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干什么都拖,不催就不动怎么办?我发现了拖延症的两个天敌,大人孩子都管用。就是滑梯效应和弱化用词。
滑梯效应,就是人只要坐上滑梯,自然会往下滑,刚开始那一小段可能很慢,但后面逐渐加速,一直到滑梯最底下,所以说,很多孩子或者大人的拖延症,都是因为无法开启第一步。
那很多家长可能会说了,“这道理我懂啊,但是我或者孩子他就是开始不了啊。”这时候就要用到第二个技巧:弱化用词,也就是用一个更简单、轻松的话来描述我们要做的那个事儿。
比如说,孩子马上要期末考试了但也不知道复习,或者孩子每天早上都赖床、不叫就不起。
如果我们这时候说:“快考试了赶紧复习去。”“都几点了还不起啊?”回忆一下,是不是说完之后孩子还是不听,下次您可以用【弱化用词】这个技巧,把“赶紧复习去”换成【你先随便写俩题试试】;【都几点了还不起啊】换成【先起来上个厕所】
是不是弱化用词之后的说法,都比之前的听起来好执行多了?我们要知道,拖延症的背后是焦虑和恐惧,特别正式的词汇,比如【期中考试】、【早起】、【找工作】,听着就让人特有压力,又痛苦,因为首先过程我可能不喜欢,而且一旦完不成、做不好,身边人对我的评价就都是负面的,“怎么又没考好啊?”“这都坚持不下来?”
这种对未来、未知的恐惧感,会让人下意识地想要避开,也就形成了拖延症。
弱化用词这个技巧,简单来说,就是“别把事儿当个事儿”。它一方面减弱了正式词汇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了一个非常简单、好开始的动作,【随便写俩题】、【少吃两口】,都是很轻松就能完成的事情。
只要一开始,你就等于坐上了滑梯,后面自然能滑到最后。
这个原理跟我之前出的5分钟阅读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减少任务开始的难度和压力。就像《微习惯》里说的,“好处是很简单就能开始,只要开始就比0好;并且也避免了完不成的挫败感,还能享受完成了就有所达成的成就感。”
如果您觉得视频有用记得点个关注,有任何疑问也欢迎留言,咱们下个视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