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日本研究书讯|第22期
历史学
近世日本的诞生与确立(1392-1709)
Nathalie Kouamé
Naissance et affirmation du Japon moderne, 1392-1709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2024
对1392年至1709年间日本历史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位于中华帝国东部边缘、经济基础羸弱、国家机构不甚成熟的小型封建社会如何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构建出一个能够管理三千万民众的国家机器,并以帝国主义和部分孤立主义的形象走向国际舞台。
在中世末期(15世纪至16世纪上半叶)的这一过渡时期,日本开始深度融入东亚区域体系,并随之进入世界体系,这为16世纪下半叶“近世日本”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此时的日本通过外部的开疆拓土、“闭关锁国”、对阿伊努人的统治和内部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宗教改革确立了自己的新身份,并为随后的明治维新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书以独创性的视角深入分析日本在这一历史时期发生的转型,涵盖了三百余年内包括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维度的历史。书中也介绍了一些过去和当今日本历史学家的优秀作品。
作者娜塔莉·夸梅(Nathalie Kouamé)是巴黎西岱大学(Université Paris Cité)教授。她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INALCO)获得日本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16和17世纪日本宗教史、非西方历史学等。曾出版《基督教在中世纪日本经受的考验与第一次全球化的兴衰(1549-1569)》(Le Christianisme à l'épreuve du Japon médiéval ou les Vicissitudes de la première mondialisation, 1549-1569, Éditions Karthala, 2016)等作品。
全书共6章、400页。
(编译:丁礼涵)
历史学/国际关系
早期琉球史:一个新模型
Gregory Smits
Early Ryukyuan History: A New Model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4
琉球群岛有超过三万年的人类居住史。然而,现代琉球人并非源自其石器时代的先祖,同时,琉球文化中如御岳或御城等特征,也非该群岛内部独立演化而来。实际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琉球群岛居住着不同的人群。本书追溯了从现存最早人类遗骸至16世纪初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之间的漫长历史,深入探讨了在此期间进入琉球群岛的多元人群、文化、技术、商品和社会网络。在此过程中,本书不仅综合了考古学和人类学领域近数十年的研究成果,还纳入了最新的遗传学证据,并辅之以传统文献资料的详尽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关于琉球群岛早期发展的新模型,从而实现了对早期琉球历史的全面重述。
本书采用了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早期琉球历史的创新框架,其中还穿插着对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的全新叙事。早期的琉球群岛,通过海洋与东海紧密相连,从未处于孤立状态。来自海外的移民和技术成为推动早期琉球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些外部影响因素中,最为关键的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潮。特别是11世纪至12世纪期间,大量来自日本群岛的移民涌入琉球群岛,取代了岛上原有的绳纹时代居民。尽管琉球群岛的自然条件并不利于谷物农业的发展,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却为贸易与掠夺活动提供了便利,使得贸易活动成为了推动该地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本书中,作者对早期琉球历史中诸多最基本的问题和主题进行了重新思考,提出了关于移民与定居、区域贸易、政治地理、战争与国家形成等议题的全新模型。
作者格雷戈里·斯密茨(Gregory Smits)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与亚洲研究教授。他于1992年在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广泛涉及日本的儒教、政治经济、技术和环境史等领域,近期主要关注10世纪至17世纪的琉球群岛。曾出版《琉球王国的自画像:近世政治与思想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Visions of Ryukyu: Identity and Ideology in Early-Modern Thought and Politics,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9)、《地震中的日本:安政江户大地震的历史与影响》(Seismic Japan: The Long History and Continuing Legacy of the Ansei Edo Earthquak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3)、《当地球怒吼:日本地震史的教训》(When the Earth Roars: Lessons from the History of Earthquakes in Japan,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14)和《海上琉球(1050-1650)》(Maritime Ryukyu 1050-1650,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9)等专著。
全书共14章、342页。
(编译:王鑫)
历史学/国际关系
近世日本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礼赠与外交
