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大奖电影,一脚踹翻「爹」的定义

体娱   2024-12-25 22:45   四川  

[如父如子]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对于家庭生活细腻而诗意的书写,电影如其配乐钢琴曲一般缓缓流动,润物无声。

导演并未在血缘与情感的天平上做出肯定的决断,而是以敞开式的结局面对观众,一如平凡生活中种种无可奈何又无疾而终的慨叹。

同时,[如父如子]因其对主流叙事的探索,成为导演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如今,时隔十一年,影片在中国首度上映。

而对于众多影迷而言,这不仅是对往昔记忆的一次重温,更是在全新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语境下,与影片之间产生了情感共振的机会。

在生育率日渐低迷的今天,是枝裕和的电影能够给予我们——

更多爱的关系的可能性。

工于精巧的叙事结构

是枝裕和的电影叙事结构通常较为松散。

他擅于将外在的冲突内化为角色内心的挣扎,将难以名状的情感微妙地编织进平凡却真挚的生活片段里。

虽暗潮汹涌,却也呼之欲出。

而影片[如父如子]相较于是枝裕和的其他故事而言,故事本身更为主流通俗,叙事结构则显得更为规整而精致。

从两组不同家庭的呈现,再到良多这一父亲角色的转变都以稳定的节奏步步推进。

首先,两组家庭本身就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两类人物形象我们似乎能够从许多影视作品中窥见或寻得。

良多,一位成功的建筑公司高管,有着优渥的收入,工作几乎占了他的大半生活,家庭出游的计划总共是被他一再搁置。

在孩子的教育上,他将其视为自己理想人生的第二次机会。

相比之下,齐木,一个电器修理工,尽管经济条件有限,却与四个孩子关系亲密。

齐木能够全然不顾形象的在游乐园和孩子翻滚打闹、耐心修理孩子的玩具、和孩子们一起泡澡玩耍......

庆多在这里借宿的半年里,齐木陪伴他的时间甚至比良多过去六年还要久。

一开始,齐木在良多眼中是寒酸的,他养育孩子的家庭环境也是不合格的。

正如[如父如子]的原日文名所直译的那样——“然后,成为父亲”。

影片故事的内核实际并不在于孩子的交换,而在于一个人如何成为父亲。

这正发生于良多向齐木这类父亲的转变之中。

起初,他对于儿子庆多的性格就抱有诸多不满——

“庆多这孩子不像我,性格温吞,缺少不服输的勇气……”

而当得知庆多并非自己的儿子时,他的第一反应是——

“果然不是我的孩子…”,同时也表示要尽快交换孩子。

良多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认知实际上是来自于自己的父亲,他不想成为父亲的样子,内心深处却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

当父亲催促着良多赶紧将亲生儿子接回,再也不要与对方家庭联系,良多虽然沉默不语,却从父亲的话中坚定了要将儿子换回的决心。

这并非是个体处境而是东亚社会的集体征候。

良多这一类男性在继承了父辈的社会经验和情感遗产的同时,也不自觉地复制了父辈的家庭经营模式。

甚至成员为了维持团体结构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往往以处于大他者位置的父亲的律令作为标准,修正自身的价值评判标准和伦理道德准则,无限地妥协和退让,最终异化为牢固的文化心理结构。

良多从中获得了家庭的主导权和对成员的控制权,同时也使他获得了无限挤压家庭生活的理由。

然而,齐木却告诉良多——

“没有必要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人。”

他所代表的正是摆脱了传统父子伦理的桎梏,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哲学,将子女放在生活的首位的现代男性形象。

随着情节的步步推进转折,良多在琉晴身上遭遇了做“父亲”的失败。

本视为理所应当的父权失坠,良多的内心终于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两径的岔路口重拾与庆多的亲密。

父权的黄昏与情感的呼唤

一方面,东亚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父亲”这一角色往往处在东亚家庭这一团体范式内的伦理制高点,家庭成员内部的“游戏规则”或行动方向大多都以这一主体的伦理标准和动机作为延伸。

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起,日本的家庭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也发生了改变。

因此,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在传统父权家庭中挑战血缘秩序,同时又在疏离的现代家庭结构中寻求情感的回归。

而[如父如子]正讲述了两对父母面临着人们曾反复讨论的课题——

我们和家人之间那些密密麻麻无法割舍的联系究竟是血浓于水还是情长于伴,传统的伦理秩序在现代社会是否全部生效。

影片中的孩子们尚未被传统的伦理观念收编,他们代表着人类对于情感天然的直觉与选择。

琉晴珍爱的玩具没能在良多家修好,无法在这里获得家的归属感,因此他独自一人穿过闸机挤过人群,重返那狭小却温馨的旧居;

而庆多在临走时留下的照片也是他对于父亲良多最深切的爱与不舍。

孩子们不懂得血缘的规则,只是本能地依恋身边那些长久相伴,默默付出的人。

只知道眼前的人就是记忆里最初所学到的爱的模样。

至此,传统伦理结构全然失去效力,失去了控制权和掌控权,只留下以时间和情感为刻度的丈量爱的工具,重构对于家庭的定义。

转折中的新共鸣

最初,是枝裕和的作品大多由小规模团队制作,与信任的朋友合作,专注于艺术电影的创作。

而[如父如子]则是是枝裕和从独立电影制作人到主流媒体成功转型的重要作品。

这部电影则由富士电视台主要制作,由在日剧领域有着显著成就的龟山千广担任总指挥,使得影片更具主流色彩。

与此同时,当红明星福山雅治的加盟,为[如父如子]带来了更广泛的受众。

影片在戛纳电影节荣获评审团奖之后,[如父如子]在国内外引起热议,也为是枝裕和导演的电影创作开辟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展示平台,家庭议题也成为是枝裕和影片最重要的标签。

从[海街日记]到[小偷家族],影片中的家庭纽带逐渐从传统意义上的血脉相承,转化为随时间沉淀而积累的情感与陪伴。

在父权的黄昏中,影片里的传统家庭结构逐渐显露出衰落与瓦解的迹象,挑战了许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展示了多样化的家庭模式。

这也为如今越来越多恐惧亲密关系的人们,提供了更多更多方式去爱,去构建人生的支持网络。

如今,是枝裕和已成为当下日本电影界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导演之一,他开始投身海外创作,陆续拍摄了法语电影[真相]与韩语电影[掮客]。

前者依然是具有东方气质的法国家庭片,而后者则在乌托邦的构建中融入了犯罪叙事。

然而,前者在跳脱出日本本土的社会文化框架后,未能勾勒出宽广的现实图景,相较于以往作品中深刻的社会联系,显得有所欠缺;

而后者则以温情脉脉的影像呈现诸如“堕胎”“婴儿贩卖”等敏感话题而引发了批评。

跨文化的创作实践并非易事,跌跌撞撞在所难免,步履不停才是关键。

我们始终在期待是枝裕和导演能够在其所深耕的治愈风格与家庭题材中迸发出更多新鲜视角,探索更多元的文化议题,期待在媒介不断更迭的时代,见证新的转折点的诞生。

看电影杂志
《看电影》杂志官方微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