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故事 || 家书一封传世 精神四代传承

文摘   历史   2021-09-06 21:48  


家书一封传世  精神四代传承

/孙建勇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陈潭秋的托孤家书是当下知名度极高的一封家书。要说清楚这封家书的故事,我们还得从陈潭秋的婚姻和子女说起。


陈潭秋


陈潭秋,名澄,字云先,号潭秋湖北黄冈县陈策楼村。他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粮食人民委员(即粮食部长),后为中共中央驻新疆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负责人19439月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秘密杀害。陈潭秋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波澜壮阔,革命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革命事迹生动感人20099月,陈潭秋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陈潭秋有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林氏(?1916),是回龙山林家大湾的姑娘,林育南的堂姐。这段婚姻在陈潭秋读书时由父母包办,但是,陈潭秋和林氏的感情很好。结婚第二年,林氏病故,陈潭秋非常悲痛,还写文章进行悼念。第二任妻子徐全直(1903-1934),是陈潭秋的革命伴侣。徐全直又名虔知、宛明,沔阳胡家台子(今属汉川县)人。1919年春考入湖北省女子师范学校,成为陈潭秋的学生,与夏之栩、李文宜、杨子烈、陈碧兰等是同学。湖北女师是一所五年制的旧式学校,陈潭秋、刘子通等进步教师在课堂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在他们的影响下,徐全直等女生很快成为觉醒的女性。1922,湖北女师校长王式玉解聘进步教师刘子通,徐全直与夏之栩、李文宜等发动罢课斗争,被开除。在陈潭秋等人的指导下,乃发动同学实行全校罢课,到教育厅请愿,迫使女师校长王式玉辞职。这次女师学潮,使得徐全直等女生得到锻炼,思想成熟起来,在陈潭秋的介绍下,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徐全直与陈潭秋结婚。19342月,徐全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第三任妻子王韵雪(19172013),江苏金坛人,原名王桂芳,在兄妹三人中排行老二。193611月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第六队学习,成为一名八路军女战士,1937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王韵雪被派到新疆,分配在"新兵营"俄文班学习。1939年冬,王韵雪担任机要秘书及译电员,随陈潭秋从"新兵营"驻地转到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因工作出色,深得陈潭秋赏识。不久,双方互生情愫19422月,经党中央批准,二人结为夫妇。

陈潭秋育有一女三男。长女徐慈君、长子陈鹄次子陈志远皆为徐全直所生三子陈楚三是王韵雪所生。2018328日,《不忘初心——记忆红色武昌》专题片在武昌举行首映式。时年90岁高龄的陈鹄来到活动现场,在深情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说,他柔和慈祥,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甚至都不曾发过火,但他身上的正气和魄力,却让人敬畏。

“我5岁那年,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了。”陈鹄无比伤感地说,在我的成长中,一直缺少父母的爱,缺少家庭教育,这是我一生的遗憾。

陈鹄所说5岁那年,就再也没有见过父亲”,指的是1933年在上海的那次永别,那是至今仍令无数人动容的骨肉分离。

让我们把时间回到1933 2那时,身处上海的陈潭秋和徐全直夫妇,接到党中央调令,要他们去中央苏区工作。可是,当时徐全直怀有身孕,即将临产,身边还有年幼的女儿徐慈君和年幼的儿子陈鹄,行动多有不便。于是,两人商量,陈潭秋先走,徐全直生完孩子后再到苏区会合。他们非常清楚,今后革命道路更加艰险,条件更加艰苦,带着年幼的孩子实在困难,不利于革命工作,必须对两个年幼的孩子作出妥善安置。于是,陈潭秋怀着一种极为复杂的心情,提笔给在湖北黄冈老家的三哥陈春林、六哥陈伟如写托孤家书——

 

三哥、六哥:

  流落了七八年的我,今天还能和你们通信,总算是万幸了。诸兄的情况我间接的知道一点,可是知道有什么用呢!老母去世的消息,我也早已听得,也不怎样哀伤,反可怜老人去世迟了几年,如果早几年免受许多苦难呵!

  我始终是萍踪浪迹、行止不定的人,几年来为生活南北奔驰,今天不知明天在哪里。这样的生活,小孩子终成大累,所以决心将两个孩子送托外家抚养去了。两孩都活泼可爱,直妹本不舍离开他们,但又没有办法。直妹连年孕产乳哺,也受累够了。十九年曾小产了一男孩,二十年又产一男孩,养到八个月时夭折了,现在又快要生产了。这次生产以后,我们也决定不养,准备送托人,不知六嫂添过孩子没有?如没有的话,是不是能接回去养?均望告知徐家三妹(经过龚表弟媳可以找到)。

