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员读史(32) ∣ 太原公子与唐碑

文化   2024-11-16 17:18   山西  

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


Foreword

五千年历史长河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华夏文明。历史是一种博杂的存在,史籍汗牛充栋,珠玉泥沙互现,我们所知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更像是一本“故事书”,用心品读,方能拨开迷雾,走进历史的真实,感悟文化的真谛,沐浴文明的光辉。基于此,太原市图书馆古籍部推出《馆员读史》栏目。让我们和读者朋友们一起穿越千年云烟,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化魅力。

在这里,我们一起重温尧天舜日,品读诗书礼乐,浸润唐晋流风。

在这里,我们一起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传统文化,聚力民族复兴。


馆员读史(32)

太原公子与唐碑



既而太宗至,不衫不履,裼裘而来,神气扬扬,貌与常异。”这是唐末杜光庭创作的唐传奇《虬髯客传》中对李世民的描述。

毛泽东曾说李世民是草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正是化用了《虬髯客传》中的句子。

公元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19岁的李世民跟随父亲来到太原。李世民在太原结交豪俊,仗义疏财,被誉为“太原公子”。“褐裘”是古代一种用低劣布料和粗糙的毛皮制造的衣服,因为制造成本低廉而成为底层民众的常见服装。毛泽东评价唐太宗是“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意思是唐太宗身为高贵的太原公子,却穿着底层百姓的衣服深入群众,与百姓休戚与共。这样的少年英雄自然会成为后来名垂青史的“千古帝范”。


      

李世民生于多事之秋,长于戎马之间,很早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军事才干。据《旧唐书》记载:“太宗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时人莫测也。”隋大业十一年秋天,隋炀帝北巡,被十万突厥军队困于雁门,急诏全国募兵,前来救难。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率领童子军北上勤王,他仔细观察敌我双方的形势后,对大将军云定兴说:“必赍旗鼓以设疑兵且始毕,可汗举国之师敢围天子,必以国家仓卒无援。我张军容,令数十里幡旗相续,夜则钲鼓相应,虏必谓救兵云集,望而遁矣。不然彼众我寡,悉军来战,必不能支矣。”云定兴依李世民之计,果然吓退了十万突厥军队。死里逃生的隋炀帝,第一次认识了这位不同凡响的太原公子。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毛泽东评点二十四旧唐书•本纪太宗》)


隋朝末世,李世民面对苇泽关(今娘子关)外狼烟四起,群雄争霸的局面,心中勃发起了万丈豪情。他仔细分析了当时的形势,三次劝说父亲李渊起义,最终使李渊下定决心反隋。可以说没有这晋阳三谏,就没有二百多年的大唐天下。

贞观十九年(645),东征高丽失利,一身征尘的李世民,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晋阳。他从一个当年意气风发的翩翩太原公子,成为一个雄才大略、君临天下的一代雄主。他重游晋祠,思绪万千,于贞观二十年正月二十六,在晋祠留下一千二百零三字的文采飞扬的书法艺术的千古名篇《晋祠之铭并序》,并铭刻于碑。

唐碑的碑身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碑额左右各雕螭首一对,齐头下垂,为唐代碑额的典型特点。额首书“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九字,属罕见的龙头飞白隶书。碑阴列长孙无忌、萧瑀、李勣、张亮、李道宗、杨师道、马周等七位跟随李世民东征的初唐功臣的亲笔签名和官衔。

 


唐碑又称贞观宝翰碑,它不简简单单是一件书法杰作,还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第一块行书碑,更展示了盛世晋阳的淋漓气韵。

 


《晋祠之铭并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歌颂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以达到宣扬唐王朝文治武功、巩固政权的目的。全文铿锵上口,自如纵横,引古论今,富有哲理。

首先,提出“兴邦建国”必须亲信贵族,以作辅弼,“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认为如果没有亲属辅佐,不亲信贵族,就不能巩固江山社稷,不施以仁政就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第二部分,赞美了唐叔虞的功德“承文继武,经仁纬义”,称唐叔虞不愧是周室的栋梁,晋国的先祖。对晋祠的山光水色则做了这样的描述:“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又描写晋祠建筑的富丽堂皇:“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李世民对晋祠建筑的描写,说明唐时的晋祠已经是金碧辉煌,相当壮观了。

第三部分,揭发了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以至神人共怒,四海腾波。他的父亲李渊顺天应民,得到拥护,从而统一了中国。“克昌洪业,实赖神功”,能够得到今天的大业还有赖于唐叔虞的神灵保佑,为此,刻石立碑,以报神恩,留下了这通代表他晚年政治思想主张和绝妙书法的千古名碑。

结尾“天地可极,神威靡坠,万代千龄,芳猷永嗣”,他希望唐叔虞能够继续保佑大唐天下千秋永固,万岁无疆。

原碑因为经过千年的侵蚀,许多字迹已模糊不清。傅山当年曾见此碑,《道光太原县志》载“傅山云:余少时见唐碑摹搨极精,后稍糢糊,有妄男子镌而深之,颇失其质”。可见在清初,唐碑已经有被人为损坏现象。

 

太原市图书馆馆藏

《道光太原县志》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太原县知事周宽与晋祠人杨二酉,商量重立新碑。他们花重金购得原碑完整拓片,请当地有名的书法家杨堉,用“双钩填写”的传统技法,摹勒而成。复制碑与原碑高度,大小基本相同。复制碑摹钩之精,刻工之细,再现了李世民书法的神韵。清代大学问家朱彝尊曾对唐碑赞不绝口,流连忘返,并亲笔写下“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为唐碑作楹联。这幅楹联表达了作者对唐太宗文韬武略的仰慕之情。

