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老兄,您都这样了,你确定人家缺你SM?
体娱
2024-11-16 21:21
辽宁
第三章
裴炎死因探秘
01
李旦出生的时候,是六月艳阳天。
李治还是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儿子。毕竟这个时候武则天38岁了,不折不扣的大龄产妇。
出生的那个月,李治就令僧、尼、道士、女官致敬父母,为他祈福。
他满月的时候,李治还赦天下。
很多人说,你看李弘,李贤,李显,李旦,后面两个孩子都有日字,只有李贤没有,所以他不是亲生的。
李旦一开始并不叫李旦,而是叫李旭轮,估计是按照他出生时辰给取的。太阳刚刚升起时出生的孩子。后来,李治和武则天觉得自己取得太随意,就去掉了旭,叫李轮,也没有日字。
(
李显中途被改名过,叫李哲,也没有日字。
)
李旦活了54岁,李轮这个名字跟了他小半辈子,一直叫到678年,16岁,李治和武则天才把他的名字改成了旦。后来他被赶下皇位,被立为皇嗣的时候,李轮这个名字和他再续前缘。
02
比起李显,李旦小时候属于比较文静,好学的那一类。
旧唐书说他:
“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尤爱文字训诂之书。
训诂就是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李贤注《后汉书》就是训诂学的一部分。
你可以想见,李贤当太子时注《后汉书》,李旦,不,李轮作为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是有多崇拜他。
李旦有多喜欢训诂学呢?
我们来看看他做相王的时候留下的诗歌
(缺的字就是丢失在历史长河中。小声吐槽一句,我怀疑就是因为比划太多,刻糊了)
:
石淙
奇峰嶾嶙箕山北,秀崿岧峣嵩镇南。
地首地肺何曾拟,天目天台倍觉惭。
树影蒙茏鄣叠岫,波深汹涌落悬潭。
□愿紫宸居得一,永欣丹扆御通三。
同样的诗,还是太子的李显也也写了一首:
石淙
三阳本是标灵纪,二室由来独擅名。
霞衣霞锦千般状,云峰云岫百重生。
水炫珠光遇泉客,岩悬石镜厌山精。
永愿乾坤符睿算,长居膝下属欢情。
有没有感受到李显对文科学渣的友好?
有没有感受到李旦,不,李轮对文字本体的喜爱?
你知道中国古诗那么多,只有三个人
(唐李旦、金曹之谦和清钱谦益)
用“嶾
(yǐn)
嶙”这种你看过去就不知道怎么读的词来形容高耸突兀的山峰。
第一个人就是李旦自己。
没错,这个词就是李旦造的。
所以现在我们明白武曌造字造词的癖好遗传给谁了。
每次读到这个词,都能感觉到李旦写这首诗嘴角满意的微笑,周围人的一脸懵逼,旁边负责记录和雕刻的侍从深深的怨念。
03
李旦对比起李贤和李显,一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除了有一次。
《旧唐书·高宗本纪》记录:
上谓霍王元轨曰:“又男轮最小,特所留爱。”
就是说因为李轮是小儿子,所以要特意留在身边疼爱。这也是因为他是忙内,幺儿,并非是他自身的才能。他没有得到过像李治对李贤那样长篇大论的夸奖:
“此儿已读得《尚书》、《礼记》、《论语》,诵古诗赋复十余篇,暂经领览,遂即不忘。我曾遣读《论语》,至'贤贤易色',遂再三覆诵。我问何为如此,乃言性爱此言。方知夙成聪敏,出自天性”。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李旦也从未发生过让父母糟心的事,类似斗舞斗鸡,读书不用功,乱搞男女关系。
李旦很乖很听话地读书,一直到22岁,老妈把他从书房里拖出来当皇帝。
李旦在武则天当太后这六年时间里,也和他之前的人生一样,几乎像一个透明的人。
如果用朱自清的一句话来总结: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但其实他也不是没有任何动作。
为人所知的是二让。
686年,武则天要还政于他,他拒绝,让武则天继续执政。
690年,李旦直接让位给武则天。
690年,那是走过场,李旦不让也得让。
03
那么686年,武则天都要还政于他,他为什么不接受?
李旦的性格从某种程度上和李治非常像。
由于父母的权力欲,太子尚且弱成这样,他一个亲王又能有什么权势呢?
何况他也没想到李显会整这么一个乌龙,让他不能好好学习!
可是他得隐忍,从上位以后就开始观察,为什么李家会沦落如此。
武则天夺权的路上一直不太平,这给予李旦很好的一个积累自己的过程。
684年9月,李敬业在扬州起兵。
但他真的是为了李唐王室吗?
当然不是!
首先,他一开始说的是扶持庐陵王,这家伙都凉大半年,好吗?
后来又找了一个和李贤长得很像的人,说李贤没死,我要扶李贤。
且不说这一会儿一变的劲,你以为自己是在选爱豆吗?
