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丨《文学遗产》2025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   2025-01-16 08:10   江苏  

投稿网址:wxyc.ajcass.com



目录






内容提要



学习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


理解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一种话语叙事的分析框架 


刘作奎


内容提要

中西文明交流互鉴具有久远的历史,也对各自当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西方学界罕有使用文明互鉴的话语表述,文明交往被“文明—野蛮”“中心—边缘”“现代—传统”“先进—落后”等二分法和对立观来具体呈现并成为主要的话语表述方式,形成了带有鲜明的西方色彩的文明观。中西文明互鉴需要用新的叙事方法对西方文明交流话语进行解构继而重构,核心就是将唯物史观和创新话语叙事相结合,创建中国对文明互鉴认知的自主知识体系。通过厘清文明发展进程中东西方文明之间的联系性和互鉴性,我们能够跳出西方二分法、对立性元叙事模式,积极探索在文明多元、平等、包容背景下推进文明互鉴的意义,构筑文明交流互鉴新叙事框架。

关键词 

文明互鉴 话语叙事 东方和西方 中西文明 唯物史观

[作者简介]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文化自信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觉醒重建


田嵩燕


内容提要 

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是一个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主体意识走向觉醒、中华文化主体性逐步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从三个维度向前推进:其一是在实证五千多年中华文明起源演进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彰显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其二是通过阐扬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追求,唤醒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主体意识;其三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建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主体性 觉醒 重建

[作者简介]

田嵩燕,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中国古典学的国际传播与世界影响


图像的生与死: 明清文学中的鬼魂与女性肖像


〔美〕 蔡九迪 (Judith Zeitlin) 作 徐丹丹 译 


内容提要

明清小说、 戏曲中的 “肖像” 叙事展现了两种相互关联的文学主题: 一方面美人图、 影神图等女性肖像, 预示并带来了像主的死亡; 另一方面这种夺走女性生命的肖像又因为过于传神反而促使像主人还魂, 以实现其生前被抑制的欲求。这两种文学主题的生成可在中医思想中找到根源, 基于情感状态与身体机能相共生, 怨恨与欲望的阻滞和疏通带来了像主人的死与生。而在这两种文学主题中所展现出的美人画与影神图之间界限的游移性, 又使观看者模糊了真与幻的边界, 建构出各自心目中的女性审美形象。由相似性、复制以及个体化等向度, 可以揭示肖像与鬼魂这一文学主题所具有的象征性和社会性意涵。

关键词

明清文学 女性肖像 鬼魂 复生

[作者简介]

蔡九迪 (Judith Zeitlin), 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讲座教授。

译者徐丹丹, 布朗大学艺术与建筑史系博士研究生。




《聊斋志异》 西传欧美与 “异” 的

跨文化表征


任增强


内容提要

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是拥有外文译文语种最多的中国古代小说。在近 200 年间的西传进程中, “异” 成为汉学家翻译与研究《聊斋志异》的聚焦点与叙述主线。由于时代语境与问题意识的不同, 汉学家对 “异” 的认知呈现出多个层面的话语转换。在中西接触的早期阶段, 西方汉学家对《聊斋志异》多有曲解; 至 19 世纪末, 出于全面认知中国社会生活的诉求而借《聊斋志异》以观风俗之“异”;20世纪以降, 则希望借助《聊斋志异》深入探究中国民族性格、文化基因与思维方式等。欧美汉学将 “异” 作为理解他者与观照自我的双向链接点,最终将《聊斋》之 “异”从民族性文学经验提升至世界性的话语资源, 在跨文化语境中丰富了对《聊斋志异》的认知。

关键词 

海外汉学《聊斋志异》欧美传播 文化表征

[作者简介]

任增强, 山东大学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



专题研究


屈原生平行迹及著作时地考略


黄灵庚


内容提要

屈原生于公元前343年正月二十一日,出生地为郢都,或为其父任职地古庸国。屈原在楚怀王时期任职“左徒”“三闾大夫”,没有遭到放逐;退居汉北,是从其父伯庸所居。楚顷襄王四年(公元前295)春,屈原始遭放逐,终极之地是陵阳,即《鄂君启节》的“”,在今湖南郴州临武县、九疑一带。顷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屈原闻庸失守,北上赴难。第二年(公元前279)孟夏五月,为势所不容,投汨渊以死。屈原行迹既明,那么其25篇作品的创作时地皆有据可考。

关键词

屈原 汉北 放逐 时地

[作者简介]

黄灵庚,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桃花源记》文本生成问题再探


钟书林

内容提要

陈寅恪先生曾指出“陶渊明《拟古》诗之第二首可与《桃花源记》互相引证发明”,以陈先生之说为先导,再论《桃花源记》文本之生成,可以引发新的思考。陶渊明《拟古》诗咏田畴,寄寓深意。田畴、陶渊明身处汉魏、晋宋易代之际,有诸多相契合处,故能深感共鸣。这是其创作《桃花源记》的初衷和素材来源。作为文学作品,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透过其文本的层级演进,其中既有箕子、田畴等生活原型,又有对《近游赋》等文本的借鉴,更有作者归园田居的躬耕实践和文学驰骋、理想寄托等合力。同时,《桃花源记》是体现陈寅恪新自然说的重要篇章,而其中远离尘嚣,崇尚淳真的观念,亦是陶渊明新自然观的重要特征,真正的桃源之境,即淳真之境。

