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政变的真主谋?

体娱   2024-11-17 21:21   辽宁  

第四章:五王政变解密


01


不管怎么样,李旦终于是熬到了698年,胜利的曙光终于到了眼前。

这一年,武则天终于确立了太子,把远在房陵的李显给捞了回来。

明堂盟誓

关于武则天立太子这件事,其实是悬而未决。

我们一直都站在李唐的角度来看待武则天窃国这一件事,但如果我们站在武则天的角度,其实很容易理解她为什么迟迟不能把继承人确定下来。

武则天作为一个政治家,她很清楚周如果不是武氏继承,那么就是她死周亡。

如果是立自己的儿子,唐必定会复国,那么武则天就会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作为李治的遗嘱执行者,她并没有完成她应该做的事。作为李显和李旦的母亲,她没有尽母亲的职责。

作为一国的太后,她不但没能维护这个国家的安定,反而趁乱打劫。面对这样乱臣贼子,李唐复国后还能原谅她吗?会不会在她死之前,就把她干掉?

而她的担忧,在她死之前统统都实现了。

这时候大臣的意见就非常关键了。

宋朝,文彦博总结过一句话很能说明君王和大臣的关系:“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

名义上你领导我,但实际上我们是合作。

大臣的意见为什么重要,不是他的话多有智慧,而是他的意见代表他的站队和行动。


《旧唐书·李昭德传》记载:

延载初, 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闭上表,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则天不许。庆之固请不已,则天令昭德洁责之,令散。昭德便杖杀庆之,余众乃息。昭德因奏曰:“臣闻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


大家请注意“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这句话,一开始说的人并不是狄仁杰,而是李昭德。

李昭德说了开头的那句名言,你以为他会止步于此,并不是,他结尾还加了一句更毒:


“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若立承嗣,巨恐天皇不血食矣。”则天寐之,乃止。


就是说陛下你的天下来自天皇(李治),如果你立了武承嗣,我担心天皇得不到祭祀。

言下之意:你的良心不会疼吗?你以后到了地下见了李治,不怕他会追着你砍十八层地狱吗?

话已经狠到了这个地步,其实了大臣们还是要给天皇血食,就是他们还要尊李唐宗室。

如果武则天坚持要立武承嗣,我们绝对不会支持你。

武则天只能沉默,然后就没再提立武承嗣的事。



02


《资治通鉴》记载,圣历元年,698年,武三思和武承嗣一起谋太子位,被狄仁杰阻止了。

这一段被很多影视作品演绎过。

倘若这件事是真的,那么经过狄仁杰,武则天就彻底接受了周朝到她为止的结局。

因为前面阻止成功的大臣都因为各种理由或是被贬或是被杀,狄仁杰作为刚刚从牢狱里出来,武则天亲自扶持,也尊李唐宗室的。

天下何人不尊唐!

这和刘邦的太子刘盈找来四皓做场面让刘邦认输是一样的道理。

狄仁杰代表了整个大臣,都表示了对李唐的支持。

如果武周注定灭亡,那武则天就要考虑怎么善终了,她要和大臣谈。

怎么谈?

不可能说:好,我认输。你们看着办吧。

所以武则天就采取了这样一个方式也能说得通:


他日,又谓仁杰曰 :“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鹉)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 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三思意。


武则天找狄仁杰解梦。

解梦的目的当然不是梦,狄仁杰也不是心理医生。

她问宰相,自然是问天下事。

狄仁杰回答的是:


“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狄仁杰的态度就是武则天承诺把天下还给李家,那么大臣们会保陛下两全其美:

1,你现在的统治不动摇;

2,你可以善终。

武则天思考了0.01秒后,就把武承嗣和武三思给卖了。

李显被确定为太子后,武承嗣忧愤而死。

而武则天最后也遭遇神龙政变,被扔在了上阳宫。

神龙政变其实很简单,就是李显兄妹三人联合五个大臣,对武则天实行名为“拯救沉迷小鲜肉的八十老母”的清君侧,实则趁她病要她命的宫廷政变,逼着武则天让权给李显。

这五个大臣分别是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

五个人在政变之后,全部被册封为王,所以神龙政变又被称为五王政变。



03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圣历年已经确立了李显为太子,有力竞争者武承嗣也狗带领了便当,李旦极力护驾,李显作为李唐+武周接班人剩下的不就是守株待兔,等着武皇帝归天,然后来一场热热闹闹的葬礼,一起高唱片尾曲吗?

