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谨慎开启中企投资大门,中资企业该如何抓住机会?

文摘   2024-08-26 09:45   广东  

印度谨慎开放中企投资电子行业

据印媒报道,印度政府一个部际小组已经举行了两轮部际小组会议,到22日为止有不同行业的多项投资提案获得批准,其中大多数涉及电子行业。并且有一些提案完全是中国公司的提案,比如中国电子手机制造企业立讯精密、华勤技术等。这是近三年来中国投资受到审查的背景下,此类投资近年来首次获得批准。

印媒认为,政府是在印度电子制造业的要求下,希望批准与中国有联系的投资,以帮助扩大和强化印度的供应链。上述提案就是在这一压力越来越大之际获得批准的。

印度工业与内贸促进局于2020年修订了外国直接投资政策,通过“3号通告”要求,来自与印度共享陆地边界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必须事先获得政府批准。

当时印度为了提升印度国内电子制造业的竞争力,曾把对于影响手机、电脑等关键消费电子产品产能规模放量的相机模块、显示器模块、机械部件等重点组件和部件的进口关税上调到11%后,再次上调到13.5%,并且还经常有莫名其妙的惩罚性关税。而这些零组件的进口国则集中在越南、韩国和中国大陆。

印度财政部今年7月发布的《2023—2024年经济调查》报告敦促印度增加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加强本地制造业和出口。报告称,为了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印度有两个选择:多从中国进口,融入中国的供应链,或吸引更多来自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

400倍增长,手机制造曾是“印度制造”的“成功”典范

印度莫迪政府上台后,打出了“印度制造”的明牌来吸引全球关注。然而相关数据显示,印度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却不是制造业支撑起来的。

有数据显示印度2007年GDP为1.22万亿美元,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为17.10%,规模约为0.21万亿美元;而2023年印度制造业对该国GDP的贡献率才上升到2008年的水平,为17%左右,GPD总额达到了3.75万亿,制造业规模也达到了0.64万亿。作为“印度制造”计划的一部分,印度政府设定了到2025年将制造业占GDP比例提高到25%的目标。

仅管这期间印度曾调整GDP的统计口径,制造业占总GDP的比重在降低,但也应该看出,制造业的总体规模达到了2007年3倍。

其中印度的手机制造业由2007年的不到1亿美元,增长到了2022年的约300亿美元,2023年则上升到了440亿美出,其中出口110亿美元,印度实现了手机制造国产化超过99%的比例(SDK散件比例),相比2008年,期间实现了400多倍的增长。

实际上,莫迪政府上台后,由于其民族主义政策的原因,西方资本是大量撤出印度,印度的制造业事实处于下降通道,而通过向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制造业企业进行本土化制造政策倾斜,并通过逐步提高手机整机与SDK散件的关税,促使中国手机制造业企业向印度转移。

从2014年起,小米以及一众印度本土品牌如Micromax等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到了2016年,印度的智能手机出货量超过了1亿台,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由零增长到了6.6%,以119%的年增长率首次挺进印度手机市场前五名。当时三星以24.8%的市场份额称霸印度,而联想摩托罗拉、当地品牌Micromax以及2015年推出4G网络业务的RelianceJio则分别以14.8%、8.8%和7.1%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至第四。

这些品牌在印度市场上的成功,让中国其它国产品牌手机有了“不得不”布局印度市场,并开启“印度制造”的理由,包括OPPO、vivo、小米、一加、realme等一众中国国产品牌厂商及供应链企业,都纷纷前往印度设厂。

从2014到2017年的4年时间里,有超200年中资企业进入到印度市场设厂,大量的中国国产设备、材料、技术人员进入到印度市场,为印度的手机制造,打造了相对完整的制造业环境基础。而2017在印度的中资企业总共加起来也只有800家左右,投资手机制造的企业占到了四分之一。

其中吸引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厂商和中国手机制企业布局印度的原因,主要是印度不但有14亿人口这个潜在的可培育市场,有10亿人处于工作年龄,只要给这些提供工作机会获得收入,就能成为品牌厂商的用户;并且在制造业的基础元素中,从棉花、铁矿石到化学品,印度都拥有丰富的原材料,具备发展自身供应链的潜力。

印度单边民粹主义、全球贸易冲突加疫情,中印供应链通路受阻

然而这短暂的繁荣,在2020年逆向反转,中印之间的供应链通路再次受阻甚至中断。当时中印双方因莫迪的单边民族主义政策再次陷入对抗之外,印度通过也开始利用金融工具筹集资金对制造业进行补贴,并向本土制造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让印度的本土的代工企业迅速站到了行业前台。

