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一抹绿意,千年醇香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有了茶。
古籍《茶经》有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千年历史传承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茶文化。
在浩瀚的茶文化长河中,有一种茶,延续千年的蒸青茗香,形如松针、汤青叶绿、甘醇清鲜,成为茶中瑰宝,那就是——恩施玉露。
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茶园美如画。(梅涛 摄)
一杯茶,千年香,万里传。恩施玉露迎来一个个高光时刻——
2018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从此香飘世界。
2022年底,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组成部分,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恩施玉露制作技艺闯入世界文化殿堂。
近年来,恩施玉露频频亮相国内外各类交流活动,成为各族同胞文化自信的又一块坚强基石、情感交融的牢固纽带、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
坚守千年,厚积薄发。恩施市着力创建恩施玉露产业示范带,聚焦品种、品质、品牌,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如今,恩施玉露产量达2830吨,产值18.9亿元,品牌价值约38亿元。
人行草木间,在自然中感知天地,在传承中不断发展,恩施玉露香韵醇厚绵长。
千年古茶源远流长
寒露时节,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黄连溪村云雾缭绕,清新宜人。
黄连溪村硒资源丰富,土壤、气候条件优良,自古出产名茶,是恩施玉露发源地。
黄连溪村香花岭山顶上,千年老茶树见证着恩施玉露悠久的历史。山腰处,一片本地选优无性系良种茶苗玉露1号母本园镶嵌其中。
不远处,一幢名为恩施玉露源头文化馆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恩施蓝焙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子祥,面对来访的客人讲述着恩施玉露的辉煌历史。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记载,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其中最为关键的制作工序为蒸青。
蒸青是起源于唐代并传承至今的古法,绿茶经过水蒸气的“洗礼”,会散发出恩施玉露独有的“海苔香”。然而,蒸青对制作火候、时长、手法的要求极高,每个步骤都需精准掌握,不能有半点差池。
据传,1680年,芭蕉茶人蓝耀尚从饭甑上得到灵感,采用当时已不常用的“蒸”法制茶,融入颇具特色的整形工艺。自此玉露的制作工艺逐步定型。在随后的300多年里,恩施玉露从山野间走进了大都市。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示范制茶。(梅珂 摄)
今年87岁的杨胜伟老人身体硬朗,是恩施玉露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陆羽《茶经》里描述得很清楚,甑可以是木制的也可以是瓦制的,中间细腰部分用泥封住。古代蒸饭的甑子,把鲜叶放在里面蒸50秒钟即可,时间长了会变黄,短了则蒸不透。蒸汽杀青能赋予茶叶清香,且持久。”杨胜伟解释道。
新鲜的茶叶经过摊放、蒸青、扇干水汽、炒头毛火等9道工序后,最终被搓成一根根纤细的“针”。这一环节极为考验制茶者的手上功夫。
杨胜伟老人一谈起茶的历史、工艺和品质,便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为了守护这项非遗技艺,60多年来,他言传身教,带出了两万多名徒弟。
传承技艺智能生产
然而,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一度濒临失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地普遍采用机械制茶,而恩施玉露仍坚持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下,导致许多厂家停产。”恩施市润邦国际富硒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文旗深知,恩施玉露式微,根本原因在于发展理念落后。
张文旗坚持技术革新、品牌塑造、文化传承齐头并进,开启了恩施玉露产业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技术革新是第一步。张文旗与杨胜伟携手恢复传统制茶技艺、自主研发自动化生产线。
恩施玉露智能化生产线。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要实现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生产的跨越,张文旗吃了不少苦。
浙江、广东、福建……张文旗踏遍千山万水,了解先进设备和技术,远赴日本等地考察学习,与专家沟通交流。
在各方支持下,经过多次试验,恩施玉露完成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连续化、自动化生产的历史性转变,推动恩施迈入科技制茶时代,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2007年,“恩施玉露新工艺、新技术研究”被认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
坚持技术革新的同时,张文旗下苦功推广品牌,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会同专家制定地方标准,不断推动恩施玉露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上迈进。
近乎失传的恩施玉露一经“复活”,便势不可挡。2007年,恩施市将恩施玉露作为“三张名片”之一着力打造,在着力开发利用的同时保护、规范“恩施玉露”品牌。2008年,恩施玉露获评“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品牌建设取得历史性进展。
2018年,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从此享誉全国,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今年10月11日,“恩施玉露”“利川红”标准茶样正式纳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作为恩施硒茶的核心代表,恩施玉露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向新出发破圈生长