庐陵王是大家一起赶下去的。
朝中大多数大臣都会站出来diss你。
比如裴炎,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对武则天说:你还政给李旦,他就没借口了。
这种说法,就是相当于有人因为你戴帽子很丑diss你,结果你朋友给你的意见是你可以穿上袜子试试。
呃,虽然不是没道理,总觉得怪怪的。
然后是李贤…
李贤已经死了的消息,人尽皆知,你整他没死。
这和武则天要人到处挖祥瑞有什么区别。
说白了,李敬业和历史上那些打着清君侧的叛党没什么区别,他要推倒的是现在的皇权,并不是针对武则天。
如果没有武则天,只有裴炎,他也会骂裴炎“窃国小贼”。
04
李敬业的个人野心也导致了他最后的败北。
《资治通鉴》
记载在李敬业起兵后,他手下的谋士给予了两个方案:
魏思温说走洛阳,一起找老娘们算账,给老李家出头:
“明公以匡复为辞,宜帅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
薛仲璋说守金陵,老大以后也算是有块自己地盘的大佬了:
“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为固,不如先取常、润,为定霸之基,然后北向以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
结果,李敬业就是遵从了后者的意见,使唐之奇守江都,将兵渡江攻润州。
魏思温对这样目光短浅的老大实在无语,他说:
“兵势合则强,分则弱,敬业不并力渡淮,收山东之众以取洛阳,败在眼中矣!”
魏思温有句话说得很对:
“兵势合则强,分则弱。”
李旦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武则天也懂。
武则天能够得到现在手里的权力,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她背后的北门学士。
北门学士对于武则天的重要性相当于文学馆对于李世民的作用。
但当时这些北门学士也是效忠于李治的,他们只是通过这种途径,避开传统士族对于官职的垄断。
这些人在李治统治时期,已经把自己的利益和李唐皇室挂钩,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有了自己的权势,却不能完全被武则天做把握。
所以武则天必须要把他们铲除,把他们的权势变成完全属于武则天的势力。
这就是告密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
既然投靠武则天的人无非就是升官发财,那么同样她也可以用升官发财将这股力量进行瓦解。
通过告密这种手段,将势力集中在自己的亲信手中,来俊臣等人便是典型的案例。
这是武则天要完全得到朝廷的权力,不得不采取的手段。
05
李旦为什么会辞让,选择继续当武则天的傀儡?
其实,他不止是辞让这一次。
后来,武则天称帝后,要和李唐皇室和解,说要立他为太子,当时他已经是李唐宗室的代表人物,可他拒绝了。
再后来,李显说要立他当皇太弟,他还是拒绝了。
再再后来,太平公主污蔑李隆基会篡位,他表示,干嘛那么费功夫篡位,我直接让不就得了。然后直接自己当了太上皇。
为什么呢?
李旦就这么不乐意当皇帝吗?
是的,他还真不喜欢当皇帝。
可在唐隆政变后,当所有李家的敌对势力终于在那一天彻底完结的时候,李旦抱着李隆基嚎啕大哭:
“社稷宗庙不坠于地,汝之力也!”
社稷宗庙不坠于地。
李旦这一辈子做的就是保全李唐皇室的社稷宗庙,或者这么说,他努力地把一个四分五裂的李唐宗室在武革唐命的大浪中一点点粘合在一起。
哪怕最后这个势力不属于他,他也不在乎,但李唐一定要活下去。
这是李旦最终的目标。
李旦第一次即位的时候,当时李唐皇室的权势也被瓦解了不同的势力。
北门学士为代表的后起之秀
(亲武派)
,裴炎为代表的李旦派
(他自己是傀儡)
,还有刘仁轨代表的太子
(庐陵王)
派,以及李家的宗亲。
裴炎这一派,自不用说。反正不是他能说得算。
李旦需要争取的就是亲武派,太子派和李家宗亲。
而他拒绝武则天的还政,除了武则天本身并不是真心,他也拒绝站在李显的对立面。
06
兵合则强,分则弱。
李唐皇室必须要重新整合成一体,才能维持住社稷。
李旦基本上没有在朝廷上为任何人任何事说过任何话,即便裴炎被杀,他还是沉默的。
可是687年,他做了一件事:他为刘祎之上表求情。
刘祎之是谁呢?
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后为加强统治,召刘祎之、元万顷等六人入禁中为“北门学士”,助撰
《臣轨》
等书册,并参决时政,协助武后处理政务,分宰相之权。
六名学士中,刘祎之是最受武则天赏识。
可以说没有刘祎之这些北门学士,就没有现在的武则天。
因为有人告密
(诬陷)
他说武则天应该还政给嗣君
(李旦)
。
武则天觉得他背叛了自己,所以他锒铛入狱。
李旦为他求情,免除了他家人的死罪,并从监狱里放了出来。
但刘祎之说:
“此必加速吾祸”。
你这么做只会让我死得更快。
结果真的是如此。
可是刘祎之还是非常感谢李旦,写了一篇谢表,就直接赴死了。
这篇文章失传,但当时的文人读过无不落泪。
李旦不计前嫌,也要用自己薄弱的力量去救李唐的敌人,这个举动有没有争取到了北门学士所代表的寒门官员。
这么说吧。
神龙政变中,李旦所率领的南衙禁军,南衙又叫南司,是唐朝宰相的治事之所。
07
裴炎该不该杀?
李旦如果人生有什么黑点,就是裴炎死的时候,他没有说一句话。
关于这一点,裴炎到底是忠,还是奸?或者裴炎死得冤不冤?
我自己的观点是:
道义上,裴炎是忠的,死得也冤。
可在政治上,裴炎死得不冤。
从裴炎起家来说,他是当年主审李贤的官员之一,正是因为他们查出了李贤私藏铠甲,才让他锒铛入狱,从此裴炎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步步高升。
就这点来说,你很难说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君子。
值得注意的是,李显被废的当月,有两个官员的任命已经下来了。
太常卿、检校豫王府长史王德真为侍中;
中书侍郎
、检校豫王府司马刘祎之同中书门下三品。
刘祎之是北门学士,当时还是武则天的人,这自是不用说。
王德真是谁?