为什么还会有神龙政变?

尤其是发动这次政变的五个大臣中,三个已知年龄的主谋:


汉阳王,时任凤阁侍郎张柬之80岁。

博陵王,时任鸾台侍郎崔玄暐66岁。

扶阳王,时任右羽林将军桓彦范52岁。


你很难解释他们发起政变是头脑发热。

就算拿下武则天,这个江山和他们也没关系。

除非发生了惊天的变动到了不得不为之的地步,否则天底下有比老人更惜命的吗?

谁不想安享晚年啊?


之前咱们分析过,武则天迟迟不愿意还政于李唐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怕李唐对武周的清算,自己不得善终。

所以她在再三确定了宰相狄仁杰的承诺,方才把李显召回来。

可这个时候,她还是不放心的,毕竟李显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心里还是有点字母数的。

于是,在圣历二年(699年)四月壬寅, 


“命太子、相王、太平公主与武攸暨为誓文,告天地于明堂,铭之铁券, 藏于史馆 。”


誓文的内容如今已经不得而知。

可也可以猜到一二,无非就是要李唐和武周和解,完成武周到李唐的交接,让她可以有一个安稳的晚年。

可见明堂盟誓对于武则天来说,无论是政事还是个人都非常重要。



04


武周和李唐怎么可能和平相处呢?

武则天杀了那么多的李唐宗室,不是每一个李家男儿都像李显那么“识趣”。

比如,曾经被立为皇太孙,李显的长子懿德太子李重润。

原本高高在上的太子,一夜之间就被流放,要他跟着一起盟誓和武周和解,他未必就心甘情愿。

尤其圣历二年,李重润不过是一个17岁的少年。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李显回来后,他的子女都分别和武氏相关势力联姻,只有李重润没有。

庶长子李重福迎娶了张易之的外甥女,李重俊迎娶的是也是杨氏(武则天母亲家族人)

李重茂当时才5岁,所以没有议亲。

而李重润三个同父同母的妹妹也都嫁给了武氏。

新都公主交给了武延辉,永泰公主嫁给了武延基,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崇训。

而身为嫡长子的李重润在兄弟姐妹都成亲的情况下并没成亲。

即便当时他的确到了适婚的年龄,可到死都没有结婚,最后是冥婚。

李重润在《旧唐书》是这么被评价的:


“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


就是这个小伙子长得好,风度佳,孝顺善良闻名于朝中。

难道他独身主义?

有可能。

但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他不接受与武周的联姻,宁愿不娶。

他毕竟是未来的太子,武则天又怎么会让他娶来自别的势力的女子。

于是两方就这样耗着...



05


李重润的死很蹊跷。

仅在《旧唐书》这一本书里就写了4个不同的版本:


1、李武纷争,勒令自杀

《旧唐书外戚传武延基》:

子延基袭爵,则天避其父名,封为继魏王。寻与其妻永泰郡主及懿德太子等,话及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泄之。则天闻而大怒,咸令自杀。复以承嗣次子延义为继承魏王。


2、易之谗言,勒令自杀。

《旧唐书则天武后纪》:

大足元年九月,邵王重润为易之谗构,令自死。


3、窃议二张,李显杀之。

《旧唐书张行成传附张易之》:

则天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中宗为皇太子,太子男邵王重润及女弟永泰郡主窃言二张专政。易之诉于则天,付太子自鞫问处置,太子并自缢杀之。


4、窃议二张、则天杖杀。

《旧唐书懿德太子传》大足元年,为人所构,与其妹永泰郡主、婿魏王武延基等窃议张易之兄弟何得恣入宫中,则天令杖杀,时年十九。


到底是哪一个呢?