Michael Laver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in Early Modern Japan: Gift Giving and Diplomacy
Bloomsbury Academic, 2020
在近世日本,通过将合法性归于幕府政府,通过满足幕府将军的个人愿望,创造一个以日式朝贡体系为中心的世界观,异国礼物馈赠促进了荷兰与日本的贸易。本书揭示出,正式和非正式的礼物交换如何在荷兰与日本官僚机构之间建立起一种顺畅的工作关系,从而使得充满政治色彩的对外贸易在两个多世纪内相对不受干扰地持续进行。
这一崭新的研究主要基于荷兰人日记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官方记录,以及大量用荷兰语、英语和日语开展的二手研究,填补了我们对日欧关系的重要知识空白。对于有志于全球背景下的物质文化史和跨文化关系的读者而言,本书也颇有裨益。
作者迈克尔·拉弗(Michael Laver)是罗彻斯特理工学院历史系主任、副教授。他于2006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东亚史、近世史、日本史、基督教史、棒球史等。曾出版《17世纪日本的代理经济:中国、荷兰和幕府》(Japan’s Economy by Proxy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The Netherlands, and the Bakufu, Cambria Press, 2008)、《锁国法令与德川霸权政治》(The Sakoku Edicts and the Politics of Tokugawa Hegemony, Cambria Press, 2011)等多部作品。
全书共6章、18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跑马地的明治墓地:早期在港日本人物语
Yoshiko Nakano and Georgina Challen
Meiji Graves in Happy Valley: Stories of Early Japanese Residents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4
位于跑马地的“香港坟场”埋葬的坟墓中,有470多个与在港日本人住民有关。这些坟墓的墓主大多过世于明治时代(1868-1912),这一时期是引人注目的日本近代化和对外开放的时期,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前往世界各地求学、求职或定居。这些墓主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在香港做什么?为什么未受洗的日本人却被埋葬在这个曾经被称为“基督教公墓”的地方?
明治时代在香港的日本人社群大致分为两部分。公司高管位于社会阶梯的顶端,唐行小姐或娼妓则处于底层,商人和专业人士居于两者之间。通过揭示这些近乎已被遗忘的日本人的个人经历,本书旨在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香港和日本补充新的跨国视角,也提高我们对这个分化的社群在这一多元化城市的发展历程中所处地位的认识。
两位作者中,中野嘉子现为东京理科大学经营学部教授,曾长期在香港大学文学部日本研究学科执教。她在乔治城大学获得社会语言学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国际日本学,涉及全球化、文化吸引力、女性角色等主题。曾出版《哪里有亚洲人,哪里就有电饭煲:“国货”如何通过香港走向全球》(Where There Are Asians, There Are Rice Cookers: How “National” Went Global vi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9),合编合著《仰慕的情感史——现代亚洲与<新女性>》(『憧れの感情史ーアジアの近代と<新しい女性>』、作品社、2023年)、《同吃一锅饭:680万人口的的香港为何畅销800万台国货电饭锅?》(『同じ釜の飯:ナショナル炊飯器は人口680万の香港でなぜ800万台売れたか』、平凡社、2005年)等大量作品。
乔治娜·查伦(Georgina Challen)是香港大学高级研究助理。她于201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文学和文化研究硕士学位,其研究关注电影、广告以及美食和旅行写作中的性别表现等主题。曾出版《香港自己的航空公司:国泰航空的广告与香港身份的表现》(Hong Kong’s Own Airline: Cathay Pacific Advertising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Hong Kong Identity, Open Dissertation Press, 2017)等作品。
全书共7章、216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
横渡太平洋的汽船:墨西哥、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海上旅程(1867–1914)
Ruth Mandujano López
Steamships across the Pacific: Maritime Journeys between Mexico, China, and Japan, 1867–1914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4
19世纪,由于从帆船航行到蒸汽航行的转变及随之而来的权力重组,跨太平洋世界经历了深刻的变革。本书探讨了墨西哥、英国、中国和日本等国的各种利益如何参与其中,特别是在墨西哥参与蒸汽网络的高峰时期,即波菲里奥·迪亚斯(Porfirio Díaz)总统任期内:从19 世纪60年代开始,墨西哥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直至世界大战、墨西哥革命、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以石油驱动的船只为基础的新型航海技术的引入。这些跨洋交流产生于新的权力地理范围内,不仅促进了跨太平洋地区的形成,也重塑了墨西哥的民族想象。
本研究以跨国主义、全球和移民研究为主要框架,借鉴了诸多原始资料,将墨西哥的跨太平洋关系及其对该地区的影响置于汽船时代鼎盛时期的中心位置。
作者露丝·曼杜贾诺·洛佩斯(Ruth Mandujano López)是加拿大道格拉斯学院(Douglas College)现代语言系讲师。她于2012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跨洋迁移、跨国研究、全球与移民研究、离散群体、西班牙语历史、拉丁美洲女权主义文学和当代艺术等。本书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04页。
(编译:贺平)
历史学/国际关系/文化研究
冒充、伪装与说服:日本“东亚帝国”的文化生产和殖民性
Christina Yi, Andre Haag, and Catherine Ryu eds.