他曾经担任过宰相,很快又被罢免了,在裴炎死后,就被贬到了象州,从此无记录。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他出于京兆王氏,按
《大唐新语》
,他与裴炎是舅甥关系。
两人同时任命,再次实锤了李显下台是武则天和裴炎的通力合作。
面对李显的胡闹,裴炎是完全有权力和能力控制住他,而他却选择和武则天一起把他赶下台。
上一次这么做的大臣是霍光。
霍光是忠心,可他权倾朝野,他的存在对于皇帝来说就是奸的。
裴炎对权力的欲望让他的存在成为了帝位的威胁。
裴炎为中书令,在李治去世后,他就把政事堂移到中书省。
三省中尚书省仅刘仁轨在位,而他当时已经八十二岁,且远在长安,需要镇守京师。
而武则天他们都在洛阳。
门下省仅刘景先守侍中
(即见习侍中)
,景先原为裴炎下属,不敢与之争权。
裴炎把政事堂这么一迁,确立了中书省在三省中暂时的主导地位,他宰相的权力得到空前的扩大。
于是,李治一直以来维持帝相平衡被打破了。
08
其实,从李旦即位后,裴炎和武则天三次对峙,也能看出来即便裴炎是武则天扶持起来,此时已经能和她对抗了。
但其实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对裴炎和武则天对抗的三件事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甚至不合逻辑的地方。
第一次,武则天要立七庙,裴炎反对,让她别学吕后,太后不高兴!
武则天要给武氏立七庙,什么是七庙。
七庙分别的指四亲庙
(高祖,曾祖,祖,父)
、二祧
(高祖的父和祖父)
庙和始祖庙。
《礼记·王制》规定: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七庙就是指帝王的宗庙。
裴炎用吕后警示武则天,吕后是不是也立了七庙呢?
并没有!
因为吕雉那时候,七庙还没整明白呢。
汉初的时候礼制混乱,刘邦也就老爹死的时候,想起来:哎呦妈呀!得有个祖庙!赶紧整个大的!还有,其他郡国也姓刘,你们也得整,不要忘本。
到汉元帝的时候,祖庙也不止七庙,是一百六十七庙,堪称大汉第一连锁品牌。
每次祭祀,汉元帝都哭得跟个泪人似的,不是他有多孝顺,是那么多个庙祭祀用的粮食能把他急得心绞痛。
毕竟你
大刘家
的祖宗没理由吃别人家的米饭吧。
何况到了汉元帝,大汉虽然经过短暂中兴,可总体还是叫花子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所以他招了大臣来商量:缩减,必须缩减。
活人都快吃不上了饭,还管什么祖宗。
大臣一开始给的方案是五庙,可是当时元帝前头已经不止有高祖,他是第十一个皇帝,前头有十个。
毁哪五个?哪五个祖宗,可以不掉?
所以各种稀奇古怪的方案就出来。
有说皇帝要公道你就不要爹啦,有说太远的别要啦高祖的爹谁来着,还有几个是你叔祖也算啦,后面暂定了是七庙。
因为汉元帝的子嗣没能延续,汉哀帝就觉得都是因为得罪祖宗,又扩编成十一庙。
汉哀帝有点不厚道了。
好人,都他做了。
他轻松,是因为元帝解决了大头。
他要真大方,恢复一百六十七庙啊!
真那样,就哀帝时期的国民经济,估计每次祭祀,哀帝能抱着他的董贤一起哭到脱水。
反正历朝历代,各种权衡,在怕祖宗记仇的精神追求和怕肚子会饿的现实问题徘徊,终于确定下来七庙,这个比较合理以及大家都能接受的礼制。
09
回到武则天这里,七庙是帝王的配置,这件事是从汉代开始,到了唐,基本就是读点书的人都知道。
武则天要建七庙,她想干嘛?昭然若揭!
可《旧唐书》的记录其实有点时间错乱:
太后临朝,天授初,又降豫王为皇嗣。时太后侄武承嗣请立武氏七庙及追王父祖,太后将许之。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太后曰:“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太后不悦而止。
豫王就是李旦,就是天授初,李旦被降为皇嗣。
这个时候,武承嗣提出立武氏七庙,武则天答应了。
《资治通鉴》也记载了,武氏七庙的确就是天授元年九月下旨修建的,此时武则天已经是皇帝。她建七庙是合理合法的。
最重要的是,这个时候,裴炎已经死了六年!
再退一步说,七庙是帝王的配置。
当时李显刚刚下台,屁股的余温还在宝座上,武则天提出建七庙,怕不是脑子坏了吧?
裴炎身为宰相,智商一起下线,也只是说: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
裴炎是不知道七庙意味着什么吗?这还是自不自私的问题吗?
10
我们假设《旧唐书》记录出错,整句话都不是讲七庙,那么裴炎到底反对的是什么呢?
光宅元年发生了什么就很重要!