首先,窃议二张让武则天生气是不成立的。

因为当时的二张和我们现在那些德不配位的小鲜肉遭遇的事是一样的。

不被窃议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基本上是天天被广大人民群众狂戳脊梁骨。

两人是顶着龟壳在过日子也不为过。

拍他们马屁的人是多,可正义群众更多。

而且大唐吃瓜群众的义愤填膺比我们现在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人夜间在张昌仪家大门口贴大字报:


“一日丝能作几日络?”


翻译成大白话:

看你几时完?!XXX(脏话)

张昌宗怎么做呢?

他没有报官,也没有和武则天哭诉,就把字擦了。

擦了,人家又写。他再擦,人家再写。

胶着了七个晚上。

可见黑子的毅力是无穷的。

张昌宗没了办法只能在下面回一句:


“一日亦足。”


翻译成大白话:

躺平任嘲,求放过。

这件事才没有再发生。

黑子都能黑到他家门口了,张昌宗都不和女皇说一声,难道是他特别大度吗?

并不是!

如果让张易之兄弟写一本关于朝廷的书,名字会叫:朝廷霸凌受害者笔录。

女皇大人宠归宠,可没有一个正常的女人会为一个保健品和人搏命的。


事实上,朝廷的大臣对张易之兄弟是公开地表示坚持黑粉的立场一百年不动摇,并且抓住一切机会DISS。

他们当时的口号是:骂张易之兄弟是每个大唐人/武周人应尽的义务。

他们如果有朋友圈,会常年转发的文章标题:

《震惊!张易之兄弟竟然如此卑鄙无耻下流,不转不是人!》



06


久视元年,也就是700年,张易之在武则天犒劳群臣的宴会上,拉着一些皇商赌博玩。

这在唐朝宴会很正常,要说无礼也可以,要睁眼闭眼也能过去。

可宰相韦安石立刻举起自己正义的小手:报告陛下,张易之赌博!

然后他再提起正义的大脚,当场把张易之踢出宴会。

武则天不但没有不高兴,还给他嘉奖。

整个朝廷上到宰相下到舍人,没有人看得上二张。

虽然大臣们不至于看见他们就吐口水,锯他们马车轮,但是打他们小报告,唱衰他们的名声,挑拨他们和女皇的关系,顺便给他们穿个小鞋,扣个罪名都是很体面的日常。


神龙元年(704年),武则天患病,避居深宫,不肯召见宰相,只由张易之兄弟侍疾。

崔玄暐进言道:


“太子与相王足以侍奉汤药,宫廷禁地,不宜异姓人随意出入。”


这就是公开和女皇讨论张易之兄弟。

武则天虽然没采纳他的意见可也没生气,反而说:“我十分感激您的厚意。

如果武则天不介意外臣说,但家里人说不行。

那问题来了——

张昌宗就是太平公主献给武则天的,她不但献,还提前试用了,觉得好才给母亲分享。

这也没见武则天生气啊。

二张出入宫中干政,多少人都已经说烂的事,武则天听孙子说就喊打喊杀,已经不是双标,这是精分。

所以,窃议二张,武则天生气不成立。



07


那么易之谗言,他说了什么会让武则天跳起来呢?

