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跟粟裕本来地位相当,为何1年就拉开差距?2次失误是关键

美食   2024-11-23 08:07   广西  

1947年,陈毅陈老总曾点评过:最近粟裕、陈赓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刘、林并肩迈进,是我党与人民的伟大收获。

他这个并列,就是将陈赓与四大野战军的实际军事指挥放在了同一位置,而当时没有人反对。

但是,仅仅过去年余,两人的差距就非常明显。1948年淮海战役时,粟裕成了华野的实际指挥者,麾下有16个纵队,兵强马壮。

陈赓则是兵团司令员,麾下仅4个纵队,跟粟裕不是一个级别。为何这么短的时间,两人就迅速拉开了呢?

这主要在于,解放战争时期,陈赓没有把握住两次机会。

说起来,无论是资历、谋略、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陈赓都不比粟裕差

两人同为湖南老乡,他们第一次协同作战,是在南昌起义中。当时的粟裕是班长,而陈赓是营长,起点陈赓要更高。

土地革命时期,粟裕担任过偏师军团参谋长,后与中央断绝联系、独自进行三年艰苦游击战;陈赓则在抵达陕北后担任过红1军团1师师长,两人级别差不多。

抗日战争时期,粟裕担任过新四军第1师师长,陈赓担任过八路军386旅旅长,当时新四军的师级与八路军的旅级地位相当,所以粟、陈两位大将这个阶段也没什么差距。

1947年陈老总说那句话的背景,是刘邓大军主力挺进大别山后,陈赓、谢富治独立负责豫西一带的作战任务。

此时陈赓麾下能指挥的部队包括了4纵、9纵、孔从洲起义部队一部,算是一大战略兵团。

他们发展出了以伏牛山为中心的鄂豫陕根据地,一度打得蒋介石飞抵西安督战,这个时期的陈赓与粟裕相差并不大,中央甚至还准备建立以陈赓为首的鄂豫陕野战军。

如果陈赓变为一个新野战军的司令员,那他地位肯定能升高。

但由于全国战局变化,中央最终决定在中原地区打大仗,陈赓兵团也就随战略重心的转移而转移,重新归入晋冀鲁豫野战军。

而粟裕的情况就跟陈赓相反,中央决定将他当成关内战局的重心,为了让粟裕更加顺利地指挥,城南庄会议后,陈老总还被调去支援中野了。

陈赓为何没获得粟裕这般重用呢?主要是他自己在两战之中没发挥好。

第一次是1947年的确山失利,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将战火烧到了国统区,蒋介石和白崇禧很快也做出应对,集结大量军队向刘邓发起猛攻。

由于是孤军深入,我方打得非常艰难,接连吃了几次败仗,情况岌岌可危。好在毛主席出动了三路大军经略中原,除了刘邓外,还有陈赓、谢富治兵团和陈毅、粟裕所率的华野主力。

此时刘邓身陷危局,另外两路自然要设法营救,对于怎么救,陈赓和粟裕的想法一致,即攻打白崇禧部的后方重要据点确山,迫使其回援,从而围魏救赵。

他们将这个方案呈递中央后,毛主席立即拍板同意,粟裕便命令华野陈士、唐亮兵团前去与陈谢兵团会合,共同向确山发起进攻。

此时确山的守敌是整20师,战斗力很强,曾在藤县重创华野一纵、四纵。

不过我军当时有两个兵团,人数具有很大优势,部队也有重武器,具备攻坚能力,所以大家对胜利还是充满了信心,没找到,打起来才发现没那么容易。

一开始陈赓是指定的战役指挥者,他做部署时出现疏忽,三个制高点只针对夺取了两个。这就导致敌人警觉后,大力支援了仅剩的那个制高点,延缓了我军进攻的速度。

战事出现胶着后,上级更换陈士榘来统一指挥,可此刻白崇禧也派出了援军。如果等他们赶到,那我方就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陈士只好下令撤退,攻城的目标没能实现。

如果白崇禧是调动主力援助确山,但好歹也能算支援到了大别山。可白崇禧只派了三个师,其主要精力仍放在围困刘邓身上,这围魏救赵的目标也落空。

一个任务都没完成,还蒙受不小的损失。虽说此战失利是初次合作,较为生疏、两个兵团地位相当,协同不顺等多个原因造成的,但陈赓作为初期指挥者,肯定要承担责任。

第二次是在1948年,宛西战役结束后,吃了亏的张轸兵团对新野、镇平和内乡一带进行“扫荡”,随后立即进驻南阳城,防备遭遇解放军主力。

此时,胡琏兵团也已经开进临颍地区。两股国军相距不算远,我方完全有能力将其吃掉。

为更多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中央军委决定首先牵制住胡琏兵团,围而不打,诱使张轸兵团来援,然后在运动中将张轸所部在歼灭。

为吸引胡琏兵团,同时诱出张轸兵团,我军组成东、西两个集团,东集团由陈锡联统一指挥中野第一、三、六纵队,对确山发起佯攻;

西集团由陈赓统一指挥第二、四纵队和华野第十纵队及桐柏军区主力、豫陕鄂军区部分部队,对来援的张轸兵团进行阻击,并相机将其歼灭。

当确山遭到攻击后,张轸果然来援,一头扎进了我军预设的包围圈中。不过张轸部并非弱旅,发现被围后立即组织反冲锋,让我军无法将其迅速歼灭。

出于稳妥,陈赓一面指挥进攻,一面请求刘伯承支援,中野随即另调主力往这边赶,只要他们一到,张轸部插翅难飞。届时将其歼灭,中野无论装备还是人员都能得到很大的补充。

然而,这关键时刻张轸耍了个花招,他知道自己的电台已被解放军监控,便在与驻守信阳的国军沟通时,谎称自己仍要继续东进伺机突围,但他真正准备的是,要退回南阳。

陈赓对张轸的电报信以为真,他想着中野增援部队就是从东面赶来,如果张轸兵团继续向东去,双方势必要遭遇。那自己只用率部兜住后方,将张轸包饺子即可。

念及于此,陈赓将原本守在东面的第4纵队撤了,4纵前身就是八路军386旅,是他的老底子。既然张轸还要持续往东,那没必要让4纵多付出伤亡。

没想到的是,4纵撤离后,张轸兵团只是作势往东开进了一段距离,然后迅速调头择路返回南阳,我军再想追击已来不及了。

这样一来,分割全歼张轸兵团的计划泡汤,中野司令员刘伯承颇为不满,批评陈赓麾下的部队“顾虑自己部分的伤亡”。

从战略层面来讲,组织肯定更喜欢粟裕这种统帅,敢冒险、敢以小博大,所有的目的就是歼敌、就是获胜,能完成这个目标,其他因素都可以暂时抛开。

这件事能体现出陈赓、粟裕的风格不同,所以后来两人的差距就逐渐拉开了。

不过,胜败乃兵家常事,陈赓综合来看能力还是很强的,1955年也跟粟裕一样,被授予了大将军衔。

历史浩瀚长河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分享公众平台。为您献上古今中外历史、民间野史等。如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