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秘鲁首都利马见证了美国拜登总统与中国的一次历史性会晤。这场会谈很可能是拜登总统任期内与中方的最后一次面对面对话。在任期即将结束前的这一重要时刻,这场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话不仅具有象征意义,也对中美未来关系的走向释放了关键信号。
此次会谈是中方“应约”举行,显示出美方对对话的主动性。过去四年的中美关系波折不断,从贸易战到台海紧张局势,再到科技制裁升级,双方经历了一系列危机。然而,拜登政府在任期尾声寻求稳定双边关系,展现出一定程度的外交诚意。
美国总统在过渡期对中美关系的关注也得到了凸显。据悉,拜登在启程前特别向特朗普强调,要在权力交接期间确保中美关系的稳定。这一举措不仅反映了拜登对中美关系的重要认知,也为中美关系的未来预留了协商余地。
中国外交部事后发布的通告长达两千余字,内容详尽地总结了会谈的重点议题,包括地区热点问题、网络安全以及中美经贸合作。
在总结中美关系过去四年的经验教训时,中方明确提出了“七条心得”和“四个不变”,这些内容成为理解中方立场的关键:
七条心得:
正确的战略认知。
中方强调,美方需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中美关系,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所谓“修昔底德陷阱”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理论,认为新兴大国必然挑战守成大国地位,从而引发冲突。中方指出,这一理论并非地缘政治的铁律,美国若执意挑起“新冷战”,将是错误的选择。
言而有信。
中方对美方在双边交往中的“双面态度”提出严厉批评,强调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互信,也削弱了美方自身的外交形象。例如,王毅外长曾指出,美方在中美关系中常表现出“两副面孔”,此问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严重阻碍双边关系发展。
平等相待。
美方应放弃“从实力地位出发”的外交姿态。这种态度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还会拖累沟通效率。
不挑战红线。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议题。中方明确表示,任何试探中国底线的行为都将增加风险,使分歧管理更加困难。
多开展对话合作。
中美需通过更多务实合作,回应两国民众的期待。
展现大国担当。
中美作为全球性大国,应共同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稳定性,避免地区国家陷入“选边站队”的困境。
求同存异。
在存在分歧的领域,双方应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而非升级对抗。
四个不变:
对中美关系目标的坚持不变。
对两国交往原则的遵循不变。
维护自身核心利益的立场不变。
延续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愿望不变。
这些总结不仅为过去四年的中美关系提供了全面归纳,也为未来双边关系的发展明确了方向。
尽管会谈展现了双方对稳定双边关系的共识,但未来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例如,拜登政府在此次峰会上确立的指导原则,能否被下一届美国政府延续?或是新政府会否重新调整对华政策?
拜登虽无法对未来给出明确答案,但他可以将中方提出的这些心得和建议传达给继任者。至于新政府能否采纳这些建议,将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因素。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关键路径。
中方多次强调,避免中美落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核心在于对双边关系建立正确认知。这一认知不仅需要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的清晰判断,还需要以平等、坦诚的方式展开对话合作。
然而,中方也清楚地认识到,美方在许多关键领域的表现并未达到中方预期。从言行不一到频频试探底线,这些行为都限制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对此,中方在此次会谈中明确传递了警告信号,要求美方认真反思过去的政策取向。
此次利马会晤的历史意义,不仅在于为中美过去四年的关系画上一个阶段性句号,更在于为下一阶段的中美互动奠定基础。
如果未来中美能够基于合作与共识推进双边关系,全球地缘政治局势将因此受益。但如果选择恶性竞争甚至对抗,双方都将付出代价。
对于中国而言,无论美国如何调整政策,中国已经为下个周期的中美关系做好了充分准备。这不仅是中国对双边关系的务实态度,也是对全球大局稳定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