就像他们诬陷魏元宗,他们挑的肯定是武则天最在意的点:太子。

李重润作为李显的嫡长子,就是未来的太子,他的行为举止对于武则天来说非常重要。

之前所说的明堂盟誓中提过,对于同为李唐遗嘱执行者和武周创造者双重身份的武则天,李唐和武周的和解是她善终的关键。

所以当有人威胁到这一点的时候,她肯定是暴怒。

张易之作为武则天的枕边人当然清楚,所以他的谗言也是直指要害:李重润和妹夫武延基关于二张出入宫廷的事“忿争不协”。

深知武则天此时心理状态的张易之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

他的目的就是要搞倒李重润。

通过太子府的联姻状况,大家也知道只有李重润是李显太子府里唯一一个不愿意和武周扯上关系的人。

而他将来必定是太子。

他的母亲韦氏生下了四女一子:公主为永泰、永寿、长宁、安乐,他是唯一的儿子。

四个公主中,除了永寿当时已经去世,其余三人全部嫁给武周势力。李重润能顶住压力硬是没娶武周女儿,和他是唯一的嫡子,有条件抵抗有直接关系。


二张是依附武则天存在的,没有武周就没有他们。

面对已经表明立场的李重润,他们是不可能让他上位的。

李重润与其说是死于武则天的猜忌,不如说是死于政治斗争,准确来说败于他政治上的幼稚和他本身过于刚直的个性。

而李重润和武延基关系也不可能有多亲善,能好到会一起说悄悄话。

且不说,武延基的父亲是武承嗣,他死就是因为李显回来当了太子。

李显对于武延基来说杀父仇人,再加上李重润对武周的态度。两人关系可见一斑。

而武承嗣和武延基对于李重润来说,更有夺权之恨,夺家之仇。

两人的关系并不亲睦。

这一点,在他妹妹永泰公主墓的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验证。



08


在考古发现之前,大家从史书里得到的信息是李重润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武延基一起死在这场风波中。

永泰公主墓的发掘工作中,她的墓志铭透露了很多信息。

首先,武延基并不是被杖杀,他是自刎。

墓志铭中所说“自蛟丧雄锷”蛟指的是武延基,锷指的是刀剑大开口。

其次,永泰公主死于难产,也不是自杀。

墓志铭说的是:


“柏舟空泛,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凋春,忿双童之秘药。”


珠胎毁月,什么意思?

公主死于难产,而且一尸两命。

考古学家通过遗留下来的尸骨也验证了这一点。

琼萼指的是她皇族的身份,永泰公主最后死于难产,不治身亡,和她丈夫兄弟的死期只相差一天。

她兄弟是九月三日,她是九月四日。

可见那一场风波是多么骇人,让跟着父母流放归来的永泰公主也经受不住。


这里有一个典故值得注意就是柏舟。

柏舟取自《诗经》中《国风·邶风·柏舟》。

有人说此诗是由卫宣夫人宣姜所作,暗指永泰公主守寡,但宣姜后来嫁了二夫,永泰公主在丈夫死后也紧跟着就死了,和宣姜并不相似,此引并不成立。

但如果柏舟是按照诗内容所以用来引出永泰公主死亡的背景故事呢?

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女子遭遇命运的不公,苦于无处诉苦的哀怨。

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意思就是:

我心并非一面镜子,不能一照都留影。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

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而永泰公主的死的确和兄弟是有直接关系的,是他们暴怒带来的结果。

就是旧唐书记载的:


“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


懿德太子并非是因为非议二张被武则天被处死,而是他发怒和武延基争吵被武则天处死。

事实上,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李显登基后,韦后说过一句话:


“重润之死,重福为之也。”


就是重润的死是重福的过错。

李显是表示认同的。

再来看看《旧唐书外戚传武延基》是怎么记载这件事的:


“子延基袭爵,则天避其父名,封为继魏王。寻与其妻永泰郡主及懿德太子等,话及张易之兄弟出入宫中,恐有不利后忿争不协,泄之。则天闻而大怒,咸令自杀。复以承嗣次子延义为继承魏王。”


泄之,是谁把李重润和武延基吵架的事告诉给武则天?

不可能是张易之本人偷听了墙角,又去进谗言,否则他戏份在这件事多得要用替身。

回到韦后的话,她认为是重福杀了自己的儿子。

而重福的妻子正是张易之的外甥女。

李重福出生于680年,比李重润大两岁,他是李显真正的长子。

如果李重润不能当太子,李显剩下的儿子都是庶子,按照中国古代立嫡立长的规则,嫡子不在或者被赶下台,长子便有优先继承权。李重福就是李重润下台的直接获益者。

懿德太子这个案子真是让人细思极恐。

李重福娶张易之外甥女,必定是从房州回来,因为张易之上位大约是在圣历年间也就是698年左右,而当时李显带着一大家子还在房州天天嚷着要自杀,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李重福是不是从迎娶张易之外甥女时就和他有这个默契,并且他在李重润和武延基争吵这件事中除了告密之外,还做了什么别的让韦后如此记恨。

要知道李显一上台韦后就驱逐了李重福,即便是在景龙三年,大赦天下,流放的人都能回来,李重福依旧没有得到宽恕。

李重福在这件事中到底参与了多少,只留下后人猜测。



09


那么李重润到底是被武则天赐自杀,还是被李显赐自杀?

