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漫长岁月中坚守学术理想的杨树达先生致敬

学术   2025-01-16 09:14   江苏  

编者按语

2025年是杨树达先生诞辰140周年,在此纪念之际,鹧鸪君为大家带来《杨树达日记》整理者之一、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副研究馆员莫晓霞分享的这本日记背后的故事,以此向漫长岁月中坚守学术理想的杨树达先生致敬!



向漫长岁月中

坚守学术理想的杨树达先生致敬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莫晓霞


《杨树达日记》


2025年是杨树达先生诞辰140周年,我非常荣幸能够代表整理团队与大家分享这本日记背后的故事。这本书不仅是杨树达先生个人生活与学术研究的见证,也是我国近代学术史、文化史、社会史的一部分。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一窥这位伟大学者的风采,感受他在艰苦岁月中坚守学术理想的精神力量。


杨树达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学术史上声名卓著的大家,在古文字、训诂、音韵、语法、史学、文献等诸领域都钻研精深,且著说宏富,以极高的学术价值,在学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杨树达先生自青年时代开始就有写日记的习惯,一直持续书写至1956年2月5日,即其逝世前9天。1961年,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自中国书店购入一批杨树达先生的手稿,其中有51册日记,包括他留学日本期间(1907—1908)日记,以及1920年至1956年的日记(缺1948年11月—1949年9月、1952年11月—1954年5月两册日记)。1983年杨树达先生的后人又将家中所珍藏的两册日记捐赠给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自此,除杨树达先生生前就已散出不存的青年时期的日记外,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所藏的杨树达日记堪称完整。


杨树达先生的一生经历了从晚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浩荡历史变局,其人生境遇、学术活动、交际往来等无不体现着历史与文化的诸多重大变迁,他日记所蕴含的价值自是不言而喻。但这一批手稿自入藏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之后,由于手稿字迹难辨识、篇幅规模大、内容学术性强等原因,并没有被广泛深入利用。出于一种很单纯的图书馆员的使命感,我和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刘雪平、北京大学图书馆的饶益波决定一起将其整理出版,首先做到图书馆工作职责之一的——“知识揭示”,以便于大家利用。


在整理这些珍贵的日记时,我们发现,日记如实地记录着杨树达先生五十年间的种种钻研与开拓、逍遥与困境、坚守与革新,煌煌两百余万字,字字真切。可以说《杨树达日记》既是深入了解杨树达学术思想、研究成果的珍贵档案,亦是以学者杨树达的视角记录见闻、关照时代的重要史料,无疑是杨树达先生在其巨大学术贡献之外留给世人的又一无价珍宝。整理过程中,我们不停地被杨树达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深深打动。


杨树达先生治学之勤勉令人惊叹,罗常培先生回忆文章说到:“遇夫先生总是成天不知疲倦地读着书,几十年如一日,哪怕是在旅途中,也手不释卷。”日记中的记录也是如此,他几乎无一日不读书,即便在旅途中、在身体不适时、在战争的炮火下,他依然持之以恒地坚持阅读。在日记中,没有读书记录的寥寥无几,以至于一旦没有读书,他大多记录上一笔,如“终日不适,不欲读书”或“今日竟终日不读书”等,在13596天的日记记录里,“未读书”“不能读书”“不读书”“倦于读书”的记录一共才15次,还有10次写“不欲读书”,但实际上还是翻阅了笔记或小说。在动荡不安,日寇连日空袭的辰溪时,杨树达先生依然沉浸在学术研究和文化探索中,享受着读书和学习带来的无穷乐趣,当于甲骨文有所得时,不但在日记里记录下他绵密的识字过程,更直抒“寇氛日逼,而余读书识字之乐无涯,或亦他年一嘉话乎”?正如某日他日记所记的“吾身血液中需要新成分,如此真不可不读书也”。


杨树达先生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是他学术研究的侧影,更是他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日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在那个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学术道路,与同时代的学者们如何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如先生治汉书,日记中提到汉书1800多次,记读《汉书》,考《汉书》,补注《汉书》,写《汉书》札记等等。尤其是在1923年、1925年和1938年三次集中阅读中,记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从这些记录中能看出为他赢得“汉圣”美誉的两部重要的著作《汉书补注》《汉书窥管》从思考到成熟的过程。


日记还十分详细地记录了他与曾运乾、陈寅恪、余嘉锡、陈垣、黄侃、胡适、郭沫若等著名学者的颇多往来交际、讨论、会晤、通信等情况,日记中还有大量已经消失在历史洪流中的人物的身影,在日记中,这些人面目逐渐清晰,这些珍贵的记录,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全部日记记录的人物高达53000余人次,为了便于利用,我们经过认真查考,最终编制了收录5864人的人名索引。


整理《杨树达日记》并非一项简单的任务,这不仅是对原始手稿的整理与校对,更是对杨树达先生一生思想的梳理和传承。作为整理者,我们深知每一篇日记背后都承载着杨先生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我们在整理过程中力求保持其原貌,希望《杨树达日记》能成为一座桥梁,将我们与杨树达先生的思想碰撞连接在一起。


希望《杨树达日记》能够为广大读者,尤其是学术研究者、历史学者以及语言文字学爱好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位伟大的学者,传承他那份对知识的执着、对祖国的热爱、对未来的责任感。




●●●


购书链接







——The  End——

编辑:周楠
初审:关俊红
终审:钱之江

十九号见
古代文史学术普及类个人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