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2024年即将结束了。前三个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也基本都陆续出来了,看完数据后,讲真,总体压力还是挺大的。
1、存款利率下调,符合我预期,没啥好分析的,这两年我也有特意讲过这事。LPR被迫下调,自然存款利率要跟着下调。当下银行净息差依然处在警戒线以下。
未来,由于LPR依然有下行压力,所以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下调至0.5%我也不会感到惊讶。哪怕这点利息,居民部门存款很可能依然还是选择放在银行(没得选,社会整体投资回报率较低,钱没有合适的去处)。
2、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指数同比下跌9.02%,环比下跌0.93%。新房同比下跌6.09%,环比下跌0.71%。
新房和二手房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
517新政以来史诗级地产宽松政策刺激也没能让新开工面积和成交面积企稳。目前二手房价格跌回2017年6月份的水平。
3、市上场的活钱占比越来越少(M1/M2)。具体表现:企业活期存款占比越来越少,居民定期存款占比越来越高。无疑,表明居民和企业风险偏好不高。同时,M1同比继续创历史新低。
在今年6月份的时候,潘行长提出:需要研究纳入M1统计范围从而更好地反映货币供给的真实情况。
都知道M1的统计口径是在30年前确立的,其中是不包括居民活期类存款的,现在由于移动支付的极大普及和发展,把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统计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算一下就知道了,把居民活期存款纳入M1后,M1同比增速降幅得以大幅收窄,但是两者的趋势依然是高度趋同的。如下图
最后,我想特别说一下下面这个数据,该数据非常直观地反映了:从15年开始(最疯狂的一段)至2021年4月,我大中国的主要借款人就是居民部门(贷款买房)贡献出来的M2增量。高峰时期占比一度高达54%,9月份已经下降到了12.2%。其降幅和扛鼎(购房)意愿下降的太猛了。
不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不起来,而是当下全社会极度缺乏借款人。印出来的钱在银行系统空转亦或者借新还旧去了。除此之外,我想不到其他原因。
印钞机真的开不动了。有人会说,怎么就开不动了呢?油门踩到底印就是了(这种言论就是在那瞎扯,委内瑞拉、津巴布韦了解下),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借款人。如果最后中央政府作为最终借款人去兜底(地方政府已经没什么空间了),其借款人角色本身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
上图: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整体债务与GDP之比已经达到了 366%,创下新高。自2008 年以来,这一比率已翻了一倍多。细分下来看,其中,非金融企业:171% 、政府:86%、 家庭:64% 、金融企业为:45%。
按照现在的情况和整体债务规模,同样推出4万亿和08年的4万亿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了。想要达到08年4万亿的财政支出乘数效果,日后至少需要规模高达30万亿以上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但,这样做也不是没有代价的,日后副作用也会很明显,这个不可能是既要又要还要。
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性很重要,全面提升居民部门的购买力和福利更加重要。以时间换空间,这是一场持久战,坚持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