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网易财经、网易财经智库联合主办的2025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于11月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以新引质 重焕活力”。国金证券研究所所长苏晨接受专访时就中国在全球电动车产业的地位、未来发展趋势、产业链投资价值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苏晨指出,中国整个电动汽车产业链在全球处于比较明显的主导地位。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预测是1800万到1900万辆,中国能够占到1300万辆,占比远远超过50%,特别是在动力电池和材料领域,中国的全球市占率远超其他国家。他预测,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明年仍能保持30%以上的增长,而全球其他地区的增速可能低于中国。他还强调,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和全球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未来几年电动车渗透率有望实现二次加速。
在技术创新和消费者需求方面,苏晨认为,中国汽车品牌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电动车技术开始走出国门,我国汽车产业从市场换技术向技术换市场转变。他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品牌在全球的知名度和占有率将持续提升。同时,年轻消费群体对汽车科技感的偏好将推动电动化与智能化的结合,使电动车生态越来越像消费电子,与智能手机品类趋同。
在电动汽车产业链中,从上游到下游各环节投资机会各异。苏晨详细梳理了电动汽车的全产业链:
上游矿产资源方面,由于矿产资源的独特性,应选择成本最低、资源品类最优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长期表现稳健。
中游制造领域,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是关键,应关注技术进步带来的成本下降机会。
在汽车零部件板块,看好两个方向:一是国产替代,特别是那些国产替代率较低的细分领域,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空气悬挂等零部件,未来增长空间较大;二是与智能化相关的部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全球渗透率将加速提升,为投资者带来持续的机会。
电池材料方面,建议关注两类公司:一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龙头公司,这些公司凭借工艺领先和综合管理优势,在行业产能过剩时仍能保持强劲竞争力;二是创新型企业,特别是那些在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等新技术方向上取得突破的公司,其研发成果不断超出市场预期,带来创新产品供应链的机会。
下游车企方面,未来几年将呈现几大趋势:一是中国龙头车企走出国门,提高全球市占率,将长期受益;二是智能化领域领先的车企,其市场份额将显著提升;三是能够在中等价位价格带做好品牌定位、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的车企,将在竞争格局优化中会持续受益。
从消费品视角来看,苏晨认为,无论是蔚小理、华为系等新势力造车,还是传统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的车企,都在积极寻找适合自身的品牌定位,以迎合目标消费群体。随着消费群体日益年轻化,智能化水平高、科技感强的定位预计将赢得更大市场份额。同时,汽车作为工业品,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水平越高的公司综合成本越低。在中国非高端品牌汽车市场,如10万至30万价格带的车系,价格竞争激烈,因此,具备强大成本管控能力的公司将脱颖而出,展现出独特的竞争优势。
他表示,明年不太可能出现像过去两年那样持续压缩利润的价格战,但价格仍会持续走低。因为随着技术工艺进步,整个产业链成本在持续下降,例如汽车零部件国产化替代、电池材料效率提高,以及采用新的技术工艺提升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降低单位成本等技术改进不断推进,所以预计从明年起,价格将随着产业链成本降低而呈现稳健的下降态势。
关于新能源领域,如光伏产业和电动汽车,市场上普遍关注产能过剩问题,但苏晨的观点跟市场大部分的观点不太一样,他认为,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产能富余,因为这不是一个可以根据需求精确规划产能的行业。产能建设与需求存在牛鞭效应,需求小变会引发产能大变且有滞后期,如上游采掘产业需一至两年甚至更久投产,中游制造业投产周期半年至两年不等,需求向上拐点出现后一两年会使产业链产能大幅涌现,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必然结果。
在产能大规模投放后,龙头公司的成本优势凸显,其市场集中度也会持续提升。尽管产业链某些环节看似过剩,但龙头公司的盈利状况通常较好,这与其领先的综合成本管控能力密切相关。未来几年,由于各环节超额盈利期已结束,行业整体新增投资会明显放缓。同时,随着需求持续增长,供需过剩问题将逐渐缓解。
最后,在新能源投资中,他觉得需重点把握三个关键方向:第一,要紧密跟踪行业需求端,并进行持续的前瞻性判断。一旦需求出现向上拐点,将带来整个产业链较好的投资机会;第二,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细分行业的创新技术。虽然颠覆性技术出现概率较低,但创新技术总能带来结构性机会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因此需保持密切关注;第三,要留意企业成本优势的转变。每轮周期中,具有成本优势的龙头公司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需要持续紧密跟踪产业链,并详细拆分、测算每个季度上市公司的报表,这一点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