2018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政策变化,以及后的疫情导致的全球供应链停摆,让印度正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多元化供应链的重要一环。这在全球贸易格局不断演变的今天,面对中美贸易紧张局势以及新冠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印度这个拥有庞大劳动力市场和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的国家,正以其可预期的低成本生产优势吸引全球投资者目光。

其中苹果正式把印度作为全球供应链产能基地重点扶持的计划,也是印度政府和印度电子制造业认为摆脱中国供应链的最佳时机,全球产业界认为目的就是阻止中国企业进入印度的“3号通告”,被认为是印度政府和印度产业界共同推动的结果。

据报道,早在2020年5月,立讯精密就与泰米尔纳德邦政府签署了一项协议,接管已关闭的摩托罗拉手机制造厂,并计划投资约75亿卢比,但这项投资因“3号通告”一直无法批准。2022年泰米尔纳德邦政府就曾敦促中央政府加快批准该提案,但直到现在这个提案也没有获得通过。

2020年3月,印度推出“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挑选重点行业集中打造,首期聚焦手机制造、电子零部件和制造业。印度政府为参与PLI的企业提供高额补贴,让印度在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部门增加国内生产,包括形成有弹性的供应链,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并提高出口。但这项计划执行以来,完全没有中资企业获批的记录。

不可否认,印度持续推行的“印度制造”计划,这些年来持续通过简化法规和优化营商环境,确实在进一步推动了制造业发展。此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印度在近80年的时间里一直被严重的官僚主义所统治,热衷于自给自足,蔑视国际贸易。

对中资企业的打击影响开始不受印度政府控制

印度在视为终将成为中国竞争对手的手机、电脑制造领域,不但限制中国国产品牌手机在印度开展业务,强制1000元人民币以下的型号手机交由印度制造企业生产,不得回收印度市场产生的投资利润甚至投资成本,要求出售控制权给印度企业至少51%以上,聘请印度籍高管管理企业等。

同时还对手机制造产业链的中资企业进行严格的税务回溯倒追,并处以冻结没收资金与资产等惩罚,同时限制中资企业中方管理人员入境,造成印度员工实际控制企业管理与运营的事实情况等。

在一系列的打击之下,印度手机制造产业链的中资企业在印制造业务大幅度收缩,印度不得不加大了从中国、越南、韩国高价进口手机零部件产品。

加上印度本身的投资环境不佳,如果按现在印度中资企业在印度的运营成本来核算,在印度加工生产这些零组件产品,反而比通过高关税进口中国、越南、韩国的产品,成本更高。

因此除了印度打击中资企业造成的投资惨状,造成了全球手机供应链企业迟迟不敢进印度投资外,投资印度的成本过高,获利率较低,也是全球手机供应链企业不敢加码印度制造的主要原因。

目前印度的电子制造业产值规模约为1000亿美元(约合0.727万亿人民币)左右,要实现增长5倍达到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3万亿)规模,对上游供应链的配套需求十分巨大。

印度2023年GDP约3.49万亿美元,电子产品产值约1020亿美元,电子元件和组件的市场需约求为455亿美元。印度希望2030年电子元件和组件的2400亿美元(约1.74亿人民币)需求量,能在印度自己本土实现配套。

但是当全球供应链企业看到散布在印度境内奄奄一息的中资手机供应链惨状时,很多准备投资印度制造业的资本,并不敢轻易下场。

印度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没有改善

从印度商业部发布的信息来看,去年,印度从中国进口了近8500种商品,其中近4600种的进口额都出现了增长,进口额最高的前100类商品总价值大约为410亿美元,比去年高了将近160亿。

印度进口激增的这部分商品有制成品,也有半成品。其中,成品类最多的是集成电路、笔记本电脑和氧气治疗设备等,半成品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化学品。

近期的数据也显示,印度对中国的进口超过1010亿美元,与5年前的700亿美元相比,不降反升。而2018-2019财政年度到2023-2024财政年度,印度向中国的年度出口总额一直保持在约160亿美金的水平。这说明双方贸易的增长,并不是中印关系改善或贸易冲突缓和的结果。而且印度在通过各种努力提升“印度制造”的同时,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程度并没有降低