Passing, Posing, Persuasion: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Coloniality in Japan’s East Asian Empir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3
本书探讨了文化生产、身份认同与说服型信息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后者试图将日本东亚帝国(1895–1945)内部的包容与统一理想化。日本的宣传者借用泛亚洲主义的言辞,试图劝说殖民地的人民认同帝国,但与此同时继续维系着那些将压迫关系合法化的差异,并将殖民地人民自我认同为日本人的尝试视为不真实、不正当的“冒充”或“伪装”。倡导包容的各种愿景一方面鼓励同化,但另一方面也威胁到帝国主义本身的逻辑:试想,如果台湾人和日本人之间没有本质性的差异,那么前者对后者的从属地位又如何是正当的?书中的各个章节强调了帝国的多样性与异质性,同时揭示了其关于种族、民族、族群的各种意识形态中所蕴含的矛盾和张力。
冒充、伪装与说服三者之间的悖论使文化生产领域中的殖民争论和协调面临独特的契机,这些文化生产包括戏剧、小说、电影、杂志,以及其他由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受众所消费的娱乐媒体和宣传媒体。从明治时期对莎士比亚作品的改编,到两次大战期间的大众媒体和殖民地小说,再到战时宣传电影,各种彼此竞争的叙事方式都纷纷试图去影响对模糊身份的表现和解读。所有的帝国都必然导致多种形式的边界跨越和越轨行为;在日本东亚帝国的案例中,对于边界的管控与模糊通常围绕着民族国家认同的外在标志所展开。本书展示了帝国各地的多重意义上的行为体如何在不同的表征型身份之间来回切换,从而动摇了帝国在本体论意义上的边界。
三位主编中,克里斯蒂娜·易(Christina Yi)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系副教授。她于20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当代日本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为当代日本文学,主要关注后殖民主义、语言政治和文化研究。曾出版《语言的殖民化:近代日本和韩国的文化生产与语言政治》(Colonizing Language: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Language Politics in Modern Japan and Korea,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18)等作品。
安德烈·哈格(Andre Hagg)是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日本研究中心的助理教授。他于201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帝国、民族和殖民叙事,韩国的反殖民抗争话语,犯罪、侦探和恐怖小说,日本帝国的后殖民遗产等。
凯瑟琳·柳(Catherine Ryu)是密歇根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教授。她于2013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古日语、平安时代的女性叙事、日韩文化与文学、“在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数字人文和全球研究等。
全书共9章、212页。
(编译:丁礼涵)
文化研究/历史学/国际关系
诱劝的艺术:现代日本的企业广告设计、国家与帝国
Gennifer Weisenfeld
The Fine Art of Persuasion: Corporate Advertising Design, Nation, and Empire in Modern Japa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25
商业艺术不仅仅是大批量生产的宣传品,它也构建了影响公众日常生活的社会和政治意识形态。本书考察了日本广告平面设计在20世纪初到1964年东京奥运会之间的演变,东京奥运会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设计盛会,重新树立了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的品牌形象。
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本书讲述了现代公司和消费资本主义如何在战前和战后的不同时期改变了日本的视觉文化和艺术创作,也揭示出商业艺术如何对国家建构和帝国建构的意识形态形成提供助力。书中还展示了在日本帝国的军国主义政权下,国家政治如何被有效地商品化并实施营销,其机制与推广消费品的大众文化机制事实上并无二致。全书对设计项目的修辞意图及其生产、实施和消费的背景做了多层次分析,基于此呈现出一个跨学科框架,阐明了日本广告设计在20世纪全球视觉文化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詹妮弗·魏森费尔德(Gennifer Weisenfeld)是杜克大学艺术、艺术史与视觉研究系教授。她于199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日本艺术史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近现代日本艺术史、设计和视觉文化。著有《现代商业美术全集:日本的摩登设计(1928–1930)》(The Complete Commercial Artist: Making Modern Design in Japan 1928-1930, The Letterform Archive, 2024)、《防毒面具国家:战时日本民防的视觉呈现》(Gas Mask Nation: Visualizing Civil Air Defense in Wartime Japa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23)(参见书讯第2期)、《Mavo:日本的艺术家与前卫艺术(1905-1931)》(Mavo: Japanese Artists and the Avant-Garde, 1905-1931,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灾难成像:东京和1923年日本大地震的视觉文化》(Imaging Disaster: Tokyo and the Visual Culture of Japan’s Great Earthquake of 1923,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12)等作品。
