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对产妇体温和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

健康   2024-10-01 06:58   江苏  


鲍建中1 张爱荣1 张霞2 王月新1 赵英杰3 许凤云3 石松4

1沧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沧州 061000;2沧州市人民医院颐和院区妇科,沧州 061000;3沧州市人民医院颐和院区产科手术室,沧州 061000;4河北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保定 071000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24,45(9):944-950 .

DOI:10.3760/cma.j.cn321761-20231115‑01114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课题计划(20220321)

ORIGINAL ARTICLES

【论著】

为进一步探讨PIEB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待产产妇分别给予程控硬膜外间歇脉冲注入(PIEB)与传统持续硬膜外输注(CEI)镇痛,并对分娩过程中产妇的体温及血清辅助性T细胞(Th)1/Th2型细胞因子、疼痛因子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待产拟行硬膜外分娩镇痛的198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平均(28±4) 岁;身高150~177 cm,平均(161±6) cm;体重54~85 kg,平均(67±9) kg;孕周37~42周,平均(39.3±1.7) 周;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级115例、Ⅱ级83例。随机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9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 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单胎、头位妊娠;② 初产妇,足月妊娠(孕周≥37周);③ 年龄20~35岁;④ 有分娩镇痛需求;⑤ ASA分级Ⅰ、Ⅱ级;⑥ 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Ⅰ级;⑦ 对此次研究目的知情,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⑧ 镇痛前体温<37.5 ℃;⑨ 经产科医师评估可行阴道试产。


排除标准:① 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等高危妊娠;② 长期使用镇痛镇静药或有慢性疼痛史;③ 心脑血管疾病;④ 免疫系统疾病;⑤ 凝血功能障碍;⑥ 肺、肝、肾功能不全;⑦ 全身急慢性感染;⑧ 视听或认知障碍,无法正常沟通;⑨ 椎管内麻醉相关禁忌证;⑩ 对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等局麻药或阿片类镇痛药过敏;11 既往有酗酒史或药物滥用史。


剔除标准:椎管内穿刺困难或穿刺过程中穿破硬脊膜。


1.3 方 法

所有产妇均于宫口开至2~3 cm时进入分娩镇痛室,使用监护仪监测产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和胎心等生命体征。开放上肢静脉通道,静脉输注复方醋酸钠林格注射液10 ml·kg−1·h−1。产妇取左侧卧位,于腰椎L2‑L3或L3‑L4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确认穿刺成功后,向头侧置入4~5 cm硬膜外导管,回抽无血和脑脊液,妥善固定后协助产妇平卧,先经硬膜外导管注入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观察5 min,确认无全脊髓麻醉或局麻药中毒相关症状后,经导管注入负荷剂量0.08%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4 mg/L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混合液10 ml,观察15 min,确认无误入蛛网膜下腔和血管内表现且生命体征平稳后回待产室。冰块法测试产妇温觉消失平面,待产妇温觉消失平面达到T10,且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4分时,接电子镇痛泵。药液配方为0.08%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0.4 mg/L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9%氯化钠注射液,总量120 ml。观察组给予PIEB镇痛:连接微电脑间断脉冲电子泵,参数设置为单次脉冲量7 ml,脉冲间隔1 h,速率6 ml/min。对照组给予CEI镇痛:连接电子镇痛泵,参数设置为7 ml/h速率持续输注。两组患者自控镇痛(PCA)剂量均为5 ml/次,锁定时间30 min,嘱产妇自觉疼痛难忍(VAS疼痛评分≥4分)时自行按压自控按键给药。胎儿娩出后2 h停止用药,并拔除硬膜外导管。


1.4 观察指标

记录产妇一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孕周、ASA分级)。① 镇痛效果: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T1)和镇痛后1 h(T2)、2 h(T3)、3 h(T4)、4 h(T5)、5 h(T6)及胎儿娩出即刻(T7)时的VAS疼痛评分。② 体温:使用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测量两组产妇T1~T7及分娩后2 h(T8)时的鼓膜温度,若鼓膜温度≥37.5 ℃,即视为发热,统计两组产妇各时点的发热情况。③ 循环:记录两组产妇T1~T7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胎心率。④ 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分别于T1、T7时抽取产妇外周静脉血9 ml,以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分装,于−70 ℃冰箱中保存备用。采用酶标仪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10水平,操作均按说明书进行。⑤ 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⑥ 产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产妇各产程时间以及使用缩宫素、产钳助产、会阴侧切、产后出血量>500 ml的情况。⑦ 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瘙痒、低血压、尿潴留、恶心呕吐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产妇年龄、身高、体重、孕周、AS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各时点VAS疼痛评分比较