《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记录:
光宅元年九月,己巳,追尊武氏五代祖克己为鲁国公,妣裴氏为鲁国夫人;高祖居常为太尉、北平郡王,妣刘氏为王妃;曾祖俭为太尉、金城郡王,妣宋氏为王妃;祖华为太尉、太原郡王,妣赵氏为王妃;考士皞为太师、魏王,妣杨氏为王妃。
然后再接上《旧唐书》里裴炎和武则天的对话:
炎进谏曰:“皇太后天下之母,圣德临朝,当存至公,不宜追王祖祢,以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之败乎?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太后曰:“吕氏之王,权在生人;今者追尊,事归前代。存殁殊迹,岂可同日而言?”
炎曰:“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
太后不悦而止。
整段话,逻辑是不是就通顺了?
武则天当时册封的是先祖的王位,的确和当年吕雉大肆封异姓王的行为很像。
裴炎反击得很恰当:
太后要以天下为先,不要急于册封祖先王位。
吕后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学不得。
武则天回应得也非常得体:吕雉封的是活人,我追封的是死人。两者可以同类而论吗?
但裴炎的最后那一句“蔓草难图,渐不可长。殷鉴未远,当绝其源”。
野草难控,不能让它生长,殷商灭夏,不过是眼前的事,不能让它滋长!
这个语境下,裴炎的话很重,也很不合适。
武则天是太后,是君。
裴炎是宰相,是臣。
君臣有别,裴炎是在说谁是野草,谁又是殷商,谁又是夏?
一个臣子说出这种话,任一君主都会不悦。
11
第二件事是
当时还活着的李渊儿子韩王元嘉和鲁王灵夔是李唐皇室的长辈,大家都多为亲近,武承嗣和武三思就劝武则天找事杀了他们,绝李唐宗室的名望。
北门学士统统失声,只有裴炎站了出来。
武则天怒了。
时韩王元嘉、鲁王灵夔等皆皇属之近,承嗣与从父弟三思屡劝太后因事诛之,以绝宗室之望。刘祎之、韦仁约并怀畏惮,唯唯无言,炎独固争,以为不可,承嗣深憾之。
这件事也很不合逻辑,找事情把人杀了,就是为了绝宗室之望。
李旦才刚刚坐上皇位,这天下还姓李,你就要绝他们宗室名望。
武承嗣和武三思还那么大大咧咧地就在朝廷上和武则天说,这怕不是失了智吧?
刘祎之和韦仁约听了,当然不敢说话,因为怕武承嗣他们疯了会咬自己。
而且非常搞笑的是,在这之前,武则天刚刚册封了李治的庶子:
徙毕王上金为泽王,拜苏州刺史;葛王素节为许王,拜绛州刺史
。
转头又要杀李家名望,武则天是精分吗?
而且唐朝皇子都外放,这两老头都在外地飘着,他们手里没兵没钱的
(多谢太宗高宗刻薄父子)
,地痞都懒得打劫的那种,你杀他们俩,声望是灭不了,但民愤应该会激不少。
而且《旧唐书》自己在列传中又记载了完全不同的信息:
及天后临朝摄政,欲顺物情,乃进授元嘉为太尉,定州刺史、霍王元轨为司徒,青州刺史、舒王元名为司空,隆州刺史、鲁王灵夔为太子太师,苏州刺史、越王贞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纪王慎为太子太保,并外示尊崇,实无所综理。
武则天临朝摄政后对李唐宗室是外示尊崇,实无所综理,就是表明光鲜但没有实权。
这才是正常政治家会做的吧。
刚上台,就要杀人一家老小,这又不是古惑仔。
12
那么裴炎这一次又是什么事让武则天怒了呢?
《新唐书》中记载了一件事: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
裴炎想乘着武则天前往龙门的时候,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雨一直下,武则天没有出去,所以计划终止。
这件事很有可能是真的。
因为这里面很多点都能对应上相应的历史记录。
在当年发生了两场特大洪灾被《资治通鉴》记载:
七月,温州大水,流四千馀家。八月,括州大水,流二千馀家。
就像我们今天,强降雨同时发生在多地,才会导致大规模洪灾。
同样,八月初,全国四处开始献祥瑞——
嵩阳令樊文献瑞石,太后命于朝堂示百官,冯元常当场就反封建迷信:“状涉谄诈,不可诬罔天下。”
把武则天给气得,立刻贬他去陇州吃土闭嘴。
武则天很可能是为印证祥瑞,至少她要表现相信和重视祥瑞的态度,前往龙门。
裴炎这个时候发动政变,逼武则天还政,虽然没成,但让武则天知道了,肯定是非常愤怒。
时间就是那么刚刚好,九月徐敬业起兵。
《旧唐书》是这么记载的:
秋,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词。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上言,曰:“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乃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鞫之。
《资治通鉴》更详细些:
及李敬业举兵,薛仲璋,炎之甥也,炎欲示闲暇,不汲汲议诛讨。太后问计于炎,对曰:“皇帝年长,不亲政事,故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不讨自平矣。”监察御史蓝田崔詧闻之,上言:“炎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太后命左肃政大夫金城骞味道、侍御史栎阳鱼承晔鞫之,收炎下狱。炎被收,辞气不屈。或劝炎逊辞以免,炎曰:“宰相下狱,安有全理!”
九月徐敬业起兵,里面还有裴炎的外甥。这时裴炎表现很淡定,不急于讨伐。
武则天问他计策,他回答:“你让皇帝亲政,自然能够平反”。
这时御史上前说:“裴炎已经大权在手,没有别的企图,怎么会让太后还政?”