“在中国绿茶的炒青、蒸青、晒青、泡青四种典型传统杀青工艺中,恩施玉露作为蒸青绿茶的代表,具备与‘西湖龙井’比肩的特殊定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深加工团队首席科学家尹军峰说。
4月3日,新茶饮品牌“吾饮良品”在湖北省650多家门店上架恩施玉绿系列,这个新品以恩施玉露为茶底,也是恩施玉露首次进入新茶饮领域。
4月25日,又一武汉本土新茶饮品牌“爷爷不泡茶”,推出以恩施玉露拼配其他绿茶为茶底的新品。时下,恩施玉露作为新茶饮江湖中的新手,迎来自己在现制新茶饮市场的春季。
恩施玉露头部企业近几年也在探索自主研发新茶饮。蓝焙茶业推出茶花玉露、桂花玉露两种袋泡茶,润邦茶业推出恩施玉露冷泡茶。去年12月,恩施引进湖北恩施三品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市“恩施玉露茶”原叶茶饮以及“玉露箬叶”苏打气泡水饮料。
恩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坦言,随着“吾饮良品”“爷爷不泡茶”等新茶饮品牌的驱动,恩施硒茶既能够推动茶文化传承与发扬,也可以让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恩施玉露复兴之路》一书中,杨胜伟“传承是为了发展”七个字的题词,无声讲述了沧桑复兴路背后,恩施玉露肩负的使命。
武陵山茶叶交易中心茶商闻香识茶。(赵盛迷 摄)
2021年,恩施州农业农村局为补齐茶产业链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的短板,建立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尹军峰专家工作站。依托该工作站,何洁组建专家团队,在传统茶饮基础上,研发生产茶粉、新茶饮产品20余种,创新开发了系列茶叶口红、洁面啫喱、爽肤水、润肤乳、喷雾等多种茶叶潮品。
茶旅融合产业兴。在芭蕉侗族乡黄连溪香花岭,游客们惬意地品着茶,感受着浓厚的茶文化氛围。“这里的茶园景色如画,茶文化和历史底蕴深厚,让人印象深刻。”河南游客李复赞叹道。
今年,恩施市将继续深化“茶文化+旅游”“茶文化+研学教育”“茶文化+节庆活动”等模式,以茶产业示范带建设为引擎,推动茶产业全域发展,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努力打造全国“三茶”统筹示范基地。
荣誉榜
◆ 1965年,入选“中国十大名茶”名录
◆ 2008年,获“湖北第一历史名茶”称号
◆ 2015年,恩施玉露茶文化系统入列“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2018年,成为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
◆ 2019年,成为第七届世界军运会绿茶类独家品牌
◆ 2021年,亮相外交部蓝厅举行的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
◆ 2022年,“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作为“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2023年,获首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绿茶组茶王;入选2023大众喜爱的中国茶品牌TOP10
◆ 2024年,获第二届“楚茶杯”斗茶大赛绿茶组茶王;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
做好“三茶”统筹文章,是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重要实践。“恩施玉露”是中国十大名茶、2018年武汉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品牌价值达到38.66亿元。恩施市将紧紧围绕州委、州政府“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工作部署,厚植茶文化、壮大茶产业、创新茶科技,持续擦亮恩施玉露金字招牌,抢占名优茶出省新赛道。
恩施硒茶登长城之巅。(杜磊 摄)
以文化铸魂,打造全国“蒸青名茶品牌”。聚焦恩施茶文化挖掘和保护,深入实施茶文化历史保护工程,一体推进恩施茶文化遗产收集、整理。围绕恩施玉露“两大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做文章,充分发挥玉露文化馆、茶博馆等平台作用,科学制定《恩施玉露保护与发展规划》,建立恩施玉露发源地地标。聚焦恩施茶文化传承与融合,坚定不移走特色化、标准化、品牌化之路,着力培养更多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努力将历经千年的蒸青制茶工艺发扬光大。坚持以茶兴旅、以旅促茶,释放恩施大峡谷、土家女儿城等景区“名人效应”,推动土苗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茶文化深度融合,丰富“吃有茶宴、住有茶宿、行有茶径、游有茶园、购有茶礼、娱有茶戏”新业态,营造醇厚浓郁、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氛围。
以产业提质,打造全域“绿色好茶基地”。锚定“建好茶园”不动摇,立足得天独厚的“世界硒都”资源禀赋,把牢茶叶基地绿色化、有机化方向,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功能,注重抓好源头,建设生态茶园,把绿水青山的底板转化为茶叶发展的长板。紧盯“管好品质”下功夫,加强“三品一标”监管,全面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管等现代管理技术,健全茶叶质量检测、追溯体系,坚决消除茶叶质量隐患,让恩施茶成为安全茶、健康茶代名词。着眼“育好主体”出实招,在重点产茶乡镇布局茶叶加工园区,培育壮大蓝焙、立早、润邦、花枝山等一批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龙头茶企,构建“企业+基地+茶农+市场”产业发展模式。力争到2030年,全市恩施玉露茶叶基地达到28万亩,茶树良种化率达到92%以上,规上茶叶企业突破50家,茶叶生产加工市场主体达到600家,形成茶产业点(乡镇)、片(园区)、链(集群)的圈状发展格局。
以科技赋能,打造全程“数智产茶链条”。放大种质优势,依托中国农科院等研究院所,接续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适制恩施玉露系列地方品种选育,不断选优培强茶叶种质资源。做大产品能级,鼓励茶企加大技改创新力度,推动茶叶加工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升级,实现“茶园到茶杯”全闭环生产。加强茶饼干、茶饮品、茶面膜等衍生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扩大销售渠道,以茶博会、硒博会、农博会等为载体,多维度、多形式开展宣传推介,优化茶叶营销流通环境,拓展国内外茶叶市场,推动“名优茶出省、大宗茶出海”。力争到2030年,建成数智化茶企20家,数智化茶叶加工生产线100条,茶叶出口额突破5000万美元。
恩施茶 中国香 系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