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无数志愿军遗骸至今沉睡水库,韩国请改名撤碑“破虏湖”

美食   2024-11-30 19:58   广西  
2024年11月28日,第11批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魂归国。43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495件相关遗物搭乘专机回国。
从2014年至今,我国已用最高礼遇迎回10批共938位志愿军烈士遗骸。 
这些烈士,终于得以魂归故里。然而,仍有大量志愿军遗骸尚未被发现或挖掘,散落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与水域之间。
70多年前,那些如今天“00后”般年轻的战士,在嘹亮的歌声中,跨过鸭绿江,奔赴前线。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机会与亲人告别,也未能再看一眼家乡,就长眠在异国的土地上。
回望那段历史,胸中依然会有悲壮与沉痛,总想起《那兔》中的画面:“亲们,我们会回来的。”然后就是满屏的弹幕,“骗子”、“骗子”、“骗子”……
在历史的深处,有一些事情让人触目惊心,却又鲜为人知。比如,韩国有一个水库叫“破虏湖”,在湖底,竟然躺着成千上万具志愿军的遗骸。
这个水库位于北汉江以南的华川地区,此湖原名“大鹏湖”,因湖水形似大鹏展翅而得名。1938 年,日本为了侵略亚洲大陆在此建设了一个水力发电站,于是此地就出现了一个可容纳10亿吨水的大型人工水库。
1951年暮春,一场惨烈的战争在华川地区打响。
志愿军向韩军发起了全面进攻。在美军空军支援和炮火的帮助下,韩军勉强守住了阵地。由于韩军的抵抗和美军的持续空袭和炮火,志愿军最终被迫撤退。
5月20日,韩军开始追击,向前推进了约60公里,击退了志愿军。在此过程中,志愿军损失惨重。到达华川水库时,志愿军退路被阻。随后,韩军继续攻击志愿军的后方,结果大部志愿军在水库附近阵亡。
据韩国陆军本部旗下军事研究所出版发行的《芝岩里·“破虏湖”战斗》,1951年5月24日至30日,24141名中国军人在江原道华川“破虏湖”附近战死,另有7905名中国军人被俘。也就是说,3.2046万名中国军人在“破虏”湖战役中死亡或被俘。该书据美国第9军团的一份指挥报告编制而成。
而根据我方战史和王树增所著《朝鲜战争》,我军伤亡人数不管怎么计算,都不到1万人。
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当时的报告称,从5月15日起志愿军(包含朝鲜人民军)战死1.7万人,被俘1万人。但“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不久后又否认了这个说法。在给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报告中,他称“第八集团军的数字不能完全相信”。
关于伤亡数字的争论且不谈,但这个水库底下确实躺着很多志愿军的遗骸,这是不争事实。
这些志愿军遗骸为何会在水中,而不是像通常那样埋葬土中?
韩国战争参战老兵金达六是历史的见证人。他在90岁时,接受了韩联社的采访,回忆了那段惨烈的历史。金达六说,当时随部队北上行军途经华川大坝一带时,看到尸体在湖上漂浮,碧绿澄澈的湖水被染成血红色。尸体腐烂的气味刺鼻,只好在鼻子里塞一块大蒜除味。
一名韩国参战士兵的弟弟回忆说,“当时,遗体太多了,气温还不断上升。处理遗体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扔到湖中进行水葬。哥哥在参加完所有战斗后,将散落在湖边的中国军人的遗体,通过推土机等重型装备全部扔到湖中。”
这种做法其实违反了《日内瓦公约》。公约第17条明确规定,“根据敌方宗教信仰进行埋葬,必须保障尸骨的归还”。
当时,韩国人对此“大捷”非常激动。时任韩国总统李承晚获悉后,立马赶到华川水库,亲笔写了三个汉字:“破虏湖”。
在汉语中,“虏”的含义不用多说。金庸小说中,抗击蒙古的郭靖给儿子就起名为“郭破虏”。
1955年10月,战争已经结束两年,韩军第6师将李承晚亲笔题写的“破虏湖”三个字刻在石头上,并立于湖边。
这块沉甸甸的石碑,从此压在成千上万志愿军亡灵之上。
如今,这个水库已成韩国著名的旅游和钓鱼胜地。却少有人知,湖底藏着如此沉痛的历史。甚至还有不知情的中国游客前往游玩、留影,而这一切,难免让人心生酸楚。
战争结束了70余年,志愿军烈士的遗骸却依然冰冷地沉睡于湖底。对他们而言,无法入土为安是最大的孤独;对我们而言,知晓此事却无动于衷则是最大的冷漠。
当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后被迫留下几十万汉家儿郎的尸体。高句丽人竟然把这些尸体做成“京观”。唐太宗即位后,李世民视高丽“京观”为奇耻大辱,便派长孙师去收掩隋时战亡将士骸骨,同时毁掉高丽所立“京观”。
最后高句丽十分不情愿地将这些隋朝将士骸骨清理出来,一一树立石碑下葬,还表示以后逢年过节都会祭祀这些将士。
收掩丧乱骸骨,历来为新朝盛典,无数将士命丧辽东,该给他们一个体面的结局。
过去如此,今天也应如是。欣慰的是,这十年来,共有11批志愿军英魂归国。
但还不够。
这些水下的遗骸,是不是该挖掘出来,让他们可以魂归故里?虽然工程量会很大,花费注定不小,但是关系华夏脸面。
那些将士,他们生是华夏的人,死后也应是华夏的鬼。对他们而言,无法入土为安是最大的孤独;对我们而言,知晓此事却无动于衷则是最大的冷漠。
另外,这个湖名是不是该改了?那块石碑是不是也可以废了?
“破虏湖”的湖名及石碑,是一个明显的历史标志。对中国人民而言,这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地名,而是深深刺痛民族感情的符号。它与志愿军战士的鲜血、遗骸联系在一起,也与那段充满牺牲与悲壮的历史相连。
在今天中韩友好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智慧。修改“破虏湖”的名称,不仅是对历史创伤的抚慰,更是对中国烈士及其家属的尊重。
撤除“破虏湖”石碑,也是对战争亡灵的最起码尊重。无论战场对立的阵营如何,这些牺牲者都值得被公平对待。用新的方式纪念战争的遗迹,比如建立一处和平主题的纪念地,倡导用和平取代冲突,用理解超越对立,或许能更好地体现今日的时代精神。
历史的伤痛无法重来,但努力化解可以让未来更明亮。
最后,关于战争,想多说几句。
战争,从来都是深重的灾难。无论胜负,无定河边的白骨,不会是权贵子女。
如果外敌入侵,保家卫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凡是能通过和平途径解决的,切莫轻言兵戈。
况且,若我们在和平年代见到不公却选择沉默,又如何能在战场上真正无畏无惧?
对英雄最深的告慰,不仅是铭记他们的初心和牺牲,更是用行动实现他们未竟的梦想——让百姓更幸福,让国家更强大,确保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不再有动乱和战火。
愿英魂,万古长青;愿中华,永享和平。

往期推荐

观察|回国一个多月,最让我痛心难过的是什么
逝者|广州还能再出韩志鹏吗
关注|怀念繁花》,怀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机会
热点|江平走了,圆桌已散,该向何处去
国际|韩国前总统文在寅为何能让我热泪盈眶
政要|听于幼军谈邓小平的遗产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