于是,裴炎入狱。裴炎甚至直接表示:“宰相下狱,不能活着出去。”
整件事很迷,裴炎的态度很迷,为什么他面对起兵很淡定。
有人说,因为他内心无愧。
内心无愧和因国事着急并不相斥吧。
裴炎表现很迷,武则天的反应更加匪夷所思。
大臣们都说:裴炎是不会谋反。
甚至有的说,如果说裴炎谋反,那我也会谋反。
武则天怎么会回的:
“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
武则天似乎什么都知道。
13
开一下上帝角度。
此时武则天已经开始告密制度了,所以很多事情,她是知道的。
可是大臣们并不知道。
比如,裴炎八月份的时候,企图发动政变。
好死不死,九月,徐敬业起兵,里面还有他外甥。他本想借着这个机会逼武则天归政。
可是武则天反打一手,当她用一个似乎很无厘头的理由把裴炎锒铛入狱。
一旦入狱,裴炎是一个聪明人,心里明白,一切都暴露了,他死定了。
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理解和观点。
裴炎走上了逼政的那条路,他就和武则天势不两立了。
是问题来了,武则天真的回到后宫,还政的权力是会在李旦手里,还是裴炎手里?
别忘此时,三省还是中书省为大,裴炎大权在握。李治的帝相平衡已经不复存在。
裴炎要武则天还政,武则天真还了,会落在谁手里?
这是一个问题。
事实上,在后面我会说,裴炎入狱后,很多人跳了出来,其中包括了手握重兵的程务挺。
程务挺得知后,立刻为裴炎上书请罪。
武则天不是怀疑他和徐敬业勾结,这只是借口,真正怕的是他和裴炎勾结。
还是强调光宅元年发生每一件事都很重要。
七月,突厥进犯,九月,以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备突厥。
所以九月的程务挺是手里有兵的。
如果你是武则天,八月的时候差点被裴炎政变,九月他的亲戚跟着别人谋反,他没有第一时间贡献计谋,反而是让你归政。
你会不会怀疑他?
14
其次,你把这个人入狱了,一个手握重兵的将军立刻为他
求情,你会不会害怕?
裴炎和程务挺的死和唐初刘文静
的死是非常相似的。
裴寂说过一句话,很能总结这种人为什么会死:
“今若赦之,必留后患!”
而裴炎的结局其实更早注定了,就是他打破了帝权和相权的平衡,让三省,名为三省,其实他一人独大。
武则天与其说杀的是裴炎,不如杀的是失衡的相权。这是所有君王都会做的事。
所以,当裴炎和程务挺一死,武则天立刻调整宰相班子:补韦方质、武承嗣、韦思谦为宰相。
优秀的政治家杀的从来不是私人恩怨。
裴炎死后,以他为首的宰相势力开始土崩瓦解,这其中就包括了武则天的北门学士。
说句不好听的,裴炎本身也是武则天扶持起来的,这也算是成也太后,败也太后。
宰相的势力被一个沉默的人看中了,这个人就是李旦。
他开始一点点地吸收到了自己的旗下。
因为他看出了武则天为了打击裴炎,使用非常手段,硬是拉扯出了一只新的势力——武家。
武家起来,必定损李家。
而此时武则天和武家是福祸相依,她必定要让它吞噬其他的势力,就是李家。
李旦从没不着急笼络宗室,因为现在的李唐宗室根本就不会支持他。
15
退无可退的李旦
在武则天称帝后,朝中大臣不止一次救下了李旦,保住了他皇嗣的位置。
这和他在第一次称帝时对大臣的宽厚是离不开的。
可见李旦不是不知道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只是他能做的实在有限,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他不会贸然行动。
正是这样的作为,让他即便退位后,还能留在长安,而不是远离政治中心。
李显后来会有韦后叛乱很大程度就是因为他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缺乏自己的势力,对于政局的把控能力实在有限,不得不寻找值得相信的依靠。
武则天称帝完成的六年里,李显过得很辛苦,李旦也过得步步维艰,几乎是刀口底下求生。
垂拱四年,也就是688年,李旦就差点被杀了。
这一年,八月,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发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
面对这样的局面,十二月,李旦选择带上自己的嫡长子,当时的太子李成器,主动跟随武则天去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
所谓的拜洛受图就是武承嗣安排了人放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的白石在洛水,让人挖了出来,献给武则天。
实在很想吐槽古人这种恶趣味。神仙什么的也算是神灵界的公务员,天天刻这种泄露天机的话,怕是工作不够,闲的吧。
而且大家真的相信吗?
无所谓,这些都是不是为了群众,而是为了武则天。
果然武承嗣这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戏码很得武则天欢心。
于是,她便要举办拜洛受图大典。
如果这个大典有一个主题的话就是:
“太后是天命,皇帝做舔狗”。
这种明摆着就是要自己当一辈子傀儡的典礼,李旦不旦硬着头皮参加,还带上了自己的太子,可以说把自尊心踩在脚底下。
这样投诚的表现让武则天很满意。
16
为何李旦会做出这种近乎无耻的举动?