  再者我们希望诸兄及侄辈如有机会到武汉的话,可以不时去看望两个可怜的孩子,虽然外家对他们痛(疼)爱无以复加,可是童年就远离父母终究是不幸啊!外家人口也重,经济也不充裕,又以两孩相累,我们殊感不安,所以希望两兄能不时地帮助一点布匹给两孩做单夹衣服。我们这种无情的请求望两兄能允许。

  家中情形请写信告我。八娘子及孩子们生活情况怎样?诸兄嫂侄辈情形如何?明格听说已搬回乡了,生活当然也很困苦的,但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除极少数人以外)了。(我的状况可问徐家三妹)。

 

  弟澄上二月二十二日


陈潭秋手迹 


至今读来,这封信仍感人肺腑。信中没有撕心裂肺,也无豪言壮语,只是以绵绵絮语谈论家常,主要内容就是将孩子托付给两位兄长照顾。然而,从那平淡的语调里,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陈潭秋内心那种难以割舍的情感纠结。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正值早春,陈潭秋面临工作变动,奈何将要夫妻忍别,骨肉分离,其内心该是怎样一种凄寒和煎熬!从这家书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陈潭秋,是一位舍小我之家成就大我之业的伟大的陈潭秋!


陈潭秋家的旧址


家书一封传世,精神四代传承。围绕这封家书,陈家后人又继续演绎着令人感动的故事。当年,这封家书之所以能够保存下来,得益于陈潭秋的三哥陈春林的细心珍藏。陈春林是黄冈县陈策楼村陈姓家族的族长,掌管整个家族的大小事务早年,在春林的操持下,陈家曾经营着“恒㤗和”商行,还开设了织布厂,造有一进七重的房子,家境颇为殷实。陈潭秋闹革命后,陈策楼陈家的房子被认为是“赤匪窝”,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多次焚毁。面对困境,陈春林不断变卖田地,苦苦支持。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没有埋怨自己的七弟陈潭秋闹革命连累家族,始终珍藏着陈潭秋的托孤家书,并与六弟陈伟如一起悉心抚养和呵护着陈潭秋的次子陈志远,也就是家书中所说的那个即将临产的孩子。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初,地方政府征集革命文物,陈春林的嫡孙陈裕明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亲手将这封珍贵家书的原件转交给在黄冈地区行署任职的谭道如同志。如今,这封家书的原件被珍藏在湖北博物馆。2021年3月,已经89岁高龄的陈春林从黄石专程到黄州,向笔者回忆了那一段陈年往事,其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关于这封家书的故事还不止如此。在湖北黄冈县陈策楼村,陈潭秋的次子陈志远长到11岁时,因脑炎留下后遗症,右侧手脚功能受损,但他身残志坚,在1953年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任教。2017年,84岁的陈志远给自己27岁的孙子陈明希也写了一封信:

 

明希:

  你站在老爷爷的墓前,想必思绪万千。此时此刻,我想同你谈谈学习老爷爷的革命精神,继承革命遗志事。

  老爷爷是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

  老爷爷一参加党就拼命工作,先是奋战在武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波于华中、华东、华北、东北广大地区,经常授(受)命于危难之时,战斗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之中。抗日战争时期,战斗在天山南北,为支援抗战,为推动新疆社会进步,为各族人民过着和平友谊的生活不懈奋斗,最后牺牲在乌鲁木齐第二监狱中,年仅四十七岁。

  老爷爷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坚定理想信念从未动摇,并为此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当党中央决定他去中央苏区工作时,毅然决心将两个孩送托外家(我的外祖母家)抚养,将要出生的孩子(就是我)送托长兄抚养。这种为革命事业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老爷爷的崇高品德和高尚情操。

  老爷爷一直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是青年的引路人。在武汉组建了“武汉社会主义青年团”“青年读书会”等,在新疆撰文论述青年问题,提出先进青年十一条标准,描绘出德才兼备的先进青年的完美形象。这充分表明老爷爷对青年的殷切期待。

  明希,你我都是陈潭秋烈士的后代,应更好地继承革命遗志。我年已八旬,不会有所作为,把希望完全寄在你的身上。希望你能以老爷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品德情操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的前进动力,励志助学,刻苦磨练,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为祖国、为人民、为中华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奉献青春。

 

  爷爷陈志远嘱托

2017.5

 

这封家书中陈志远回顾了父亲一生的革命功绩,对父亲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了崇高评价,热切希望自己的孙子陈明希能够继承“老爷爷”的革命遗志,刻苦磨炼,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努力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奉献青春力量。无疑,这是祖辈对孙辈的谆谆嘱托,更是革命家庭里红色基因的一种传承。

今天,当重新阅读这些感人故事的时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这种红色基因的传承绝不会仅止与此;我们也分明能够感觉到,这种传承也绝不止这一家一姓。我们坚信,在中华大地上,肯定有无数个像红色陈家这样的故事在流传。

  

(该文刊于《荆楚文化》2021年第2期)

 



灵心小语
美文推介 经典阅读 心灵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