其实这两点在我看来没有区别,即便是李显,也是被逼无奈,是武则天下的死命令。

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于武则天为什么要杀李重润?

因为他和武延基吵架吗?

是,也不仅仅是。

而是他作为李显的嫡长子违背了明堂盟誓的约定。

所以武则天表明上杀的是李重润,实际上是给李显敲警钟。

哪种方式更能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无疑是后者。

李显亲自问罪,然后让他唯一的嫡子自杀伏罪。

当然这是我个人更倾向的一个观点。

基本可以确定就是李重润和武延基都是被赐自尽。


每次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不由想起网上有一个问题:

这世界上真有因果报应吗?

当年李显和母亲合作,一起坑害了自己的亲哥哥,让他最后抑郁而终。

而李重福和张易之合作,一起坑害了自己的弟弟,让他死于非命。

李显夜深人静的时候会不会回想种种往事,李贤,李重润,他们都是被至亲背叛,而他们都是被进谗言。

当年哥哥死的时候,他无动于衷,如今老天不但让他的长子重复他当年的罪行,还让他亲自动手赐死自己唯一的嫡子。

老天爷到底是公平,还是不公平呢?

公平,当年就不应该让李贤抑郁而死。

不公平,可李显也是家破人亡,自食恶果。



10

政变的真主谋


自此事后,武则天对明堂盟誓已经失去了信心,她也算看明白了,政治就是男人的嘴,誓言是最不靠谱的东西,利益才是真的。

于是在李重润死后,武则天开始反悔了,至少她表现出这样的态度。

大家一直都知道武则天自圣历年迎回李显,死后归政李唐已经是尘埃落定。

但这个结论是我们作为后人已经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

武则天此时已经将近八十岁的老人,已经没有精力去斗,所以她才依靠明堂盟誓,用誓言稳住李唐。

换句话说,李唐不遵守誓言,武则天此时没把握能和他们硬抗。

于是,通过李重润事件,武则天开始调整对李唐的安抚策略,改安为控。


为什么强调懿德太子事件对武则天的影响,因为就在这个事件发生的前一个月,八月。

一个叫苏安恒的人给武则天进言希望她能还政太子,并且罢黜武姓亲王。

武则天当时虽然没有答应,但是却赐给他食物,安慰他。

可见此时武则天对李唐,对李显是接受的。

可到了第二年702年五月,同样是这个人,同样的上书,同样的内容,得到却是武则天的“不从”,直接表示拒绝,只是不追究他的罪责。


这还不算完。

长安三年,703年,张易之的家奴在大街上横行不法,被宰相魏元忠下令用杖刑打死。

张氏兄弟当然知道他打的哪是家奴,摆明了就是打他们两脸,于是张昌宗就诬陷他和司礼丞高戬私下说:

“太后老了,不如挟太子以图长久之计。”

这句话戳了武则天气管,立马命魏、高二人和张昌宗当面对质。

张昌宗还暗中收买凤阁舍人张说作伪证。

但张说表面笑嘻嘻心里麻麻匹,到了现场,立刻反水,直接把对质现场变成了对张昌宗的揭发现场,把他收买自己的事全部说出来。

估计还随身带了些物证,反正就是往死里锤。

可即便查出来二张是诬陷,魏元忠是无辜的,武则天还是降了魏元忠的职,还让他离开了长安。原因无非就是他支持太子。


武则天并没有止步于此。

长安四年,704年 ,东宫重要官员多被外放。

长期兼任李显东宫官职的宰相韦安石,出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宰相唐休璟兼任太子右庶子,也外任到东北边境。