这得谢谢李冲和李贞全家。
通过两王的起兵,你就能知道李旦当时是多孤立无援。
旧唐书记载:
是岁,则天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因递相语云:“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撰遂诈为皇帝玺书与冲云:“朕被幽絷,王等宜各救拔我也。”冲在博州,又伪为皇帝玺书云:“神皇欲倾李家之社稷,移国祚于武氏。”
翻译过来就是:
武则天在完成修建明堂后,召集宗室聚集庆祝。
李贞等诸王怕这是鸿门宴,一去不复返。
于是他们开始积极行动。
黄国公李撰伪造李旦给李冲下的诏书,说:
“朕被幽禁,诸王应该各自发兵救我。”
李冲又伪造皇帝用玺印密封的书信说:
“神皇打算将李氏的国家交给武氏。”
他们编造的诏书和书信,就是让李旦两边不是人。
面对武则天,他是撺掇李氏宗亲造反的元凶,面对李姓宗亲,他是背弃祖宗的叛徒。
好人都让他们当了,李旦就活该被千刀万剐。
如果你们觉得这不是陷害,那对比一下唐隆政变,李旦的亲儿子李隆基在造反的时候的所作所为吧。
《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
或谓隆基当启相王,隆基曰:“我曹为此以徇社稷,事成福归于王,不成以身死之,不以累王也。今启而见从,则王预危事;不从,将败大计。”
唐隆政变前,有人问李隆基说要不和你爹说一声。
李隆基说,不必,事成一切归功于我爹,事不成,我们自己担下,也没必要为难他。
这才是亲儿子啊!
这里不得不说,李隆基年轻的时候真是一个铁血真汉子,有担当有胆识,很有孤胆英雄的决绝。
再看看那帮本应该帮着李旦,好好团结一切力量的李姓宗亲,他们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要把李旦往死路上推。
事实上,李贞他们并不是这一年才想造反的,而是李旦即位那一年,他们就想反了,整整准备四年,这四年里,李旦不仅完全不知情,而且还要为他们背锅。
这里不是李贞他们心狠,而是李旦即位,虽然名为皇帝,其实他们这些李姓宗亲还是把他看成武则天的儿子,并没有把他当成自己人,根本
谈不上什么信任,更别说和他联盟,成为他的势力。
17
李贞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
时机不对。
新唐书记载:
八月,冲先发,诸王莫有应者,独贞将兵攻上蔡,破之,而冲已败。
八月,他们起兵,诸王莫有应者。
完全是他们两人在自嗨。
其余的人表示:出兵是不可能出兵的,一辈子也不可能出兵。我只能对你有感情上的支持。
当然他们凑不出兵马,和李世民李治动不动就削人家的地,降人家的爵,时不时再打压一下人家的气焰,是有直接关系的。
于是当李贞攻下上蔡的时候,李冲已经失败了。
18
除了客观原因,为什么诸王莫有应者?
很简单,当时李旦还是皇帝,无论李贞他们有没有把他当成李家人,他终究姓李。
而武则天当时已经64岁了,离七十古来稀,只有六年。
而李旦才26岁。
当时反武人士完全有信心可以喊出那句口号:“同袍们,加把劲,武太后驾崩还有六年!”
谁也没想到武则天是要当皇帝,而且还能活那么长。
李贞他们也是很不容易的,好容易攻下一县,给他拉壮丁,硬是拉出了……
七千人。
而武则天派多少人去平定他们呢?
十万人!
十万对七千,李贞表示我只是占了小小的一个县,用得着那么长的刀,压力好大。
除非李世民再世,战果基本可以提前写进史书。
李贞称了一下自己身体里残余的李世民基因,立马决定要投降,都打算把自己绑了送给武则天一顿SM了。
但他的家人却说:
“今事乃尔,王岂受戮辱者邪?”
老兄,您都这样了,你确定人家缺你SM吗?
留点面子,下碗面吧。黄泉路上吃饱点。
于是,一家人自杀身亡。
19
十万人打李贞这七千人,打了多长时间?
二十天…
但这二十天的战役带来的是两年对李唐皇室无止境的诛杀。
二王起兵给了武则天很好的借口,大开杀戒,几乎所有李姓宗亲全部都牵扯进来。
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
一直杀到了垂拱六年
(690年)
,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资治通鉴是这么说的。
垂拱六年,八月,甲寅,杀太子少保、纳言裴居道;癸亥,杀尚书左丞张行廉。辛未,杀南安王颍等宗室十二人,又鞭杀故太子贤二子,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其幼弱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连太平公主都被嫁给武攸嗣。
原本太平公主是要被嫁给武承嗣的,但武承嗣有小疾…就是有不方便成亲的小病。
太平公主再婚也是为了下半“生”的“幸”福呀,所以武则天就把她嫁给了武攸嗣。
也有人说是因为太平公主不喜欢武承嗣所以说他有病。
因为武承嗣有六个儿子,一个女儿,除非全身发绿,否则应该没有什么不方便成亲的毛病。
还是太平公主有让男人得不方便成亲的病的能力?
可无论如何武则天一心要把太平公主嫁给武家人,这是绝对的命令。
当时武攸嗣有妻子,武则天还是把他妻子给杀了,然后把公主嫁给他。太平公主真的愿意吗?
