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勞不再受剝削 源頭管理很重要

文摘   2024-10-26 14:58   广东  
香港文匯報訊

香港建築業外勞制度複雜之處,在於整個行業存在層層外判的情況,權責監管不善的話,就會出現層層剝削的情況。目前,法例只約束總承辦商及勞務公司,對中介、管理公司、外判等不同名目的參與者,沒有清晰的權責分工。


勞資雙方的持份者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均認同,源頭管理十分重要,總承辦商把工程項目或管理權外判,就有責任監督承接項目的分判。立法會議員陸頌雄建議,既然法例無法逐一規管不同名目的參與者,就應將責任加諸總承辦商身上,若出現剋扣等問題,總承辦商倘不撤換分判、管理公司,好好管束,就要面對處分。



先行政後查刑事 杜絕僥倖心理

在早前的聯合醫院外判被剋扣工資的事件中,外勞名義上屬總承辦商的僱員,總承辦商卻把管理外勞的工作全權外判予「管理公司」或分判商,出事後承辦商與分判商互相推搪責任。陸頌雄認為,內地和香港有關政府部門在這方面有必要進行徹底改革,首先要明確第一責任人是總承辦商(大判)。

他認為,儘管部分大判只申請外勞名額,再將外勞的管理工作分判予管理公司,但大判始終有管理的責任,「許多出問題的公司若是內地中介,香港法律無法規管,但很明顯若分判出問題,抑或是大判、分判等委託、僱傭的公司提供服務時產生問題,大判始終脫不了關係,應當負上責任。」

陸頌雄又建議特區政府必須調查各類剋扣事件中是否涉及刑事成分,並提高對承辦商的罰則,以起阻嚇作用,「若承辦商被查出確實有刑事責任,理應被刑事檢控,但由於刑事檢控門檻較高,因此建議增加另一個標準,只要基本證供符合,就可以進行行政處罰,不能讓無良承辦商有僥倖心理。」罰則根據不同嚴重程度訂立,例如永久取消申請外勞的資格,甚至永久取消其承接政府項目的資格。

香港建造商會會長林健榮認為,剋扣勞工薪金等違法事件並不常見。承辦商在聘請外地勞工時需處理住宿、膳食等不同問題,故需委託管理公司代辦,導致有不法者鋌而走險,但他認同總承辦商仍有責任監管整個程序。

建議嚴重者取消申外勞與承接資格

「第三方管理公司根本不應出現。」立法會議員顏汶羽指出,總承辦商、分判商是僱主,將其責任委託第三方的管理公司,若有出現任何糾紛,同樣需承擔包括《僱傭條例》的法律責任,而有關紀錄更會影響工務工程項目中標的機會,因此僱主有責任全盤監管。他強調,本港輸入外勞政策具有一定可行性,政府有法例去杜絕及處理違法行為。

就有輸入勞工懷疑遭不公平對待,特區政府已成立跨部門專責小組處理事件。勞工處協調專責小組已聯繫相關部門,將於日內召開會議。勞工處強調,政府高度重視保障輸入勞工的僱傭權益,如有僱員被拖欠工資或其他僱傭權益,應盡快向勞工處勞資關係科分區辦事處提供資料,勞工處會提供適切協助。

追欠薪延續「來港夢」:盼外勞不再受剝削

香港對於邵先生來說,不只是一個打工的地方,也曾經滿載着他的嚮往,但美好的憧憬卻在經歷剋扣事件之後遭到破壞。由於不忿被壓榨,他和幾名被辭退回鄉的外勞,近日應特區政府邀請回港協助執法部門調查事件,「除了想追回欠薪以及看看有否新機會在港工作,我還希望能幫到如今及將來在香港的外勞不再遭受剝削,也希望挽回香港在我心中的印象。」

上有老下有小的邵先生一家五口人居住在北方一個小村子裏,年過六旬的一雙父母每日還要耕種田地,妻子則打點家務,邵先生隻身在外打工供養全家及孩子讀書。邵先生說,過往在家鄉月入大約6,000多元,由於自家還有農田,食物開支可以省下一大筆,但孩子學費不菲,「雖然我們生在農村,但孩子的教育不能窮,我一年花幾萬元將他送去城裏的私立中學,就是希望下一代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本來過得去的日子,遭遇新冠疫情的重創,導致當地建造業不景氣。邵先生說:「工地少了,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每月開工的日子近乎減半,收入也減半,家中已是入不敷出,只有靠本就不多的積蓄來補貼。」

一個偶然的機會下,今年初他透過朋友介紹認識香港三跑工程的管理公司,起初對方開價報酬1.5萬元人民幣,比家鄉待遇好,所以他爽快答應,抵港簽僱傭合約方知實際月薪37,800元港幣,但原來只是「陰陽合同」,「這種被欺騙的感覺實在令人難受。」