种种行为都表明了武则天开始对李显有了戒心。

她的这种戒心无论是出于对儿子背叛的恐惧,还是作为君主对臣子叛乱的谨慎,但对于好容易争取到李唐回政的大臣们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消息。

一直忍耐着的大臣和李唐宗室终于爆发了。

政变爆发时,当安定郡主的驸马王同皎等赴东宫来接老丈人李显,王同皎说: 


“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


人神同愤说的正是武则天。

神龙政变针对的就是武则天。

政变一开始的原因就是武则天病重,此时身边只有二张,不愿意接见群臣,也不愿意见儿子。

为什么会在神龙年发动这场政变,就是因为武则天病重,不见群臣,可国家政事还是要办,武则天必定放权给大臣。

这也给了大臣(李唐)可趁的机会。

武则天当然不是傻子,她把权力都给了她最信任的大臣。

发动政变的五王,五位大臣都是她亲自提拔的,尤其是崔玄暐。

她说:“别人都是受人推荐,只有你是朕亲手提拔的,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崔老大也不是吃白饭的,睁眼说瞎话的能力也是暴强:

“我正是为了报答陛下。”



11


神龙政变表明是五王谋划,实际深扒下去背后是李唐宗室。

且不说政变中李显就在现场,无论他是被女婿抱上马硬拖过来的,还是怎么着,反正他人是在现场。

而相王李旦直接统率南牙兵马,将韦承庆、房融及司礼卿崔神庆等张易之的同党逮捕下狱。

李显在事后论功行赏中,“以并州牧相王旦及太平公主有诛易之兄弟功,相王加号安国相王,进拜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 公主加号镇国太平公主,仍赐实封,通前满五千户。”

可见神龙政变背后的主要谋划人就是李氏兄妹三人。

既然是兄妹三人一起,总有一个是主谋吧。


谁是主谋?

关于这一点,《旧唐书》给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答案。


1、李显主谋论

《则天皇后本纪》载:

神龙元年正月,因“麟台监张易之与弟司仆卿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桓彦范、敬晖等,以羽林兵入禁中诛之。”


2、李显从犯论

《中宗本纪》曰:

“时张易之与弟昌宗潜图逆乱。神龙元年正月,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崔玄 、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等定策率羽林兵诛易之、昌宗,迎皇太子监国,总司庶政。”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全部采取了后者。

尤其是《资治通鉴》,几乎把李显描写成了一个胆小怕事的小人:


癸卯,柬之、玄、彦范与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帅左右羽林兵五百余人至玄武门,遣多祚、湛及内直郎、驸马都尉安阳王同皎诣东宫迎太子。太子疑,不出,同皎曰:“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副众望。”太子曰:“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李湛曰:“诸将相不顾家族以徇社稷,殿下奈何欲纳之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太子乃出。同皎扶抱太子上马,从至玄武门,斩关而入。


简单而言,就是:

李显一开始不愿意去,女婿使劲劝,最后是李湛用了半威胁半劝说的话:

诸将相不顾身家性命和家族安危而扶保社稷,殿下怎么能就此放弃,置众人于死地呢!如果殿下要阻止大家,请您自己出去跟大家说。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为了你李家的江山,大家命都不要了。你还好意思当缩头乌龟吗?

李显明白反正横竖自己是跑不了了,最后还是大女婿把他抱上马,让他进了玄武门。



12


的确政变不光荣,可是唐朝政变里整得那么猥琐的也只有李显一人。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李显是神龙政变最大获益者,为什么欧阳修和司马光都采取了后者的记录?

原因很简单,面对这五个帮助他获得皇权的大臣,李显简直可以用四个字形容:

灭绝人性!