全书共7章、50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历史学
现代商业美术全集:日本的摩登设计(1928–1930)
Gennifer Weisenfeld
The Complete Commercial Artist: Making Modern Design in Japan, 1928–1930
Letterform Archive, 2024
本书可谓一次令人愉悦且大开眼界之旅,带您领略1928–1930年间一部最重要的日本设计出版物。
在20世纪20年代的繁荣期,日本的设计师纷纷为其职业制定了全新的愿景。他们引入来自国外的现代主义和先锋派潮流,重新塑造了本国的图形和书法形式,并纷纷使用最新的工具和技术,从而将鲜艳多姿的色彩和富有表现力的各种形式一股脑儿地注入消费者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街头景象到印刷页面,满目皆是。1928年至1930年是全球设计史上仍未得到充分认识的时期,其间发行的24卷《现代商业美术全集》汇编无疑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视觉上也最为耀眼的文献。
作为一位艺术史学家,本书作者带领读者走进《现代商业美术全集》,通过详尽的历史介绍和逐卷讲解,为遍布各章的数百张全彩复制品提供了背景信息。书中的内容五光十色:建构主义的店面和橱窗设计、包豪斯风格的照片拼贴画、装饰艺术字体、漫画广告、现代感极强的海报等,甚至还包括最后一卷中出现的该刊编辑滨田增治所写乌托邦式散文的摘译。
作者简介参见上书。
全书共432页。
(编译:贺平)
文学/历史学/国际关系
交错的非连贯性:在日文学与模糊伦理
Cindi Textor
Intersectional Incoherence: Zainichi Literature and the Ethics of Illegibili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4
本书展现了两类事物之间的交汇:一类是针对交错性(intersectionality)的批判性话语,另一类则是日本帝国属下的朝鲜臣民及其战后后裔(被称为“在日朝鲜韩国人”)所创作的文本。本书主张,应当将交错性视作一种阅读方法,而不是一种严格的社会分析工具,在这个意义上,这些文本中难以辨认和不甚连贯之处实则是在日朝鲜韩国人及其文学所面临的压力的产物,既要表现出半岛与日本的差异,又要表现出两者之间的亲近。本书摒弃了语言规范和身份类别的表征要求,要求读者应努力应对文本中的沉默、空白、模糊和费解。本书主张,对非连贯性问题的处理,可以让我们以更合乎伦理道德的方式来对待那些拒绝既有范式表征的文本、主体和社群。
作者辛迪·特克斯托(Cindi Textor)是犹他大学世界语言与文化系副教授。她于2016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亚洲语言和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跨国性日本(transnational Japan),即不是将日本视为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或独特的文化产品生产者,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各种思想和文化在多个方向流动的汇聚地。曾参与合著《劳特利奇韩国文学指南》(Routledge Companion to Korean Literature, Routledge, 2022)、《劳特利奇当代韩国文学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Modern Korean Literature, Routledge, 2020)等作品。本书是她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224页。
(编译:贺平)
文学/文化研究/历史学
阅读和服:以20世纪日本文学与电影为例
Michiko Suzuki
Reading the Kimono in Twentieth-Century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Fil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23
和服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异域风情的“传统日本”的服饰代表。但实际上,和服却是日本现代性中一个生机勃勃的组成部分,在20世纪的文学和电影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本书是第一部通过“和服语言”——即通过分析这些服饰在其文学、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传达出的信息——为解读文本和视觉叙事提供新方法的拓展性著作。页面上和屏幕上的和服远不仅仅是制造逼真性的工具或内涵单一的符号,也并非对穿着者年龄、性别、阶级和品味的单纯标记,而是作为一种昭然若揭的、多元参差的客体,述说着战时和战后的种种历史,揭示出从性别政治到审查制度的方方面面。曾几何时,“和服语言”是一套颇为有效的、人所共知的术语,通过重拾这一语言,本书作者深入探求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隐藏情节、互文含义、抵抗信息与社会评论。
本书对日本现代文学作品及其电影改编作了深入研究,包括谷崎润一郎的经典小说《细雪》及其不同的电影版本,其中一部在美军占领时期上映,另一部则由市川昆于1983年执导。该书还研究了幸田文的《和服》、《流浪记》及成濑巳喜男于1956 年对后者的电影改编。此外,通过讨论壶井荣、宫尾登美子的作品文本,本书推进了对女性作家的研究,两人的作品尽管获奖无数、风靡一时,但却往往遭到学术界的忽视。
在对一个个故事及其后世发展的分析中,本书将和服转化为一种有待解读的复杂“材料”,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作者对“阐释”(interpretation)这一行为提出了追问:文本(text)与材料(textile)皆不失为动态发展的客体,由其语境所塑造,又在不同时期得到不同的解读,对两者同时进行探究,意义何在?
