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香港高薪,她全职带娃回内地读公办!躺平3年后,她竟然说……

教育   育儿   2024-11-26 12:00   浙江  

4 岁娃自主阅读英文绘本,会背 100 首古诗;
7 岁娃 KET、 PET 全过;
10 岁娃钢琴九级,朗诵比赛获奖;
......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都会感慨「现在的孩子也太牛了」。
而在一些望子成龙的妈妈圈里,这些履历却因为没有「硬货」,只能称作普娃水平。
更有致力于把娃鸡成「六边形战士」的,学术、艺术、体育,样样开花
光是听到看到,咱都有点汗流浃背了,更别提他们周围的其他家长了,一定免不了对比出「焦虑来吧?

今天的主人公姜派妈,就在这样的漩涡当中。

在香港学习、工作与生活了 14 年的她,由于老公工作调动,三年前带着两个娃到上海定居。面临幼升小择校时,在学费昂贵的国际学校,与公立学校国际部之间,坚定地选择了后者。

——不仅是因为后者性价比高,更因为她希望孩子能够学好中国传统文化

如今女儿小学二年级,她觉得身边的妈妈们很明显地分成了「卷」和「不卷」两种风格。周末有时候想约某个同学玩,可能会被回复,需要各种请假调课才能凑出时间。

而我们家,一整天都能约,我自认为是不卷的那一波妈妈。

她为何这么坚定自己的选择?带着这样的好奇,我们采访了她。


本期讲述者

姜派妈 | 二胎妈妈

定居香港14年,现居上海


PART
01
很多人都会问我:香港跟上海的妈妈,谁更「卷」
关于香港的教育,网上有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新手妈妈感慨孩子快满周岁,好几个妈妈纷纷问她,报 playgroup(幼儿游戏班)了没?看幼儿园了吗?

还有不少说,现在开始看都已经晚了。

从我们的自身经历来说,确实是这样的,小朋友刚出生我们就去登记轮候了名幼的游戏班。
不过香港妈妈比的是「早」,比如 2 岁+ 孩子面试名幼,会要求 TA 能够坐定回答问题、唱英文歌、自己穿衣服等等,而不是学习强度有多大。
上海的一部分妈妈呢,则热衷于另一种打怪升级。
那为啥还要来上海,让孩子置身于竞争之中呢
最直接的原因前面说了,是工作调动。另一方面,我和队友都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想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这也促使我们在给姐姐选择小学时,选了公立学校的国际部(而不是国际学校),希望小朋友能够感受传统教育。
而且,公立学校严谨扎实的教育风格,小朋友能够在语数上打好基础,这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以一二年级为例,学校对语文的要求是「认字」大于「写字」的,我们家不主张超前学习,但会让孩子多做一些汉字书写练习。
但,时不时还是会被别人家孩子卷到。
比如,早两年我们带姐姐体验过魔都有名的夏令营,深刻感受到了世界的参差。
我们:上课好累啊,回家尽情玩。
其他同学:回家主动要求做功课和复习。

又比如,同事、邻居家的孩子,放学后大多要参加固定培训,做作业和晚餐甚至需要在等待培训的间隙完成。
还有次,姐姐很兴奋地给我介绍新朋友,说周末想和她一起玩。结果约了好几回,都没有成功。
我觉得奇怪,一问才知道,这俩小家伙的时间根本对不上。
对方连周末也安排得非常紧凑,像乐器、英语演讲、奥数、机器人这些,都是从早到晚轮着上的,只有周六下午 3-4 点是空闲的。
们家的情况则不同,周末能安排一整天的时间玩,带娃去各种农场接触大自然和主题乐园解压。
这点上,我和队友算是心照不宣了,想让孩子在童年留下更多快乐的记忆。所以工作忙时,他也会尽可能参与进来。(虽然一拖二的时间比较多,但是队友都会给予支持和感谢,累并快乐着)

小长假时,我们很喜欢带娃去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在古镇接触传统文化,在大理感受自然教育,在漓江撑竹筏......这些都是和课堂很不一样的体验。

当然了,看着周边那些「全面开花」的孩子,说完全能够坦然是假的,内心也会有不确定的时刻
但最终让我坚定地没有选择跟着另一波家长一起卷的原因,是基于我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从小到大,我都是那个非常自律用功的「别人家的孩子」,现在一些妈妈想要孩子去努力争取的,我都经历过——刻苦学习,成为挤出独木桥,考上高等学府的优等生。
但,那时候的我真的快乐吗?回顾大学之前,我的大部分时间都专注在学习当中,有很多遗憾,也觉得自己是被家长推着走,没有青春的活力和自由。
我比谁都知道,这些小时候缺失的东西,长大后很难弥补。
所以,比起一些妈妈对娃学科成绩的高要求,我还是更看重孩子能够享受珍贵的童年时光
而且我也很明白,高要求考验的不只是孩子,家长更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精力。
我会扪心自问:真的能做到像那些「虎妈」一样的超强时间管理,并且还能维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和包容孩子吗?
我自认是做不到的。
也会去思考对孩子高要求的初心是什么,这里头要孩子和我付出的东西,我们甘愿吗?
每次动摇的时候,我就这样问一问自己,当得到内心明确的答案时,也就释然了。


