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家庭,总是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情感   2024-10-12 09:05   广东  

作者:桃子夭夭

原创:家庭治疗研究院(微信号:strken)



01
对待小事的态度,决定家庭的温度
         

 

曾经有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过热议。
      
广西一位小女孩过生日,全家人聚在一起为她庆生。
         

 

其中一位穿着牛仔裙的女子将蛋糕从包装盒里取出,放在了一张塑料椅子上。
         

 

没想到下一秒,背对着蛋糕正在拍照的姑姑,一屁股坐了下去——蛋糕被压扁了。

   
察觉到不妙后,姑姑赶紧站起身,安抚开始号哭的小侄女。但不管怎么哄,孩子依旧哭得很大声,还愤怒地摔东西、推姑姑。       

 

    

更悲催的是,家人们也毫不留情地纷纷责怪姑姑,刻薄、嫌弃、咒骂……表情凶狠得好像姑姑触犯了天条,生日宴会瞬间成了批判大会。
         

 

代入姑姑的视角,真的很窒息,难怪评论区里很多网友打抱不平;
         

 

“明明再买一个蛋糕就好了啊,有时候中国人总是喜欢简单事情复杂化。”
         

 

“无语死,这种家庭观念真让人窒息。博主说得好,一家人的格局就跟那蛋糕一样大。”
         

 

“该发飙就发飙才能保护自己,尤其是对所谓的‘家人’。”
         

 

  
图片来源:视频号“小椰子专栏”
         

 

 

这则短短的视频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很多人在其中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一点点小事就能炸得全家人相互攻击、埋怨、争吵、撕扯。
         

 

好在,世间家庭的模样也并不都如此糟糕。
         

 

《人物》曾经发起一个征集:有没有一个时刻让你意识到,原来,这样也没关系?
         

 

一位网友写道:
         

 

“年夜饭,奶奶刚炖好的排骨,让我从院子里端到餐桌,结果一进门就被门帘绊了一下,手上的一盘排骨,全躺地上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在笑,没有责备,没有惊叫,就像我只是干了件逗他们开心的事。奶奶把排骨收拾起来放锅里又煮了一下,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任何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有问题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就好,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开心的事儿。”
         

 

这样的留言真的让人羡慕到破防:家,其实是可以没有指责、没有焦虑、没有内耗,只有徜徉在彼此间的爱的。
         

 

一种是时刻戒备和攻击的内耗,一种是润物细无声的滋养,哪块土壤更容易培育出丰盈人生呢?答案不言而喻。
         

 

02
最糟糕的父母是“小事消耗,大事不管”
         

 

记得网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一些家庭一直陷入底层?
         

 

有一个回答一针见血:小事斤斤计较,消耗你的能量;大事糊涂不已,斩断你的未来。
         

 

博主@卢安笛是一位高三班主任,她分享过一个考了575分的女生的故事。
         

 

家访时,女孩爸爸一会儿指责她洗碗洗得不利索,一会儿骂她拖地拖不干净。
         

 

但聊起大学的事,却只会嘟囔,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老师无可奈何地叹道:在鸡毛蒜皮的事上消耗着,在事关人生转折的大问题上却拎不清,这样的家庭又如何走上坡路呢?
         

 

那么,哪些人容易成为“小事说不停,大事拎不清”的父母呢?
         

 

控制欲极强
         

 

这类父母认为只有他是对的,别人哪怕提出一丁点儿异议,都觉得是在挑战自己的权威。
         

 

但在大事上,他们既不愿花力气研究,又怕担责,只能甩锅“我又不懂”。于是,审批和评价琐碎小事便成了他们维护 “正确性”和地位的方式。
         

 

眼界、格局有限
         

 

俞敏洪曾讲过一个故事。
         

 

他和一位同乡男孩高考落榜后想一起再战,结果男孩的妈妈死活不同意,骂骂咧咧说:
         

 

“还考什么?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你就老老实实回来给我干农活、盖房子、找媳妇、生孩子。”
         

 

   
最终,那个孩子一辈子困在了大山里,而其实,落榜那年他的高考分数还比俞敏洪多一分。
         

 

父母的认知、眼界、阅历、格局,是孩子成长的起点,有时候可能也是孩子发展的天花板,因为大多数人都教不出认知以外的孩子。
         

 

压力和焦虑转移

情绪是需要出口的,在社会大竞争体系里感觉到无能的人,很容易把这种无能感投射到孩子身上。
         

 

曾经有一位从事教育的博主发帖写道:
         

 

“很多普通家庭,他们自己过得不太好,就把全部的焦虑、压力、期待施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出成绩,他们不是指责就是打骂,纠结那丢掉的一两分,纠结排名。
         

 

孩子不听话,他们就各种诉说自己挣钱不容易,说为了孩子如何如何辛苦,各种绑架。
         

 

孩子学习时,他们就各种唠叨,各种盯着孩子,真的有一种无力感。“
         

 

幼小的孩子总内疚自己是家庭关系的“毒药”,殊不知,他们是父母最好的“降压药”,多么无辜。
         

 

   
03
“有些东西,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
         

 

孩子的世界本该是充满色彩,却因那些纠缠小事的父母,被涂上灰暗底色。
         

 

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时把碗打翻了,不小心洒了一杯水……分明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无心之过,却成为十恶不赦的罪状。
         

 

大人咋咋呼呼,辱骂责怪,还翻出旧账喋喋不休,仿佛掉的不是一个碗,而是一个核弹。
         

 

每一次无端责备,每一次过度干预,都是在孩子心里挖了一个洞。这些洞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孩子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知道哪一步行差踏错又会炸出一个洞来。
         