本书可谓对现代和服及其呈现形式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记述,亦是关于20世纪日本文学和电影的重要研究。
作者铃木美智子时任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东亚语言、文化与比较文学系副教授,现为正教授。她于2002年在斯坦福大学取得日语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为现代日本文学、电影及20世纪早期日、英、美三地的性学研究,尤其关注文学与历史的交叉地带。曾出版《成为现代女性:战前日本文学与文化中的爱情和女性身份》(Becoming Modern Women: Love and Female Identity in Prewar Japa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等作品。
全书共7章、336页。
(编译:欧阳可欣)
文化研究/历史学/国际关系
中华英雄与大和武士:中日战争电影的雄风比拼
Amanda Weiss
Han Heroes and Yamato Warriors: Competing Masculinities in Chinese and Japanese War Cinema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23
本书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记忆“浪潮”为出发点,通过电影探讨了东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1937-1945)的集体记忆。作者认为,中国、日本和美国对二战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其所谓的“记忆之环”(memory loop),即战争叙事的跨国调适与再调适。性别是这一循环过程的核心,在这些叙事中,男性士兵、政治领袖和父权制父亲形象的不断变化,揭示出日本和中国对彼此的挑战,也揭示出对所谓“底层”美式战争叙事的挑战。由于“记忆之环”在全球皆可见,这一过程仍在自我强化,从而推动了这种传播、翻译和重新评估的循环往复。
本书汇集了诸多之前鲜有关注的中国和日本战争电影,这在英语文献中尚属首次。通过揭示这些电影中集体记忆的性别维度,本书也对东亚的大众战争记忆作了新的解读。
作者阿曼达·韦斯(Amanda Weiss)时任佐治亚理工学院日语系助理教授,现为副教授。她于2015年在东京大学获得信息学博士学位,其研究主要关注中日文学、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等领域。本书基于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是其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180页。
(编译:郭俸廷)
文化研究/历史学/社会学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碎片、形象与缺失
Ignacio A. Adriasola Muñoz
Fragment, Image, and Absence in 1960s Japan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23
在社会、经济和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客体”的概念在日本实验艺术中是如何转变的?这一开创性的著作对此作了探讨。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复兴了历史先锋派所留下的遗产,形成了一种不满的美学,以此来直面政治表现和美学表现中逡巡不前的状态。作者借鉴了忧郁症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检验该美学路径的意义所在,在现代主义话语中追溯了这一不满背后的谱系。通过研究各种媒体艺术家的话语实践,并基于对艺术作品、哲学辩论、艺术家理论和批评性叙述的细致分析,本书展示了消极性作为创造性抵消行为的根源,如何反过来成为一种解决政治问题的有效手段。
艺术家和知识分子或在写作中提出客体观念,或将其作为自身艺术作品的一部分。通过对这些观念的考察,本书将批判性艺术史的讨论引入对日本艺术的研究。对于研究现代主义、国际先锋派、日本艺术和摄影史的艺术史学者而言,本书都将开卷有益。
作者伊格纳西奥·阿德里索拉·穆尼奥斯(Ignacio A. Adriasola Muñoz)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视觉艺术和理论系副教授。他于2011年在杜克大学获得艺术史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当代日本的艺术史,关注三大主题:先锋主义与艺术和政治问题;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的性别与性;物品和思想在现代日本的转移和流通。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62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政治学
日本文化认同的悖论:日本文学、艺术、政治和宗教中的现代性与传统性
Roy Starrs
The Paradoxes of Japan’s Cultural Identity: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Japanese Literature, Art, Politics and Religion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23