PART
02
快乐教育,并不代表完全躺平。
我们还是想要孩子能够有自己热爱和坚持的东西,这样的经历,也会成为他们将来为自己做选择的底气。
运动,算是我在育儿过程中的一个锚点。
其实作为公立学校国际班的学生,很多孩子在学术艺术运动方面都非常牛。选择的运动更是五花八门,冰球、棍网球、蹦床、高尔夫、滑雪等,都不太寻常。
姐姐在练的有两项。
一项是网球,这个我们比较佛系,主要是它的社交属性比较强,小朋友也喜欢,希望能成为她日后约朋友出去玩的一个选择。

另一项,也是比较大众的游泳。
说起来,这还是出于机缘巧合才让孩子坚持的。
去年暑假到杭州玩,带娃在附近的游泳馆混日子,没想到有教练神神秘秘地靠近我,觉得姐姐的条件不错,想让她去 xx 体校苗子班
这个体校(培养了很多游泳健将)还挺有名的,但因为我们是港籍,且长住上海,对方只能表示遗憾。
有那么一瞬间我竟然在想,难道未来的冠军就要被户口耽误了吗?哈哈。
于是回魔都以后,我就给娃找了游泳俱乐部练习,她也确实展现出了爱好和一定的天分,这是我们一直坚持游泳最大的原因
一周 2 次,每次 1 小时,坚持了一年这样的低强度训练,姐姐也拿过一些奖项。可和专业队的,或是高强度训练的小朋友,还是不能比。

有这样的「自知之明,是因为深入了解后会发现,不管学科还是兴趣班,哪条路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走专业路线的娃,一周 7 练,暑假每天在水里待 6 小时,还有陆上力量训练,参加比赛都是第一;走海外升学的,至少得拿下一级,靠近健将。
而一旦去追逐这个目标,孩子会非常累,最后到底能收获多少,是我们都不确定的事情。比起来,当下每一个时刻,孩子和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要让孩子去练游泳的初衷,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所以,我和队友达成了共识,关于我们家孩子要练习游泳的「小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把让娃练游泳的目标,从下到上排成 5 项(参考马斯洛需求)


1、强身健体,释放能量
2、自救技能
3、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4、参加校队,增长自信
5、申请大学加分项
如果 5 (申请大学时加分)这种高层次目标无法实现,那实现 2(自救技能) 和 3(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不能接受呢?
假设孩子只能达到最基本的 1(强身健体),怎么办?
最后我确定了自己的想法:「目标要有,但是不能被目标绑架。」这样明确之后,焦虑便缓解了许多。
换个角度看,这种焦虑不光大人会有,小朋友也有。毕竟是竞技类项目,参加比赛时她追不上别人,肯定会有挫败感。
所以,大人调整好心态就更加重要。

我们会告诉她,别的小朋友的成绩也是靠时间和汗水堆积出来的,人家一周练 6 次,而你练 2-3 次,当然结果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非常想要他们这样的成绩,也愿意付出努力,那爸爸妈妈会陪着你一起努力,我们试试看。当然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有结果,但只要你想要,我们试了就不后悔。
所以每次赛后,看到那些游得超快的小朋友,姐姐都会士气高昂,主动要求「每天都去游泳
讲真,还觉得蛮欣慰的,因为孩子找到了自己热爱的事,并且愿意为之努力,而不是被我们要求去做——这不正是我最想要的结果吗?



PART
03
不做着孩子行动的那双手而是成为陪伴与引导。这是我和队友探讨后,认可的一种育儿方式。
像运动方面,我俩都是门外汉,队友就会在忙完工作后,去学习网上的教学视频,先消化完理论知识,再带着娃实践

我虽然不会游泳,但可以做知识上的巨人。去参加资深运动员举办的讲座,找到比较科学的训练方式。

▲听讲座做的一些笔记

也会保持阅读量,学习运动方面的理论知识。

做这些,不仅孩子有更强的陪伴感,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受益的过程。

回顾三年前,因为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我放弃高薪工作,主动选择成为全职妈妈。

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现在忙完两个孩子的需求,利用碎片时间,一边保持知识的摄入,一边分享自己带娃的经验,从中获得了很多正向的反馈

这样的改变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从小接受的精英教育,不是为了把我变成一个「精英」,而是给了我为自己人生做选择的底气。

因此,要说我完全「不卷」也是不客观的。我更多地是在「卷」自己:保持对于教育的思考,以及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我相信,亲密无间的亲子时光,走过看过的大好河山,付出过努力和汗水的运动......这些都能成为他们热爱生活的源动力,鼓励他们继续积极地探索生活。
也相信,父母对孩子最大的作用不是控制和保护,而是用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他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其负责。
这些是成长给我的经验,希望他们也能无论长到多大,无论做什么,都能保持热爱,奔赴山海

(本文由年糕妈妈团队采访撰写,获当事人许可发布,内容和图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们家的教育观是咋样的?有啥特别的教育经历?
欢迎来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陪玩时光
糕妈的亲子陪伴后花园,做更放松的妈妈,过更有品质的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