声声充满力量的藏语口号推动下,快速将集装箱卸载到位。一旁的藏族老阿妈也不闲着,“接力式”传递各种工具,头上佩戴的首饰在阳光下闪烁着光点。
寒风凛冽,如刀割般肆意刮过,我搓着冻得发疼的手,不禁裹紧了外套。“孩子,别冻着。”一位藏族阿妈抱着厚实的氆氇棉衣出现在我身旁,她面容慈祥,眼中难掩关切。在藏族同事顿珠次仁的翻译下,我双手接过棉衣,连声道谢。直到老阿妈迈着蹒跚步伐走远,我摸着细密的针脚,鼻子一酸,眼前突然被水雾隔得模糊。
经过众人不懈努力,一间间集装箱房逐渐搭建完成,如一座座坚固的堡垒矗立在受灾的土地上。“叔叔,新房子。”一个看上去六七岁的藏族孩子出现在我的身边,我环视四周,不远处,有位藏族阿妈似是孩子的母亲,向我热情地打着招呼。我蹲下来将随身的零食分给他,又揽着他讲了些趣事,终于看到笑容出现在这张稚嫩的小脸上。
“对于孩子们而言,这个冬天漫长而恐惧,放松一些,也许会让他们更有勇气面对未来。”在顿珠次仁的建议下,我们时常抽时间与孩子们一同踢足球、做游戏。临时搭建的活动场地开阔而安全,孩子们手拉手围成圆圈,足球在他们脚下欢快滚动,一些藏族孩子还唱起了悠扬的藏歌,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
如今,集装箱已搭建完成,孩子们的笑声再次响起。“这不仅是物质上的重建,更是精神上的再次振奋。”尼辖乡乡长尼旺送来了感谢,我也坚信着,雪龙村的藏族同胞将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重建家园,让生活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而我们,也将始终与藏族同胞在一起,心手相连,风雨同舟。
点赞航一,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