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
《光明日报》05版刊登文章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走马镇千金村:
葛稻共生富百姓》
全文如下↓
葛稻共生富百姓
金秋时节,金黄色的稻浪随风翻涌,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响起,割稻、脱粒、装袋……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走马镇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的水稻迎来丰收。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正进行秋收作业。鹤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绿色水田产出的稻米在市场上俏得很,一斤能卖到15元。”千金村葛稻共生基地负责人熊朝龙喜笑颜开,“稻谷只是收获的一茬庄稼,田里还有别的‘宝贝’呢!”葛仙米,虽然名字里带米但其实并不是米,而是一种附生于稻田的固氮蓝藻,形似米粒,晒干后颗粒圆润,煮熟后比米粒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相传,葛仙米得名于东晋炼丹家、医学家葛洪。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葛仙米,生湖广沿溪山(今走马镇地辖)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葛仙米对气候、气温、日照、土壤、水量等要求极高,以野生为主,世界上分布十分稀少。据千金村村民回忆,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村里的葛仙米慢慢变少。2000年至2005年,只有远离人居、缺人照顾的少数稻田,能见到葛仙米。千金村村民董文曾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2年起,他就想着怎么从葛仙米中“淘”个出路。“能长葛仙米的稻田为什么越来越少?”成为摆在他面前的第一个问题。通过向乡亲打听,再结合自己的种田经验,他发现,葛仙米消失的稻田里都施过化肥。那时,鹤峰县也在思考如何在葛仙米产业上寻求突破。县农业部门组织调查研究后,县里大力开展环境整治,通过推广有机肥、控制农药、关闭养殖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等方法,恢复生态环境。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团队也来到千金村,开展葛仙米实地调查研究。湖北省地质局地球物理勘探大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开展水质监测。“我几乎天天蹲在田边,向专家教授学习请教,十来年了才慢慢摸索出养护要点。”董文说。2023年8月,湖北省首个葛稻共生基地在千金村揭牌。“我们以葛仙米为主带动大米产业,葛仙米循环生长,3月至6月是采收期。采收后开始插秧,种植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后及时清理秸秆,再密切关注温度、湿度,为葛仙米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种植全程拒绝化肥农药,实现一块田种两种‘米’。”董文说,靠着葛仙米,他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年收入更超过50万元。如今,走马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葛仙米产地,千金村则是核心产区。千金村有1000余亩水田,其中800亩被纳入葛稻共生核心产业基地。五百多户村民中,两百余户都开始发展葛仙米,周边的白果村、汪家堡村等也参与进来。千金村村民从晒干的葛仙米中挑出杂质。鹤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熊朝龙算了一笔账:“采用规范化的养护工艺,两亩田就能产20公斤干货葛仙米和1500至1600斤稻谷。这样下来,一亩地一年就能收入5万元左右,比起传统水稻种植,收益高了不止10倍。”葛稻共生还给千金村的旅游添了一把火。村民们靠种出的“丰景”,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四组村民张军是葛稻共生的种植大户。2015年,他瞄准时机开起了农家乐:“葛仙米是我们鹤峰人招待贵客的一道必不可少的佳肴,很多外地客人慕名而来。最高峰时店里8间包间全部订满,一天流水能达8000元。”六组的葛仙民宿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民宿负责人肖红霞自豪地说:“村里的葛稻共生基地,就是我们绿色生态最好的名片。无论是民宿的装修风格,还是餐饮的菜品设计,我们始终将葛仙米和稻田作为特色融入其中。现在,不少游客喜欢到这里品尝美味、拍照打卡。”依托葛稻共生基地,鹤峰县投入资金超1.6亿元,计划在基地周边建设旅游公厕、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休闲活动场地、马拉松赛道、研学基地等配套设施。建成后可同时容纳8000人旅游观光、吃喝住行。“县委县政府把葛仙米作为特色产业打造,并提出百亿元的产业目标,我们将抓住这次机会,鼓励更多村民发展葛仙米相关产业,同时继续优化人居环境,吸引游客到我们村,实现农旅融合发展,让村民既能吃上‘丰收饭’,也能吃上‘旅游饭’。”千金村党支部书记张重波信心满满。从当选“恩施十大名吃”到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录;从入选“湖北礼品”到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鹤峰葛仙米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成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鹤峰县葛仙米(水稻)种植面积3.1万亩,带动3.9万人从事葛仙米(水稻)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工作,产业综合产值达7.4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