恐怕并不是。
太平公主嫁给薛绍,两人感情很好。
薛绍正是死于二王起兵的牵连,当时他们的小儿子才刚满月。
在第一次成亲的时候,虽然也发生过武则天觉得太平公主的妯娌不够高贵,但太平公主本人在第一段婚姻里是非常安分守己的,并无任何出轨的行为。两人的感情应该是很不错的。
反观她的第二段婚姻里,她不仅大肆保养男宠,甚至和朝臣有过不轨。
武攸嗣要是当时做直播的话,签名应该是:别问,老婆去做头发。
随着考古的发现,我们现在有理由怀疑她和武攸嗣未有二子二女,他们两人可能只有一个儿子,甚至没有子女的。
史书记载他们的孩子二子二女可能是武攸嗣和前妻或者其他妻妾所生,只是记在嫡妻太平公主名下。
《故沛郡夫人武氏墓志铭并序》记载:
…夫人故周定王驸马都尉修暨太平公主第二女,封永和县主…春秋五十有四,以开元廿五年五月二日,终於京兆万年之兴宁里第…
由此可以算出这个武攸嗣的小女儿生于684年,也就是光宅元年,当时太平公主还是薛绍的妻子,不可能和武攸嗣生孩子。
她和薛绍的小儿子都是688年生的,比这个孩子还小四岁。
她和薛绍的女儿万泉县主则是687年所生。
话说,这一年抱一的节奏虽然无法证明两人是精神伴侣,但至少身体默契还是足足的。
所以如果沛郡夫人是武攸嗣小女儿,那么她之前的哥哥和姐姐更不可能是太平公主的孩子。
太平公主对武攸嗣的感情可以说相当呵呵了。
这种强行拉郎配的结果,就是那个少年时身着男装和父母撒娇要驸马的小公主在薛绍死了以后,也跟着消失在人间。
20
太平公主一个公主尚且如此,李旦更是看得明白:
李唐宗室被清除,自己就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同年9月,李旦让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武则天称帝。
李旦还不止是让位,他还要求赐武姓,可以说是膝盖骨都跪碎了。为的就是不给武家人任何借口,夺李家的皇嗣位。
果然,武则天同意了,不但立他为皇嗣,还立他的嫡长子李成器为皇孙。
李旦从此走下了皇帝的宝座,但并没有轻松一点,连带着他的孩子更是一个比一个过得苦逼。
李隆基的母亲被杀,他自己七岁就跟着兄弟还有堂兄弟一起被关进宫里,一关就关了七年。
这不是普通的关,平时还说不定会有毒打。
比如他的堂哥李守礼
(李贤的儿子)
因为父兄的关系,逢年过节,别人是叩头谢礼,他是叩头谢打。
就是他先跪下来谢主隆恩,然后被人按下杖打。
这样反反复复地被打,李守礼甚至被打出了风湿病,要下雨的时候,还能提供点天气预报,被人以为是神人。
结果他知道了,苦笑道:什么鬼神人,我是被打得风湿入骨了。
李隆基可能是没有被打,但一个七岁的孩子被关起来看七年这种人间悲剧,搁今天也是需要进心理医生诊所躺几年长沙发。
21
李旦呢,也不好过。
一直到698年,武则天确定了皇太子,李旦的人生主题就是锅,行走的黑锅磁铁。
无论他到哪里,到哪做,黑锅总能从天而降精准地砸在他头上。
691年,因为武承嗣骚动群众,说他当皇嗣不吉利,
(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差点丢了皇嗣的位置,后来是李昭德一棒子打死了祸害投资的王庆之,让武承嗣知道老李家还有一口气。李旦这才保住了位置。
693年,武则天的宠婢韦团儿过来勾引李旦,李旦拼命反抗,总算保住了自己的贞操。
韦团儿敢这么做,背后是谁的指示,真的不能再明显。
说白了,武则天就是不放心这个儿子,就是要他彻底融入武家,彻底放弃自己全部的自由。
有了李显的前车之鉴,李旦哪里能同意。
放韦团儿在自己身边,自己以后要造反不就死定了。
所以他当时的两个有了子嗣的妃嫔都被杀了。
李旦一句话也没说,好像没事人一样,但坚决没有接受武则天给他的妃嫔,然后儿子们也被关了起来。
紧接着,有人诬陷他谋反,把他东宫里的人全都抓了起来,一一拷问。
很神奇的是大家都招供了,可是没有人提供了能将李旦治罪的证据。
面对大家那么有“诚意”的招供,来俊臣估计要骂街:你们耍猴呢!