Mauchly“球对称”检验结果显示,Approx. Chi‑Square=253.764,P<0.001,不满足“球对称”假设,故需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对自由度进行校正。两组产妇VAS疼痛评分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组间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时间/交互=121.25/80.91/21.03,均P<0.001)。


与T1时比较,两组产妇T2~T7时VAS疼痛评分明显较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T3~T7时VAS疼痛评分明显较低(均P<0.05)。见表2。

2.3 各时点发热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T1、T2时均未出现发热,T3、T4时发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T5~T8时发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2.4 各时点循环指标比较

与T1时比较,两组产妇T3~T6及T8时MAP较低(均P<0.05),且对照组产妇T7时MAP较低(P<0.05);两组产妇T2~T8时心率较低(均P<0.05),T2~T6时胎心率较低(均P<0.05)。两组产妇T1~T8时MAP、心率、胎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2.5 T1、T7时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与T1时比较,两组产妇T7时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高(均P<0.05),IL‑10水平较低(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T1时血清TNF‑α、IL‑1β、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7时血清TNF‑α、IL‑1β水平较低(均P<0.05),IL‑10水平较高(P<0.05)。见表5。

2.6 镇痛泵使用情况比较

观察组产妇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较对照组延长(P<0.05),按压次数、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6。

2.7 产妇分娩情况及新生儿情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和产妇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及使用缩宫素率、产钳助产率、产后出血量>500 ml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产妇会阴侧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7。

2.8 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产妇皮肤瘙痒、低血压、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表8)。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后不同时点VAS疼痛评分得出,两组产妇T2~T7时VAS疼痛评分均明显低于T1时,但观察组T3~T7时VAS疼痛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可见,PIEB相对于CEI能获得更好的分娩镇痛效果。


虽然本研究对所有产妇均给予了硬膜外分娩镇痛,但PIEB给药方式较CEI可明显降低产妇分娩期内的体温,且观察组产妇T5~T8时发热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可能是PIEB镇痛相对于CEI镇痛能有效减少罗哌卡因和舒芬太尼用量,从而减少由于局麻药及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所致的产时发热。本研究中,观察组罗哌卡因用量和舒芬太尼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镇痛泵按压次数亦明显减少,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此外,PIEB的给药间隔时间延长有利于产妇恢复散热功能,减少硬膜外镇痛造成交感神经阻滞进而引起的热潴留。本研究中,尽管观察组某些时点的发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并未对产程产生影响,两组各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原因考虑与未出现发热的产妇也参与了产程时间比较,且产程时间还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关。


本研究中,通过比较两组产妇T1和T7时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得出,两组产妇在T7时血清TNF‑α、IL‑1β水平均较T1时明显升高,血清IL‑10水平均较T1时明显降低,但均以对照组变化更明显。由此可见,PIEB相对于CEI能更有效地维持产妇体内Th1/Th2型细胞因子平衡,其原因可能是PIEB发挥的镇痛作用更好,缓解了产妇由于剧烈疼痛引起的全身应激反应,使产妇精神放松,从而能减轻由于分娩疼痛和应激反应引起的相关促炎因子大量释放。


本研究的局限之处在于,尽管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但并未采取双盲法,因此仍难以完全避免选择性偏倚。此外,本研究对于镇痛泵参数的设置依赖于既往的经验与文献,并未进一步分析最佳的PIEB药物剂量、间隔时间等,后续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如果您对本文感兴趣,可登录我刊投稿系统平台(www.gjmzyfs.com),在“期刊浏览”栏目中免费实时下载全文。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Resuscitation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徐州医科大学

ISSN:1673-4378   CN: 32-1761/R

电话:(0516)85708135(咨询);85807157(编辑);85802018(传真)

Email:gjmzyfs@263.net ;   gjmzyfs@163.com

网上投稿:www.gjmzyfs.com

地址:徐州市淮海西路99号

长按二维码

一键关注

快捷看《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请关注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
古麻今醉网是舒医汇旗下麻醉学科的专属学术平台。云集国内外知名麻醉学专家,及时将麻醉学科的新动向、新知识、新技术进行传播,呈现我们麻醉医生的美------“志存高远,佑护生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