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强烈的民族认同。然而,不无吊诡的是,日本文化中的许多基本元素并非源自日本。自古以来,日本一直是世界上外来文化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早在“混合”一词风靡当代的全球研究之前,日本文化就已经彻底实现了“混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文化缺乏原创性。日本人总是对其进口的事物做出惊人的原创贡献,甚至改良创新。更重要的是,日本文化的“混合性”产生了一种持续的紧张关系,成为日本作家、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创造性动力。本书探讨了日本文化的许多领域(从政治、宗教到艺术、文学)中本土与外来之间的根本的创造性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也常常被解读为横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作者罗伊·斯塔尔斯(Roy Starrs)是新西兰奥塔哥大学(University of Otago)副教授。他于1986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日本文学、文化和思想史;比较文学和文化等领域,特别关注日本文学中的神道教和佛教、佛教和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比较研究、日本和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等主题。曾出版《现代主义与日本文化》(Modernism and Japanese Cultu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日本国内与亚太地区的文化民族主义》(Japanese Cultural Nationalism: At Home and in the Asia-Pacific, Brill, 2004)、《时间的声音:川端康成的虚构艺术》(Soundings in Time: The Fictive Art of Yasunari Kawabata, Routledge, 1998)、《致命的辩证法:三岛由纪夫世界中的性、暴力与虚无主义》(Deadly Dialectics: Sex, Violence and Nihilism in the World of Yukio Mishima, Routledge, 1994)等,并编辑和合著大量其他作品。
全书共18章、324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政治学
日本的视觉反主流文化:政治转变与抵抗的动态发展
Marco Bohr
Visual Counterculture in Japan: Political Shifts and the Dynamics of Resistance
Bloomsbury Visual Arts, 2024
本书对20世纪60年代末至今日本新兴的视觉趋势进行了颇具创新意义的分析。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采用主题分类的路径,解构了视觉实践在塑造一系列反主流话语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话语涉及政治、性别、身份、性取向、审查制度、道德、灾难等诸多方面。本书认为,视觉实践并不仅仅起到记录反主流文化的作用,这一实践本身也促进了抵抗的动态发展。
本书触及了各种类型的艺术家、摄影师、电影制作人和从业者,重点关注视觉文化如何超越、颠覆或至少是质疑日本被人为设定的种种社会文化界限。基于此,本书突出了图像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图像不仅仅是对政治转变发生时的描述,它们本身就构成了这种转变的一部分。本书还强调了各种视觉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以怎样的方式融入全球范围内更宽泛意义上的地缘政治考量。
作者马可·玻尔(Marco Bohr)是诺丁汉特伦特大学(Nottingham Trent University)视觉传播专业的副教授。他于2011年在威斯敏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对摄影图像以及视觉宣传、电影、纪录片和散文电影的研究。曾主编《捕捉日本:1952年至今的视觉文化与全球想象》(Capture Japan: Visual Culture and the Global Imagination from 1952 to the Present, Bloomsbury, 2022)、合编《图像的演变:政治行动与数字自我》(The Evolution of the Image: Political Action and the Digital Self, Routledge, 2018)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8章、232页。
(编译:贺平)
文化研究/媒体研究
日本电影与朋克跨媒体交流
Mark Player
Japanese Cinema and Punk Intermedial Exchanges
Bloomsbury Academic, 2025
本书探讨了朋克的DIY精神如何在日本电影业危机和变革时期赋予新一代日本电影制作人以力量。
本书作者对继承“自制电影”传统的诸多关键人物(如石井岳龙、山本政志、塚本晋也、福井精进)作了亲身采访。基于此,本书探索了朋克的拼贴风格如何被用来创造热血膨胀的跨媒体电影美学。这些美学受到朋克摇滚、涂鸦艺术、街头表演、动画和不断发展的音乐技术的多方面影响。
将多元的媒体元素相融合,不仅具有实践意义上的影响,而且不乏现象学意义上和政治意义上的影响。基于这一考量,本书对《爆裂都市》(1982年)、《罗宾逊的庭院》(1987年)和《铁男1:金属兽》(1989年)等电影作品作了深入分析。书中进一步追溯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日本朋克运动的社会文化地位的变化——从80年代初期的狂热的巅峰开始,直至因主流的吸纳和融合而产生日益增长的幻灭感。