乐工安乐藏为了救下李旦,当场破腹自杀,用自己一个心脏来证明李旦的清白。
最后他这种壮烈的行为让武则天感觉到要动自己儿子,可能老命都得搭上,这才罢了手。
22
但当皇帝六年,李旦并不是毫无作为。
神功元年,来俊臣诬李显、李旦与南北衙谋反,后被武氏王室和太平公主所诛。
南衙是宰相治事之所,北衙,又名北司,是宦官所在的。
可是,我们回头看看,神龙政变,李旦率领的是南衙禁军。
693年,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因私下谒见李旦被杀。这两人都属于北司。
李显远在天边,李旦可就在眼跟前。
现在看来,来俊臣的情报未必都是错的,说不定真没冤枉李旦。
李旦在大唐群臣中是很有威望的。
旧唐书朱敬则传中说到,提到过一件事:
郑州刺史朱敬则,往在则天朝任正谏大夫、知政事,忠贞义烈,为天下所推。神龙时,被宗楚客、冉祖雍等诬构,左授庐州刺史。长安年中,尝谓臣云:“相王必膺期受命,当须尽节事之。”
朱敬则是唐朝的名臣,当时已经名扬天下,可是在他看来相王李旦才是真命天子,即便自己被贬往外地,不忘提醒下属要对李旦竭尽忠心。
李旦也不是一个没脾气的人。
698年,他是如何推辞太子位的呢。
为了不让李家社稷分裂,为了让哥哥李显继承大统,几乎没有违抗过母亲的李旦在武则天面前累日不食,绝食抗议,以死相逼,才让武则天彻底断了继续立傀儡的念头,保住了李显的位置。
李旦的坚韧,果决和宽厚让他挺过了最危险的岁月,也终于把李唐从武则天手里重新熬了回来。
李旦为君之道,在他第二次当皇帝的时候,和道士司马承祯的对谈说得明白。资治通鉴记载了他们这段对话:
上召天台山道士司马承祯,问以阴阳数术,对曰:"道者,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安肯劳心以学术数乎!"上曰:"理身无为则高矣,如理国何?"对曰:"国犹身也,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则天下理矣。"上叹曰:"广成之言,无以过也。"
23
顺物自然而心无所私。
顺物自然,本来就是一个克制和控制自我的难题,还有做到心无所私,一心为国,简直是难上加难。但李旦做到了。
他这种宽厚和无私在他的孩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李旦再次当上皇帝,嫡长子李成器主动让出太子位给有功的李隆基。太子是中国最高危的职业,从上面退下来的非死即伤,但李成器寿终正寝,一生都和李隆基维持着非常好的兄弟感情。
不仅如此,李隆基和其他兄弟的感情也是非常和睦的,长大了以后,李隆基还特地做了一个超级大的被子要和兄弟一起盖,而且他还创下了中国皇族兄弟里最多太子的记录。
大哥李成器,追谥让皇帝
二哥李成义,追谥惠庄太子。
三哥李隆基,太子+皇帝
四弟李隆范,追谥惠文太子
五弟李隆业,追谥惠宣太子
六弟早夭,所以没有册封。
否则按照这个节奏,六兄弟的太子组合也能在中国皇族史上写上一笔。
李隆基就是一副:我是太子,大家都是太子,不想当太子的举手,给你当皇帝。
李旦的两个妻子被害死了,可他的妾室们依旧无怨无悔地照顾非亲生的皇子们。
她们毫无疑问是善良的,可是李旦对待她们的感情也是真挚的,才能让她们心甘情愿地保护几个孩子。
李旦做皇帝时间太短,说不上到底有多好,事实上他处理得相当不错。
可他作为父亲,丈夫,兄弟,家族族长,他都是极为成功的。
-未完待续-
下期:《第四章:五王政变解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cwODkxOA==&mid=2651675009&idx=1&sn=26660f4c9e17c1c6c382e5978cf9cb8b
历史儿那点事
挖掘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还原史实本事!真相只有一个,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
最新文章
倒反天罡!重庆男子“花小三的钱养老婆”事件,网友:笑不活了,更看不懂了……
为什么自然界没有黑色花?
日本动画片细节里的色情、哈利波特隐藏的激情戏、别和科学家犟嘴…
刘禅,真傻?
娼妓小史7片
神龙政变的真主谋?
老兄,您都这样了,你确定人家缺你SM?
被科普了,我一直以为北极星是固定一颗星
15个动物交配名场面,人最普通
名人关系冷知识5个:成吉思汗是刘邦后裔...
羞答答冷知识5个
一只活鸭卖60,一只烤鸭卖25,有何猫腻?
兔子繁殖惊人,为啥不养兔子渡饥荒?
今天,我用4个字斗胆回答:我们为什么需要李子柒?
不能往开水里尿尿?
燃爆!海澜之家剪标清仓,2024秋冬款上新低至19.9元!赠运费险!
江苏男子被“活活气死”事件:看似离谱,但又在情理之中……
朝鲜女荷官,是种什么体验?
有哪些“看着很蠢实际精妙无比”的设计?
为什么龙性最淫?
带日本人住酒店女子照片、前台账号曝光...
武则天必须做女皇?
为什么是日本?
90后女孩的“现代春宫”
“生的不是孩子,是人质!”四川家长群聊天记录冲上热搜,背后真相太窒息
通篇恶人,只有2个可怜的女人
为什么秘鲁的秘,念bì,不念mì?
印度低种姓人冒充高种姓,不行吗?
中华烟的“中华”,谁写的?
奇奇怪怪的《嫖经》
酒店床上那条长长的布条,干嘛用的?
妖娆,3张
河南博士妻子陪丈夫摆地摊上热搜,网友:这就是现实版《凡人歌》!
两口子,指哪两“口”
为什么人类害怕尸体,动物不怕?
穷人救命奇书
金华女老师出轨校草,丈夫一气之下公开偷情视频,反倒成了被告…
鲁迅镇楼、“范冰冰”被带走...
叶珂“塌房”后,另一个更高段位“捞女”逆风翻盘了
7个历史神回复
苏武饿得吃草根,为啥不吃羊?
韩国部队火锅,真用美军剩菜做的?
湖南刷屏全网的“溺亡惨案”,背后的阴谋让人头皮发麻……
贫穷能把人逼到什么地步?
看到这燃炸一幕,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争气!
韩国部队火锅,真用美军剩菜做的?
鸡吃完米,狗舔完面,火烧断锁,哪个更快?
1张“恐怖”照片
为什么牛肉可以3分熟,猪肉绝对不可以?
发现第一个黑洞三重系统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