中国商品在印度市场最受欢迎的是工业机器、化学制品、塑胶、光学、医疗设备和纺织品。除了印度的经济越来越好,人口越来越多,对各种基本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外,实际上印度在发展自己的制造业过程中,大量依赖中国供应链提供塑料、光学、医疗设备和纺织品来满足自己的产能配套。

苹果近几年一直在推动印度手机制造,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把印度制造的份额提升了一倍,从当初的7%不到,提升到2023年底的15%左右,也极大提升了印度手机制造在全球市场的地位,让印度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制造基地。印度也从原来从全球市场进口20亿美金的手机,上升到2023年向全球市场出口超110亿美金。

但是这离苹果要求的通过三到五年时间,把印度制造苹果手机的产能提升到30%份额的目标距离很大。据今年上半年的数据,印度制造苹果手机的产能也才缓缓冲到17%左右。虽然苹果已经要求富士康,在印度至少拉通一条最新款iPhoneMax和Pro机型的生产线来推动苹果手机的印度制造进度。

但是由于类似立讯精密这类中资苹果供应链企业,不但无法到印度设立产能,而且从疫情以来,印度就几乎关闭了中国技术人员进入印度的签证办理窗口,中国的技术人员已经多年没有进入到印度市场进行制造技术培训,设备安装与维护,实际上印度的手机制造供应链本土企业,已经从原来的推动印度政府打压中资企业与阻止中国资本与人员进入印度市场,开始转变为推动印度政府放宽中资企业和中国技术人员便捷入境的主要力量。

中资企业投资印度的警示

印度工业联合会(CII)提交给印度政府的一份报告中显示,为了完成印度实现5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63万亿)的电子制造业产值目标,建议印度政府为选定的零部件和子组件提供6-8%的财政支持,财政支持将延长6至8年,以确保有足够的时间扩大规模和提高附加值。

同时在SPECS2.0(电子元器件及半导体制造的推动计划)能推出25%至40%的现金补贴支持,包括棕地和绿地类别的潜在投资者,新政策应采用梯度方式,支持补贴金额越高越好。

对于影响手机、电脑等关键消费电子产品产能规模放量的相机模块、显示器模块、机械部件等重点组件和部件的进口关税,需要尽快与主要竞争经济体保持一致,降至5%以下,以确保产品制造商具有竞争力。

而印度的制造业企业和印度经济部门则认为,还应该同时放宽中国大陆员工的签证申请,让印度企业能找到中国大陆企业的负责人,商谈收购中资企业行业资源事宜,同时方便中国大陆的技术员工来印度维修设备、培训员工,提升印度手机制造企业的实力。

印度对中国投资和中国技术人员进入印度的阻碍,使得中国供应链向印度转移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进度严重拖后。大量产品无法在印度组装制造,但印度市场的需求却持续增长,这反而加强了印度对从中国进口的依赖。自2020年以来,中国对印度出口显著增长,中印贸易的不平衡情况持续扩大,也是强有力的佐证。

印度《经济时报》报纸称,由于印度政府不愿批准签证,在过去4年里,仅电子制造业的生产损失就高达150亿美元。另外对中国国产品牌的手机制造工厂并购事宜,也是受到了签证的阻碍,导致进行缓慢。

印首席经济顾问纳格斯瓦兰(VAnanthaNageswaran)在7月22日提交议会的年度经济调查报告中表示,为了促进其全球出口,印度可以融入中国的供应链,也可以促进来自中国的FDI(国际直接投资)。

纳格斯瓦兰称,专注于中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似乎更有希望促进印度对美国的出口,就像东亚经济体过去所做的那样。其中选择外国直接投资战略“似乎比依赖贸易更有利”,因为它可以缓解与印度最大的出口国中国日益增长的贸易逆差。

虽然印度认识到中国制造业以及产业链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意识到要发展“印度制造”,没有中国参与是无法实现的,因此现在要“亡羊补牢”,在投资、签证审核等方面放宽限制,希望中资电子企业和人才来印度助推当地电子产业的发展。

不过据路透社报道,印度商业与工业部长皮尤什·戈亚尔(PiyushGoyal)7月30日表示,印度政府目前没有计划重新考虑允许中国投资进入印度市场。据称这一表态被视作对日前印度首席经济顾问马赫斯瓦兰(VAnanthaNageswaran)在年度经济调查报告中提出的建议的直接回应。皮尤什·戈亚尔30日在新德里对记者说:“目前我们不会重新考虑支持中国在该国的投资。”

