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能「站上」戲劇舞台

文摘   2024-11-03 13:57   广东  
香港文匯報訊

戲劇一直是一門富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藝術,而如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崛起正在為它注入新的活力。在今年的烏鎮戲劇節中,湧現出了兩部與人工智能相關的作品,ChatGPT在其中的一部劇裏甚至擔任了聯合編劇、表演和翻譯等多項工作。


當人工智能「站上」戲劇舞台,它便突破了戲劇傳統的邊界,為觀眾們獻上全新體驗的同時,也為行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觀眾躺着看《躺平2.0》。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觀眾「躺平」觀演 與ChatGPT對話

在冥想般的音樂聲中,觀眾們脫掉鞋襪,爬上一張0.6米寬的移動床,然後被一一推入位於烏鎮洪昌弄的沈家戲園。待22位觀眾全部就位後,身後的大門緩緩關上,燈光暗下來,音樂停止,一把聲音在耳畔響起:歡迎乘坐由地球飛往「躺星」的宇宙飛船,這注定是一場有去無回的冒險。我們以光速飛行,時間約為60分鐘。

由薪傳實驗劇團演出的《躺平2.0》就在這樣一種奇異的氛圍中拉開序幕。在接下來的70分鐘裏,觀眾作為乘客,與人工智能「高菩提」進行對話,了解他們即將前往的「躺星」的一切訊息。而兩位演員則扮成宇航員的樣子,引導觀眾們在後半程的互動與交談中,直面「躺平」的最終狀態——死亡。

「這是一個有關圓滿、有關死亡的故事。」導演王翀晃着兩條大長腿,坐在一堆移動床間,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講述他的創作與思考。「『高菩提』其實就是ChatGPT的諧音,當觀眾們前往『躺星』時,人工智能正在以差不多每半年一次的速度迭代更新,直至某種意義上的永生。這場『躺星』之旅,有點兒類似海德格爾所說的『向死而生』。」

作為「新浪潮戲劇」的發起人,「80後」的王翀將「好玩」作為自己創作戲劇的標準與前提。無論是每場只有四位觀眾的《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2.0》,還是利用視頻通話創作及演出的線上戲劇《等待戈多》2.0版,抑或是顛覆經典的《雷雨2.0》《茶館2.0》和《鼠疫》2.0版,對於戲劇,他始終保持着一顆好奇心,去探索它的無限可能性。

投影中的「高菩提」由GPT-4o扮演。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初嘗人機合作 如「垃圾堆撿黃金」

「事實上,一年多前,我就有了讓ChatGPT參與戲劇創排的想法,並在墨爾本的實驗工坊裏進行了兩周的嘗試。」但王翀「非常失望」,「它無法處理複雜的提問,你稍微問得深一點,它立即跳回一個很套路的答案——對不起,我無法理解您的意思。」

令王翀沒有預料到的是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短短兩年時間裏,GPT就從3.0升級到了4.0,在強大的檢索能力外甚至拓展了一定的「想像力」。「3個月前收到烏鎮戲劇節的邀約後,我決定重啟這份嘗試,這才有了今天的《躺平2.0》。」

王翀將第二次的嘗試形容為「在垃圾堆裏撿黃金」,「它依然會給出很多無用的答案,但偶爾的靈光乍現也會讓人感到眼前一亮。」

想像力難取代人 作詞設計有驚喜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當我與ChatGPT探討『躺星人會怎樣交流』時,它自己琢磨出了一個『思想網絡』的答案,並對此作出解釋。」王翀回憶道,ChatGPT所說的「思想網絡」有些類似於人類的腦電波,但又具備了一定的原創度。「這已經算得上是它最有想像力的一次回答了。因此可以看出,至少在創造力與想像力這一塊,人工智能很難跳出框架,去取代人的思考。」

在《躺平2.0》首場開演前的這天中午,香港文匯報記者在沈家戲園門口長板凳上遇見背着雙肩包的胖哥,他沒有搶到《躺平2.0》的戲票,打算來門口碰碰運氣,此時距離晚間開演還有6個小時。「我本身是學計算機的,對於導演如何將人工智能與戲劇結合起來非常感興趣。」來自上海的他表示,自己提前做了攻略,戲劇節裏有不少劇目會在開演前為現場排隊的觀眾再放幾張票。晚間,當記者再次與胖哥相遇時,他說自己幸運地蹲守到了入場機會,「從我的感覺來看,人工智能在整部話劇中的表現,並不是太穩定。有時候可能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觀眾的體驗與王翀在創作端的觀察,有一定的重合度。

不過,在譜曲作詞、海報設計方面,人工智能的表現令王翀十分驚喜。「《躺平2.0》的主題曲——《躺星之歌》就是完全由人工智能創作的,其中ChatGPT與Suno AI共同承擔了作詞的部分,Suno AI還另外擔任了譜曲的角色,最終呈現的主題曲朗朗上口,也表達了我們的理念。綜合來看,人工智能在整部劇裏的貢獻大約佔到了30%。」

