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3岁的小杨倒在血泊中说的最后一句话。无法想象一个刚上初中的孩子看到亲生父亲挥刀刺向自己时,内心是怎样的恐惧与绝望,也许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困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事发当晚,老杨在线上家长会中得知,儿子此次期末考试成绩很差,语文考得不好他还能理解,但体育才考了18分,他觉得肯定是儿子偷懒不用功造成的,毕竟体育训练是自己亲自监督的。
监控视频显示,当天下午父子俩还在练习跳绳,可见老杨确实很在乎儿子成绩。于是他怒不可遏地斥责儿子,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小杨此时无论说什么,都只会被认为是狡辩,但他还是为自己壮胆争取了一下,毕竟不想挨打是每个孩子的本能。
通过探究小杨的成长环境,我们发现老杨也确实不容易。早年离婚后,儿子由老杨独自抚养至今,等孩子上了初中,他便跟儿子一起租房陪读。
老杨渴望儿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以回报自己多年来的辛苦付出。即使已经放了寒假,他依旧监督儿子跳绳,可长期付出换来的却是儿子18分的体育成绩,任谁都难以接受。
然而老杨那句“我只是好心办了坏事”却引起了网友的议论——
“孩子能接受父母的普通,可是普通的父母却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凡……” “儿子都死了,他还在强调‘好心’,可见他到现在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方式上的错误!”
父母之心,总是望子成龙,但教育方式才是决定孩子前途命运的核心所在。可对于信奉恐吓式教育的老杨来说,这次刺伤儿子只是因为在恐吓过程中出了意外,如果没有这次意外,儿子一定会因为自己的恐吓变得发奋努力,将来一定会感谢现在拿刀的自己。然而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却知道,小杨能在武士刀下长到13岁才是侥幸。
什么是真正的严格教育
总有人说:严父出孝子,慈母多败儿。对子女严格教育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可严格就等于恐吓、就等于体罚打骂吗?当然不是。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提出:“父母必须对事物的好坏有一个始终如一的定见,无定见是教育孩子的最大禁忌。教育孩子我始终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是非分明、始终如一,不行就是不行。有时答应,有时不答应,反而会给孩子带来痛苦。”
由此可见,严格教育孩子指的是在原则、价值观上面的不妥协,而非孩子犯错后家长们表现出的愤怒、惩罚和非理性训斥。那些自以为随意打骂孩子是在行使教育权的家长、老师,不仅是违反了教育规律,更是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也许孩子在各种恐吓之下会快速“成长”,但这种看似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很可能会导致下面这些后果:
使孩子缺乏安全感,胆小自卑,敏感冷漠; 长期语言暴力威胁,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社交障碍,或模仿父母做法恐吓他人……
最严重的,就是杨氏父子这样的惨剧。因此,请停止以爱为名的恐吓,还孩子安心成长。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每个人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绚丽绽放;而有的花,却需要漫长的等待。
相信花有自己的花期,细心呵护,看着它一点点的成长,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也许你的种子永远都不开花,也不必难过,因为它是一棵参天大树。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评判一条鱼,它会终其一生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电影 《你好,李焕英》里有句让人泪目的话,“我的女儿,我就让她健康快乐就行了”。为人父母,考好成绩并不是对孩子的终极期望,只要孩子真的尽力而为了,我们何不知足常乐?
正确的爱是“如其所是”,而非“如您所愿”。愿每位父母都能把教育视作“耐心工程”,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没有附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