作者马克·普莱尔(Mark Player)曾为英国雷丁大学电影、戏剧与电视系讲师。他于2021年在雷丁大学获得电影研究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日本电影、流散群体电影、媒体发行、朋克、DIY 和地下亚文化等主题。曾参与合著《电影的动态形式:通过其他媒体将电影历史化》(The Moving Form of Film: Historicising the Medium through Other Medi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3)、《东亚电影翻拍》(East Asian Film Remak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3)、《赛博朋克文化50杰》(Fifty Key Figures in Cyberpunk Culture, Routledge, 2022)、《朋克身份、朋克乌托邦:全球朋克与媒体》(Punk Identities, Punk Utopias: Global Punk and Media, Intellect Books, 2021)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272页。
(编译:贺平)
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
日本的黑人英语教师:跨国、专业和教学的三重境遇
Gregory Paul Glasgow
Black Teachers of English(es) in Japan: Transnational, Professional and Pedagogical Encounters
Multilingual Matters, 2025
本书探讨了一群特殊的跨国教师的教学和职业经历,他们或来自非洲大陆,或流散海外,决定在日本生活下来并教授英语。通过分层分析框架,本书探讨了这些教师如何在各种环境中努力调适其种族语言(raciolinguistic)身份,这些环境有可能对其提供专业支持,但也有可能使其处在日益边缘化的境地。作者认为在日本,尽管英语教学(ELT)中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在当下似乎更为普遍,但黑人教师在推广自身文化和语言类型时所实施的能动性,仍有可能受到其任教机构的限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机构的特性。本书提出的问题与各类读者息息相关,无论是教育工作者、管理人员、课程和材料开发人员,还是致力于促进语言教育公平、种族和谐和跨文化理解的研究者,皆是如此。
作者格雷戈里·格拉斯哥(Gregory Paul Glasgow)是神田外语大学英语系副教授。他于2014年在昆士兰大学获得应用语言学的博士学位。作为一名应用社会语言学家,其研究关注语言政策与规划(LPP)、全球英语(GE)的政治与教学法 、第二语言教师教育(SLTE) 以及 TESOL中的多元文化、种族和身份。曾合编或合著《日本英语教育中的多元文化、语言和种族:机构、教学法与反思》(Multiculturalism, Language, and Race in English Education in Japan: Agency, Pedagogy, and Reckoning, Candlin & Mynard e-Publishing, 2023)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8章、294页。
(编译:贺平)
语言学/社会学/政治学
母语主义与跨语主义:进入新时代
Takaaki Hiratsuka
Native-Speakerism and Trans-Speakerism: Entering a New E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4
母语主义(Native-speakerism)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它使语言教育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长期延续。通过引入跨语主义(trans-speakerism)这一解放性概念,这一创新研究打破了普遍存在的偏见,并重塑了该领域的话语。本书提出了诸多更具包容性的称谓,例如全球英语使用者(GSE)、全球英语教师(GTE)和全球英语研究者 (GER)等,并呼吁我们摆脱那些使边缘化不断延续的标签。通过系统回顾既有研究,本书挑战了母语主义,寻求为所有的语言使用者、教师和研究者提升其多样性、公平性和包容性,从而超越语言使用者身份所施加的种种限制。
本书收录了来自日本的各种非英语母语(NNES)群体的声音,包括中学教师、研究生、大学教授等,强调了不同的语言从业者和研究者各自的优势、兴趣和独特性所在,涉及智力和情感两个层面。究其根本,它鼓励所有语言教育者、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都能够站起来反对偏见,欢迎语言多样性,推动包容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发展。
作者平塚贵晶是龙谷大学国际研究研究生院应用语言学教授。他于2014年在奥克兰大学应用语言学系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聚焦应用语言学和英语教育学,并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出发,参与第二语言教师教育(SLTE)。曾出版《语言教师身份的话语探究:JET项目中的语言助理外教》(Narrative Inquiry into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y: ALTs in the JET Program, Routledge, 2022)、主编《日本的团队教师:信念、身份与情感》(Team Teachers in Japan: Beliefs, Identities, and Emotions, Routledge, 2023)等,并合著合编多部作品。
全书共7章、176页。
(编译:贺平)
媒体研究/社会学/政治学
丑闻在日本:失范、表演与仪式
Igor Prusa
Scandal in Japan: Transgression, Performance and Ritual
Routledge, 2023
本书探讨了当代日本社会中的媒体丑闻,将丑闻视为一种给日本社会带来道德震荡的媒介化仪式,为其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书中主要通过社会表演的视角分析媒体与社会,重点关注日本的行为失范者在向公众解释其丑闻时的言行表现。全书详细分析了三个案例:日本著名明星酒井法子涉毒丑闻、以重量级政治家小泽一郎为中心的捐赠丑闻,以及由英国籍首席执行官迈克尔·伍德福德(Michael Woodford)揭露的奥林巴斯会计造假案。本书适合对日本文化与社会、人类学、传播与媒体研究感兴趣的读者。