 


《晋祠之铭并序》碑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巨碣。它历经了1300年的漫长历史,它深邃的历史价值,神奇的艺术魅力,将永世流芳。

游览晋祠,引用朱彝尊句拟一联,礼赞唐碑:

祖述叔虞,桐珪德化,经纬文章千古事

身膺天命,铁马猷谋,旰宵社稷一戎衣

晋祠铭并序全文:



夫兴邦建国,资懿亲以作辅;分珪锡社,实茂德之攸居。非亲无以隆基,非德无以启化。是知功侔分陕,弈叶之庆弥彰;道洽留棠,传芳之迹斯在。惟神诞灵周室,降德酆都;疏派天潢,分枝璇极;经仁纬义,履顺居贞。揭日月,以为躬丽高明之质;括沧溟,而为量体宏润之资。德乃民宗,望惟国范。故能协隆鼎祚,赞七百之洪基;光启维城,开一匡之霸业。既而今古革运,舟壑潜迁。虽地尽三分,而余风未泯;世移千祀,而遗烈犹存。玄化旷而无名,神理幽而靡究。故歆祠利祷,若存若亡;济世匡民,如显如晦。临汾川而降祉,构仁智以栖神。金阙九层,鄙蓬莱之已陋;玉楼千仞,耻昆阆之非奇。落月低于桂筵,流星起于珠树。若夫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绛雪,皎冬夏之光。其施惠也,则和风溽露是生,油云膏雨斯起。其至仁也,则霓裳鹤盖息焉,飞禽走兽依焉。其刚节也,则治乱不改其形,寒暑莫移其操。其大量也,则育万物而不倦,资四方而靡穷。故以众美攸归,明祗是宅。岂如罗浮之岛,拔岭南迁;舞阳之山,移基北转。以夫挺秀之质,而无居常之资。故知灵岳标奇,托神威而为固。加以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萦氛雾而终清,有英俊之贞操;住方圆以成像,体圣贤之屈伸。日注不穷,类芳猷之无绝;年倾不溢,同上德之诫盈。阴涧怀冰,春留冬镜;阳岩引溜,冬结春苔。非疏勒之可方,岂瀑布之能拟?至如浊泾清渭,岁岁同流;碧海黄河,时时一变。以夫括地之纪,横天之源,不能泽其常,莫能殊其操。信乃兹泉表异,带仙宇而为珍。

仰神居之肃清,想徽音其如在。是以朱轮华毂,接轸于坛衢;玉币丰粢,连箱于庙阙。氤氲灵气,仰之而弥高;昭晰神光,望之而逾显。潜通玄化,不爽于锱珠;感应明徵,有逾于影响。惟贤是辅,非黍稷之力馨;唯德是依,岂筐篚之为惠。

昔有随昏季,纲纪崩沦,四海腾波,三光戢耀。

先皇袭千龄之徽号,膺八百之先期,用竭诚心,以祈嘉福。爰初鞠旅,发迹神邦。举风电以长驱,笼天地而遐卷。一戎大定,六合为家。虽膺箓受图,彰于天命;而克昌洪业,实赖神功。故知茫茫万顷,必俟云雨之泽;巍巍五岳,必延尘壤之资。虽九穗登年,由乎播种;千录耸日,本藉崇基。然则不雨不云,则有炎枯之害;非尘非壤,则有倾覆之忧。虽立本于自然,亦成功而假助,岂大宝之独运,不资灵福者乎!故无言不酬,无德不报。所以巡往迹,赛洪恩,临汾水而濯心,仰灵坛而肃志。若夫照车十二,连城三五,币帛云委,珍羞山积,此乃庸鄙是享,恐非明神所歆。正当竭丽水之金,勒芳猷于不朽;尽荆山之玉,镌美德于无穷。召彼雨师,弘兹惠泽;命斯风伯,扬此清尘。使地祗仰德于金门,山灵受化于玄阙。括九仙而警卫,拥百神以前驱。俾洪威振于六幽,令誉光于千载。岂若高唐之庙,空号朝云;陈仓之祠,虚传夜影!式刊芳烈,乃作铭云:

赫赫宗周,明明哲辅。诞天降德,承文继武。

启庆留名,剪桐颁土。逸翮孤映,清飚自举。

藩屏维宁,邦家攸序。传晖竹帛,降灵汾晋。

惟德是辅,惟贤是顺。不罚而威,不言而信。

玄化潜流,洪恩遐振。沉沉清庙,肃肃灵坛。

松低羽盖,云挂仙冠。雾筵霄碧,霞帐晨丹。

户花冬桂,庭芳夏兰。代移神久,地古林残。

泉涌湍萦,泻砌分庭。非搅可浊,非澄自清。

地斜文直,涧曲流平。翻霞散锦,倒日澄明。

冰开一镜,风激千声。既瞻清洁,载想忠贞。

濯兹尘秽,莹此心灵。猗欤胜地,伟哉灵异。

日月有穷,英声不匮。天地可极,神威靡坠。

万代千龄,芳猷永嗣。




撰稿人 | 张利民

期编辑 | 王方



太原市图书馆
通知公告、服务项目、新书推荐等内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