丁一滕(右二)成為了今年「青年競演」評委會中的一員。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戲劇人觀後感:人類「迸發」的情感才最珍貴

入場觀看《躺平2.0》卻收到脫掉鞋襪的指令,中國新生代戲劇導演丁一滕腦子裏頓時「嗡」了一下。沉浸戲劇十餘年的他可以在舞台上肆意釋放情感,卻將雙腳視為身體最隱秘部位而「不隨便解放」。「因為觀眾都是躺着看《躺平2.0》,我們需要用『腳』來比劃着與他人互動,最開始挺彆扭的,後來才慢慢打開自己。」

不過,在丁一滕眼裏,正是這樣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才讓戲劇有了獨特的魅力。「波蘭戲劇家格洛托夫斯基曾有過一個論斷,他說戲劇的根本特徵是『人與人之間活生生的交流』。」丁一滕解釋道,「在最後的互動環節,觀眾要一一談及自己的墓誌銘怎麼寫,我說了句『戲劇牛逼』,下一個人馬上接『丁一滕更牛逼』,雖然是一句玩笑話,但它也是這部劇裏最有趣的地方。」

丁一滕指出,自戲劇誕生以來,它受到過多次前沿科技的衝擊,「從早先的電影、電視,到後來的互聯網,再到現在的人工智能,都對戲劇產生影響,卻無法去取代。尤其是在戲劇表演這個層面,它永遠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的溝通,包括《躺平2.0》,如果沒有人的參與,純粹由人工智能『自導自演』,它不會變得那麼好看。」

深度參與烏鎮戲劇節11年,丁一滕從無人問津的「戲癡」一路升級,成為今年「青年競演」評委會中的一員。看着年輕的演員們在舞台上綻放光芒,感覺像是看到了多年前的自己。

幾個月前,OpenAI宣布推出了最新版本、可以檢測人的情緒並給予回應的GPT-4o,《躺平2.0》中的「高菩提」即由它來扮演。可以預見,伴隨着迭代更新,人工智能將越來越「懂」人類的情緒,並給予積極的互動。

「即使如此,我依然堅定地站在真實的演員這一端。」丁一滕坦言,無論人工智能如何進化,它都只能「創造」情緒,唯有人類「迸發」的情感,才最珍貴。

《人工智能與亞伯》導演比安卡·托馬斯。香港文匯報浙江傳真

奧地利劇作審視技術進步矛盾性

奧地利萊因哈特戲劇學院出品的戲劇《人工智能與亞伯》,是此次烏鎮戲劇節中另一部關注人工智能議題的劇目。「當代社會對人工智能有很多討論,比如技術將往什麼方向去,會給人類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等。」作為《人工智能與亞伯》的編劇、導演和舞台設計,比安卡·托馬斯做了一件頗為創新的事:她讓人工智能來寫劇本。雖然在她看來,這並不比自己創作更容易。

具體而言,托馬斯先與ChatGPT閒聊,從而了解它的思考模式。隨後,她有意識地設置了例如愛、戰爭、仇恨等議題,與其進行更深層次的探討。在最終的劇本裏,有一些故事線是由ChatGPT直接生成的,托馬斯進行後期調整。與此同時,ChatGPT生成的一些錯誤也在舞台上被呈現了出來,從而讓觀眾知道人工智能目前還是不完美的。

「我希望通過這部作品審視技術進步的矛盾性。」托馬斯舉例道,她會有意識地「挑逗」ChatGPT說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結論。「ChatGPT總說『我是一個沒有主觀判斷的機器算法』,但事實上當我用英語、德語和匈牙利語向ChatGPT提出同一個問題時,它的答案是不一樣的。換句話說,語言背後的文化會在ChatGPT裏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

有了這次深度接觸,托馬斯明顯感受到,人工智能與戲劇的結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我想用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口吻來說一件事,ChatGPT的確會用布萊希特的口吻生成一段文本,但讀起來很不通順,有些段落甚至很奇怪。」在托馬斯看來,人因為具有思辨能力,更容易把文本裏的結構和邏輯梳理出來,人工智能則不行。

除了劇本創作,如果表演者也變成人工智能演員,會不會削弱戲劇所帶來的感動呢?對此,托馬斯持否定的態度。不過她也表示,自己更希望看見兩者共存——《人工智能與亞伯》就是這樣的一部作品。「在劇中,人工智能有了困惑和掙扎之後,會跟人類一樣,這才顯得有趣。」

記者:俞晝、林舒婕
報紙編輯:鄭慧欣
網絡編輯:陳堯

香港文匯報
香港文匯報是一份面向香港社會各界的綜合性主流大報,自一九四八年創刊以來,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載道、匯則興邦」的理念和「包容、合作、創新、拓展」的準則,其權威性得到香港社會各界的肯定和認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