另外,印度除了卡紧中国的商品进口外,还针对转口贸易也进行了限制。实际上,印度政府正利用质量控制令,“缓慢地”对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进行质量认证,从而给依赖中国工厂的跨国企业带来压力。印度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它们减少对中国进口的依赖,转而在印度国内生产。

如耐克、三菱和空调制造商开利等企业在中国的供应商工厂很难获得印度标准局认证。印度政府高级官员称,这些企业去年已写信给印度政府,为它们在其他亚洲国家的制造工厂寻求认证。然而,印度政府依然犹豫不决,因为担心企业可能通过越南和泰国等“后门”进口中国商品,即便这些国家与印度已经签署了自贸协定。

据印度媒体分析,此次授予中资企业投资许可的条件包括:阐明相关投资和技术对于发展高科技零部件等领域的本土制造业供应链至关重要,任何中国公民都不能在印度运营的公司担任关键行政职务,且中企在该公司不能占据多数股权。

不过印度在改善针对中资企业营商环境等方面,尚无任何举措,有的中企因不能参加项目投标而无业务可开展,近期被迫离开,有的中企则有数十名中方人员被印方限制离境长达两年之久,目前无任何松动,给中方员工造成工作、生活、心理、家庭等方面的极大困难。印方并没有解决对在印中资企业在投资、经营、投标等方面制定的诸多不合理、歧视性政策,给予公平、公正、非歧视性的待遇。

中资企业在印度征战的十年中,上半场中资企业几乎全胜。但在中美贸易摩擦与疫情以来的下半场则正好相反,中资企业在印度市场节节败退,不管是从品牌销售,还是代工制造,都建树不多。

而中国手机制造产业链在这过程中,还呈现出了一盘散沙的产业格局。与三星、苹果以自己的专有技术,扶持打造自己的专有供应链,只要三星和苹果把自己的组装产能移走,整个供应链就要跟随迁移不同,中国手机制造产业链很少注重发展自己的专有技术,而是不顾一切的实行所谓的“标准化”,大部分产能都尽量的减化工艺,扶持鼓励更多的竞争企业进入,以价格战来替代产品研发,让供应链企业寻找成本更低的材料替代,让产能可以无限复制,行业越来越卷。

有行业分析认为,虽然中国手机制造业依然强大,但是中高端的手机中国依然有30%以上无法实现国产化,因此中国手机产业并没有真正的可控优势。印度手机产业之所以认为完全可以复制中国国产手机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以推动本土市场更优惠的政策扶持,打压抵制没有核心技术差异的外资品牌,以更低的制造成本,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也是看到了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好像没有什么真正的优势。

事实上据CMA了解,在印度的中资企业,特别是手机制造供应链企业,基本上处于崩溃的边缘,生产组织在没有中国人管理,生产设备在没有中国技术人员维护,进口零组件关税居高不下,综合成本远高于从中国出口到印度终端制造厂商手里的情况下,多数据中资企业不要说继续增加在印度的投资,现有的产能何时完全关闭,也只是时间问题。

从CMA了解的市场信息显示,印度制造业对于中国的原材料中间品产品,自动化技术生产线的机电设备,用于苹果、三星供应链绿色制造的光伏、储能组件与产品,用于手机供应链零组件生产的资源回收技术、装备与产品,降低印度手机制造的模具制造技术、装备与产品,是目前印度制造业急需从中国供应链厂商手里获得的资源。

但是如何让中国手机制造在中国大陆打造出自己的专有技术优势,在海外则有抱团发展的集群发展优势,形成如日资、韩资、台资企业一样的优势产业群,可以在大部分市场上获得较好的生存空间,将是未来中资手机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而且,这不仅仅是印度市场的单一市场问题,在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但区域发展又极不均衡的形势下,中资企业不管是出海投资,还是坚持在核心技术上自主管控配套;实现如何利用好中国制造几十年积累下来的产业资源,更好的在全球市场上与各方市场实现共赢;同时防止成为其它经济体掠夺产业资源的对象;这些都已经是摆在中国制造业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多数企业都无法回避。

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

联系人:协会秘书长,杨述成


中国手机:13715035821

越南手机:0862372869

印度手机:9560694172

邮箱:443672603@qq.com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推送全球资讯

中越印制造业观察CMA
在印度成立,为中资手机企业协会会员提供政策、经济、技术、科技等信息交流服务,沟通本协会会员与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本协会与其他协会或者组织的关系,与中国大使馆、印度相关政府、印度手机协会联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