关键词

陶渊明 田畴 箕子 《桃花源记》 文本生成

[作者简介]

钟书林,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标举汉魏风骨, 征于晋宋文献

——陈子昂复古诗学新论


钱志熙

内容提要

陈子昂《修竹篇序》“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一语,前半句历来为人所重视,而“文献有可征者”多被忽略。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为复古宗旨,实际取法则在于晋宋。在陈氏的语境中,阮籍所代表的“正始之音”属于“晋、宋莫传”的范畴。陈子昂以《感遇三十八首》为代表的言志、比兴之作,取法于阮籍、左思、陶渊明、江淹等晋宋诗人的组诗、杂诗之体。“感遇”之题出于江淹《刘文学感遇》。其五言诗骈散结合之体,也是取法于建安之后的诗体。这是陈氏所谓“文献有可征者”的真意所在。《感遇三十八首》在主题上取法阮、左等家,其中的玄化之作、草木之咏指向究天人之际,咏史、刺时、嫉俗之作指向通古今之变。

关键词 

陈子昂 《修竹篇序》 复古诗学 正始之音 晋宋诗风

[作者简介]

钱志熙,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雁塔题名》 与李商隐、 令狐绹关系新证 


查屏球

内容提要

《雁塔题名》中蔡京、李商隐并列于令狐兄弟题名之内,表明二人都因科举之事而与令狐家族关系密切。令狐楚帮助陈商等学子,既出于重才之心,又缘于世族塾学择才陪读之风。李商隐、蔡京都与令狐绹有兄弟式同学关系,在令狐家族中身份相同。然而在令狐绹为相后,他们的仕宦命运却大有不同,主要原因是二人在吴湘案中表现不同。相对于蔡京之立场不定,一心投靠,李商隐更注重自身的政治清白,对失败者有更多同情。这就与令狐绹的政治利益相违,李商隐虽然仍念同学旧情,但是在政治上与令狐绹渐行渐远。由此重新审视李商隐大中年间与令狐绹的交往诗,可知义山不仅不赞令狐绹政绩,而且对他为迎合宣宗而一味打击李党的做法提出了批评。

关键词

李商隐 令狐绹 《雁塔题名》 进士陪读 交往诗

[作者简介]

查屏球,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20 世纪以来我国宋代文学研究历程的量化分析


王兆鹏 

内容提要 

20世纪以来,我国宋代文学研究成果丰硕。根据成果量的变化,120年的宋代文学研究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901—1933年为奠基阶段,文献整理有了新的方法和体例,词学研究建立了新的话语体系;1934—1956年为起步阶段,词学研究有了专业队伍,文献整理初具规模,词学研究体系初步构建;1957—1978年为发展阶段,文献整理完善,词学研究格局定型;1979—2001年为成熟阶段,诗词文作品的总集文献全部汇集,诗词和小说等分体文学史研究多有开拓,个体研究与群体研究、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重;2002—2021年进入扩变阶段,成果数量和作者规模快速增扩,研究路向和研究视角发生裂变。

关键词

宋代文学 学术史 分期 计量研究

[作者简介]

王兆鹏,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讲席教授。



知识革命与中晚明古文词活动


郑利华

内容提要

明代中晚期,古文词活动日趋活跃,并关联知识系统变革诉求。这一诉求的根本逻辑,表现为对知识现状的不满足。明廷专尚经术的科举体制改革,导致儒学“知识共同体”建设的加强,以及制度之外古文词地位的沦落。知识系统的平庸和狭隘,促使文人圈重新寻求知识和思想资源,在观念形态或实践方式上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诸有识之士除审思“文章”“学问”的内在关系,借助对古文词的倡导,为士人群体知识缺损提供针对性补偿,还在“古”“今”对照视域中,聚焦古文词价值的开掘,利用存在于历史和传统中的古典文本及其蕴含的知识和思想价值,推动士人群体知识重塑,建构新的知识秩序。

关键词 

中晚明 古文词 知识秩序 变革路径

[作者简介]

郑利华,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教授。



明刊孤本 

《新刻全像商代通俗演义志传》 考

——兼论其与 《武王伐纣平话》 

《封神演义》 的学术关系


潘建国

内容提要

《新刻全像商代通俗演义志传》(简称《商代志传》)是近年新发现的一部明刊孤本章回体小说,残存卷三凡十二则,乃武王伐纣系列小说中最新增入的一环。它与元代《武王伐纣平话》存在一定亲缘关系,但又具有自身独特的文本面貌,诸如“东伯侯青州故事”“方相方弼护持太子反出朝歌”“姜子牙出山首归东伯侯”等情节,均为其独有或首创,它的部分情节文字,还曾为《封神演义》《开辟衍绎通俗志传》等小说吸纳引录。《商代志传》脱胎于口传说唱系统,复经书坊文人敷演改编,呈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质。它的存世与发现,具有小说文献学、小说刊刻史、小说文体史研究等多方面学术价值。