作者伊戈尔·普鲁萨(Igor Prusa)是捷克安比斯大学(Ambis University)经济与市场营销系讲师。他于2010 年在布拉格查尔斯大学(Charles University)获得媒体研究博士学位;于2017 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学环获得博士学位。其研究兴趣包括当代日本社会、媒体丑闻、通俗小说中的反英雄主义等。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6章、132页。
(编译:丁礼涵)
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
跨地方性的冲绳岛:反基地行动主义与草根地区主义
Shinnosuke Takahashi
The Translocal Island of Okinawa: Anti-Base Activism and Grassroots Regionalism
Bloomsbury Academic, 2024
本书揭示了冲绳在反抗美日安保体制下其从属地位的过程中被掩盖的记忆、理念和行动,这些记忆、理念和行动都超越了对于“地方性”(locality)政治、文化和地理边界的狭隘界定。冲绳的基地政治问题深深植根于东亚背景,其民众抗议运动的历史亦如此。本书探讨了一个核心问题:划分“地方”(local)和“区域”(regional)的规模标准常常具有任意性,“地方”一词常被用于指代由统一文化界定的特定领土范围;而“区域”则是由诸多地方构成的更广阔地域。
作者在此主张,“地方性”并不是不言自明、固定不变或整齐划一的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历史过程逐步形成的,这些过程涉及个人与群体在领土边界与文化边界上的互动、冲突和协商。本书提出了将冲绳作为“跨地方性岛屿”的新概念,为理解冲绳行动主义背景中的地方性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这一地方性是多种文化与人流交汇的产物,而非传统上将地方社区限定为固定的、内聚的且边界分明的存在。地方市民运动主义越来越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特征,本书通过激发对其多样性和规模性的深入探讨,为现代日本与东亚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高桥进之介是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语言与文化学院讲师。他于2016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涉及亚洲历史、亚洲社会与文化研究,主要聚焦冲绳近现代史、社会运动史、日本与东亚关系史等。曾合编《跨太平洋理念:连接太平洋南北的历史》(Transpacific Visions: Connected Histories across North and South of the Pacific, Lexington, 2021)、《跨国日本史:帝国、移民与社会运动》(Transnational Japan as History: Empire, Migration, and Social Movements, Palgrave Macmillan, 2015)等作品。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全书共7章、245页。
(编译:王鑫)
文学/文化研究
日式小说的想象世界与真实伦理:对小说自反性的个案分析
Christopher Weinberger
Imaginary Worlds and Real Ethics in Japanese Fiction: Case Studies in Novel Reflexivity
Bloomsbury Academic, 2024
小说是否有助于读者的伦理生活?当其表征他者时,小说承担了怎样的职责?反过来,我们又是否需要对小说的阅读方式承担伦理责任?
在英语国家关于小说伦理的学术研究中,现代日本小说和元小说被长期漠然置之。本书即以此为对象,就若干重要问题提出了开创性见解。书中每一章都对日本现代文学史(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中的主要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这些作品均尝试通过小说的叙事力量,使读者遭遇重重伦理拷问。
作者认为,森鸥外和芥川龙之介的创作实践事实上有助于我们面对当今伦理学研究中的诸多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包括对小说伦理性中认同和移情功能的争论,对小说“他者性”和他异性表征方式的关注,针对伦理学中认知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分歧,围绕阅读体验、阅读效果以及小说表征的形式与内容中所具伦理特性的广泛异议,以及对世界文学研究中偏见和挪用的担忧。
在结论部分,本书从历史跃至当下,呈现了日本现代小说先驱与当今处于世界文学前沿的小说家之间在创作手法上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连续性,后者以村上春树为代表。在根本上,本书对伦理批评提出了一种原创性路径,同时也阐明了日本现代小说对重新思考当代小说理论的意义所在。
作者克里斯托弗·温伯格(Christopher Weinberger)时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副教授,现为正教授。他于2009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东亚语言与文化专业的博士学位,其研究关注伦理学、批评史、元小说、19至21世纪的文学理论以及日美英三国的文学传统。本书是他的第一部专著。
本书共9章、248页。
(编译:欧阳可欣)
往期书讯
Ending
排版: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