 

最后,他们放弃了,或蜷在原地,或跳入黑洞,变得自卑、怯懦、焦虑、消极、悲观、偏执、犹豫、胡思乱想……人生破败得像满目疮痍的战场。
         

 

知乎上有一个浏览量高达5100万的问题: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
         

 

   
图片来源:知乎
         

 

其中,获赞12.1万的回复,让人看了忍不住心酸:
         

 

   
图片来源:知乎
         

 

有次和同学聚餐吃火锅,答主不小心打翻了一盘牛百叶。
         

 

她突然就吓得脸色发青,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瞬间丧失了所有的反应能力。
         

 

当她突然意识到她已经长大了,哪怕是打翻了东西也没关系,根本不会再有人会狠狠骂她的时候,那一刻她直接坐在那里嚎啕大哭一场。
         

 

因为她终于知道她为什么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了。
         

 

“原来我在等,我的身体条件反射一样地告诉我:你等着,你马上就会被骂。
         

 

以前我也曾以为都会好的,长大了就好了。可现在我早已经没有了这个想法了。真的不会好了,有些东西,注定要跟着我一辈子。”
         

 

04
“反消耗”,是一个家庭变好的开始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有一个经常制造内耗的人,不停地制造矛盾和争吵。
         

 

一句阴阳怪气的难听话、一个扫兴的白眼、一个嫌弃蔑视的眼神,随时随地能把全家的情绪带到冰点,把能量吞噬殆尽。
         

 

   
拒绝内耗,才是家庭聚集能量向上走的开始。
         

 

1.少点焦虑,事情没那么严重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那种危及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利益,不管是什么错误,都是值得被原谅的。
         

 

很多时候,其实是父母太过焦虑而把问题放大了。而焦虑,是用错了地方的想象。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请受试者把未来一周的烦恼记录下来,投进一个“烦恼箱”。3周后,心理学家将箱子打开,让受试者一一核验,结果大家都惊奇地发现,自己之前90%的担忧都没有发生。

2.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
         

 

当我们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他们的行为与思考模式时,会发现许多看似“错误”或“不听话”的举动,其实只是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探索与尝试。
         

 

正如进化心理学家哈瑟尔顿和列托所说:“人类是以不断犯错的方式,来适应世界的。不允许孩子试错,意味着我们正在谋杀孩子们的生命力。”

3.就事论事,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我们所说的“不在小事上消耗孩子”,绝非“放任自流”,而是改变管教的方式,用更加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来与孩子互动。
         

 

例如,孩子成绩不佳时,父母若能与孩子一起探讨成绩不佳的可能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包括学习方法、时间管理、复习策略等,不是比说什么“不求上进,将来喝西北风去!”更有意义吗?
         

 

孩子只是做错了事,并不是做错了人。

4.做好情绪管理,注意沟通技巧
         

 

孩子犯错后,本就有点内疚、恐惧,父母不急不躁,淡然处之,才能让他们放下防备,积极寻求改正之道。
         

 

陶虹曾经在一次节目中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历。有一次,女儿打翻了牛奶。她噌地一下火气就上来了,扯住女儿衣服就喊:“你怎么回事啊?”
         

 

那一刻,女儿的脸上由晴转阴,满眼的恐惧和震惊。女儿的反应,让陶虹心疼极了。
         

 

这件事以后,陶虹就决定了——再遇到女儿犯错,她一定不会再歇斯底里,而是走过去抱抱她,告诉她妈妈在。    
         

 

下一次,当你觉察到自己想责骂甚至动手的时候,可以试试数数、深呼吸、喝杯水,一切等愤怒的潮水过去再说。

5.提高自身的见识和能量
         

 

杨绛先生曾说:“人若没有格局,心中便都是鸡毛蒜皮。”
         

 

大格局的人自带过滤器:对无关痛痒的小事“装聋”,对不伤大雅的细节“作哑”,而在大事上却会思虑再三、毫不马虎。
         

 

《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一书中指出:保持家庭幸福的秘诀,离不开一条重要原则——要事第一。
         

 

那什么是要事呢?
         

 

就是关于孩子教育、家庭投资、职业更替等直接影响到全家人生活水平的大事。
         

 

一家人若能齐心协力处理好这些大事,家庭自然会蒸蒸日上。

05
         

 

家不是锱铢必较的菜市场,不是唇枪舌剑的辩论赛,也不是胜负分明的竞技台。

与设置乱七八糟的条条框框相比,成熟的心态、稳定的内核,充分的尊重、恰当的引导,才是为人父母者最需要修炼的。
         

 

愿我们都能温柔且有力量地对爱的人说出绘本《我不敢说,我怕被骂》里的那段经典文字:
         

 

“亲爱的,你要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儿,你都可以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有点生气或难过,但我们永远都是最最爱你的。
         

 

还有,你装着一肚子的秘密过完这一天,才是最让我们难过的事。”
         

 

图片来源:绘本《我不敢说,我怕被骂》


End

作者简介:桃子夭夭。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家庭治疗研究院”:致力于家庭教育、两性亲密关系、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科普、疗愈,以及传播家 庭 系 统 排 列、萨 提 亚 模 式、催眠、NLP等学问。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有家庭关系、人际关系、情感情绪等困惑欢迎联系微信13418107173答疑。


郑 立 峰【家排个案班+导师训练】
详情请戳图👆👆


你也在看吗

家庭治疗研究院
致力于家庭教育、两性亲密关系、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原生家庭等方面的科普、疗愈,以及传播家庭系统排列、萨提亚模式、催眠、NLP等学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