他們不僅被剋扣,還沒日沒夜地加班,慣常性拖糧,種種不公遭遇令邵先生難以忍受,「起初知道有機會來香港,心想終於有機會前往自己嚮往已久的地方工作生活,也能提高收入來改善家中生活,可誰又想到不公的遭遇接連而來?」


被剝削外勞冒風險討公道 體會「香港是法治社會」

「以前看港產片,有台詞說:『香港是法治社會』,當時沒什麼概念,但經歷過這件事,深有體會。(月前)大家舉報了這種剋扣工資的事兒,執法機構介入調查了,而且前後來兩次(調查),非常認真、細緻。」外勞蔣先生因不忿被剝削而挺身指證,最終遭無理解僱,黯然回鄉,近日獲特區政府勞工處及警務處邀請回港協助調查。他赴港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坦言:「離開(香港)時是無可奈何,回到家鄉則又有些不甘心。」為查明真相,以及協助特區政府堵塞輸入勞工政策的漏洞,他不惜冒着被報復的風險,來港助查揪出幕後黑手。

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造訪40歲的蔣先生與妻子,只見蔣先生至今仍悶悶不樂。他坦言,對被剝削一事耿耿於懷,回鄉兩個月以來,心情一直難以平靜。

夫婦倆原本是農民,靠着在外打工勤儉節約,才湊夠首期在該小區購買新居,以方便念高中的女兒上學,卻因此每月背上幾千元的房貸、車貸。為改善家庭經濟狀況,去年底決定離鄉別井到香港打工。

他一邊說,一邊展示取得的建築工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包括起重機械司機(塔式起重機)、起重機信號司索工等資格,「起重機械司機是工資最高的,大概每月1.2萬元人民幣,但疫情過後,內地房地產不像以前火,工資也下降了。」

其後,蔣先生經朋友介紹赴港參與香港國際機場三跑工程。當時,該中介聲稱月入1.6萬港元,已教他心滿意足,遂在支付3,000元人民幣介紹費後,馬上辦理相關手續,今年3月抵港他始發現不妥,「直到簽合同的時候,我才知道正確月入3.78萬港元,還未包括加班費,與中介聲稱的多一倍。」

起初,他以為是中介弄錯,自己真的有逾三萬港元收入,惟上班後他才發現一切都是「數字遊戲」,因為銀行卡及密碼都不在他手,每月出糧翌日,所有工資都被掏空,轉手管理公司只給他內地賬戶過數1.2萬至1.6萬元人民幣,他與一眾工友才意識自己的工資被剋扣大半,「真是心在滴血,那都是血汗錢呀!」不久後,幾位工友決定反抗,並舉報香港執法部門,卻換來僱主的終止僱傭合約。


信港法治公義 政府調查認真

「我還有房貸要還,還有孩子要養,真的是不甘心。」蔣先生苦惱地對記者說。為討回公道,他義無反顧地接受特區政府相關部門的邀請再次來港協助調查,蔣太太則向記者坦言擔心丈夫會遭到惡意報復,臨行前再三叮囑丈夫注意人身安全,「要不回來工資也沒事,人安全就好。」

不過,蔣先生始終認為,香港是講法治公義的地方,他說:「我看到香港文匯報之前報道聯合醫院重建項目,外勞罷工抗議被剋扣,經過香港建造業總工會介入,工人沒有被解僱,令我覺得有希望,有信心。儘管我們只是短期在香港工作過,也感受到被香港特區政府保護和關心。」

工作需「接軌國際」 「學好英語很重要」

儘管在香港的工作遭遇不愉快經歷,但是蔣先生仍舊能笑談在香港的見聞和收穫,他慨嘆:「赴港後,真想好好學英語,會英語太重要,太重要了!」

蔣先生是內地合資格的起重機械司機,但在香港,他不能從事本行,只能從事基礎的混凝土工作,原因是香港未認可他的內地資格證。為此,他專程跟香港的起重機械司機請教,發現香港合資格起重機械司機必須考得國際通用的資格證。

「合資格司機的月薪是普通工人的好多倍,但國際通用資格試是用英語作答,這不是和登天一樣難麼?我真羨慕香港人,人人都會說英語。」他語氣裏也帶有些許憧憬。

在香港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工地工作期間,蔣先生免不了要跟老外同事打交道,不論對方說什麼,他只能靠手舞足蹈肢體語言進行簡單溝通,有時只能簡單回覆「OK」;每當看到工程設備,想向外籍同事多請教幾個問題,也礙於語言不通只好作罷。「這些老外同事,一個月掙十幾萬港幣,你看學好英語有多重要。」他再次感嘆。

在港那段日子裏,他甚至利用業餘時間學會幾個英語單詞,儘管距離聽懂、看懂甚至會說還非常遙遠,但起碼,學着融入香港,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記者:廣濟、楊奇霖
報紙編輯:甄智曄 
網絡編輯:陳堯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是一份面向香港社會各界的綜合性主流大報,自一九四八年創刊以來,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和「包容、合作、創新、拓展」的準則,其權威性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