关键词

明刊小说 世德堂 《武王伐纣平话》 《封神演义》 姜子牙

[作者简介]

潘建国,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阶层下沉自觉与吴伟业诗史观的庶民化


李 瑄

内容提要

吴伟业被视为清初“诗史”的代表作家,但其“诗史”论述强调士庶阶层融合的独特维度,却一直没有引起学界重视。他以士大夫“一遁而入于野夫游女之群,相与一唱三叹”之诗为“诗史”,表现出从下层视角理解历史兴亡的新动向。这一思想产生于明清鼎革时期吴伟业本人的危机体验,成型于他对清初士人整体命运的反思中。清初政权刻意打压士人,以暴力压制文化,迫使士人文化发生精神转向。吴伟业重视阶层下沉体验,有意识地涵容庶民文化,是对此的一种主动响应。这一自觉赋予“梅村体”诗歌以先锋性,其书写对象、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都越出主流诗学藩篱之外。吴伟业代表了少数精英文人向下开放的态度,传递了近世文化潮流中士庶交融的讯息。

关键词

诗史 吴伟业 梅村体 社会阶层 清初

[作者简介]

李瑄,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



曾国藩文学圈诗歌唱和与咸同时期宗宋诗风


谢海林


内容提要

曾国藩道光后期在京推扬硬宋诗风,影响只限于湘籍的京官、举人和士子这一小圈子。而他咸丰五年(1855)三月主导的“会合联吟”和同治七年(1868)四月发起的“簁邰唱和”,均因旧友会合而赋诗志喜,从唱酬起因、主题内容、遣辞用韵到审美风格都与道光后期诗学活动一脉相承,但唱和人数、传播场域、影响效果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宗宋诗风在曾国藩文学圈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延续和加强,圈外人也受其熏染而争相响应。曾国藩兼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长,在倡导宋诗、引领风气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曾国藩 文学圈 诗歌唱和 咸同时期 宗宋诗风

[作者简介]

谢海林,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晚清民国的古埃及金石题咏


潘静如


内容提要

晚清民国的古埃及金石题咏是清代金石诗传统的延续,又别具时代特点,在西方扩张的背景下书写了两个“东方”世界的相遇。以“埃及学”的兴盛为契机,以驻外使节接触、输入古埃及石刻为起点,中国先后形成以潘祖荫、端方为中心的鉴藏圈。一时文士,多有题咏。他们笔下的埃及女王形象,既展现了自己的文化想象,又深受林译小说里西方“尤物”形象、帝国趣味的影响。“埃及古文”与中国古文字的“象形”因缘,促使他们将两个“东方”古国的历史、现实联系起来,书写同病相怜之感。这些题咏反映了19、20世纪之交全球的知识流动、文学接受、文化传播与殖民史,提醒我们注意精英士大夫“旧文学”所具有的现代性维度与全球史脉络。

关键词 

金石诗 古埃及 埃及女王像 象形文字 东方

[作者简介]

潘静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冷门学科


周王室飨礼不同于燕礼辨


罗军凤


内容提要

长期以来,周王室飨燕礼因文献阙如,学者不能识其仪节,知其礼义。根据《左传》《国语》记载的王室飨礼的若干细节,对照《周礼》《礼记》《仪礼》,结合出土文献,可知周王室飨礼的设置原则、文献记载的书法原则。王室飨礼设置的尊卑等级、礼容礼义,以及王室飨礼“飨醴”和“侑”两个仪节,皆有助于辨析王室飨礼不同于燕礼。通过考察发现,由于文献流传的讹误、汉儒郑玄注的错误,后世学者误将飨礼理解为燕礼。

关键词 

飨礼 燕礼 飨醴 侑

[作者简介]

罗军凤,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学者研究


梁淑安先生的学术成就与贡献


左鹏军


内容提要

梁淑安先生一生从事近代文学研究,在近代戏剧特别是近代传奇杂剧领域成就斐然、贡献突出。她的代表性著作《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将阿英开创的近代传奇杂剧目录文献史实研究推向了新高度,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近代传奇杂剧研究的水平,并为后来的研究者建立津梁、导夫先路;而以近代戏剧、近代文学为中心的其他著述,则反映了梁淑安先生学术研究的广阔视野和多方面成就。梁淑安先生作为20世纪30年代出生的“30后”近代文学研究者群体中的一位标志性学者,其学术观念与思想、治学方法和路径、学术成就和贡献,对于近代文学研究尤其是近代戏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 

梁淑安 学术贡献 近代传奇杂剧 近代文学

[作者简介]

左鹏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教授。



学术信息


“经史传统中的中国文学” 青年学术研讨会召开 




·END·


《文学遗产》官方公众号

 点击“阅读原文” ,订购期刊

十九号见
古代文史学术普及类个人账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