张柬之在政变时已经是81岁的高龄,结果,李显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夺他的权,然后把他流放到陇州,让他气急攻心而死。

崔玄暐也是同样被流放到了古州,在途中病逝,当时他也已经是一个67岁的花甲老人。

剩下的三人敬晖、桓彦范和袁恕己都被周利贞虐杀,行径更是极尽残忍。

袁恕己平时喜欢吞食黄金(当时的养生方),周利贞便逼他喝下野葛汁。袁恕己体内毒发,疼痛难忍,以手抓地,指甲全被磨尽,但仍不能死,最终被周利贞击杀。

桓彦范在前往瀼州的路上被周利贞追上。

他被人绑缚在竹槎之上拖行,皮肉都被竹槎刮掉,然后被乱棍打死。

敬晖更是被周利贞一刀刀凌迟至死。

虐杀他们的周利贞在回到长安的第一时间就升为了左台御史中丞。

很多影视作品都写主使周利贞的人是武三思——本应是李显的敌人。

李显不过是被骗,他是无辜的。



13


真的是这样吗?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是,流放这五个大臣的是李显。

虽说周利贞是假传圣旨,但他回来以后并没有被责怪,反而升了官。

这个官位也是李显给他的。

如果直接指挥周利贞的人是武三思,那么付定金虐死五个大臣的人就是李显。

武三思作为武则天曾经的太子人选,在神龙政变时,大家都想要杀了他。

在政变中也出了大力的洛州长史薛季昶就对敬晖进言:


“二凶虽除,但吕产、吕禄(吕后的族人)那样的人物依然存在,大人们应该借着兵势诛杀武三思等人,匡正王室,以安天下。”


敬晖听了也多次向张柬之提起,但张柬之都不同意,然后他留下了这样一句非常让人疑惑的解释:


“主上昔为英王,时称勇烈,吾所以不诛诸武者,欲使上自诛之,以张天子之威耳。今反如此,事势已去,知复奈何!”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皇上(李显)当英王的时候,非常勇敢。我不杀武家人是要留给皇上杀立威用。反正如今他们大势已去,也不急在一时。

也就是张柬之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他不是不知道要杀武三思,他是要留给李显杀,要让他立威。



14


我们反过来推理——

如果神龙政变中,李显是主谋,他还需要大臣留人给他杀立威吗?

明显是多此一举。

而且更加诡异的是李显这一辈子都不按常理出牌。做事外行,闯祸内行,说的就是他这种行走的祸害。

大臣们留给李显杀立威的人,结果在他当皇帝的时候,步步高升,甚至和韦后关系暧昧,给他带了环保帽,他都不生气。

如果说这五位大臣都是外人,李显有戒心,还记得抱着他上马的大女婿王同皎吗?

此人真是一个正直的好人。他收留了落魄诗人宋之问兄弟在自己家中。

谁知这两兄弟却密告他要在武则天葬礼上刺杀武三思,并且联通武三思一起诬陷王同皎谋反。

神龙二年三月初七,中宗以谋反罪将王同皎在都亭驿前处斩。王同皎是一个汉子,死的时候面不改色,毫无畏惧,天下莫不冤之,世人称为忠勇之士。



15


呵呵,在李显家里好人都活不久。

面对帮助自己的大臣,帮助自己的女婿,他是能杀则杀,面对自己的敌人,他却敞开怀抱。

李显的种种反常都说明了一件事:他根本不是主谋,而一名逼不得已的从犯。

值得注意的是,李旦此时已经和太平公主形成了联盟。

李旦的两个女儿荆山公主嫁给薛伯阳(薛绍族人),鄎国公主嫁给薛儆(薛绍的弟弟)

而太平公主的小女儿万泉县主薛氏,则嫁给的是豆卢氏(李旦豆卢贵妃的族人)。

两家通过联姻已经是一家,而且大家发现了没有,这里面明显的把武家人给排除在外。

可以这么说,李旦和妹妹的联盟就是一个以李唐为主的反武联盟。

不同于让儿子迎娶武氏的太平公主,让女儿疯狂和武氏联姻的李显,李旦的女儿没有一个人嫁给了武氏,也没有让儿子迎娶任何一个武氏。

在武则天拼命拉拢李唐和武周暧昧,恨不得每一个李唐身边都有一个武周的时候,天知道李旦经历了什么,硬是没让一个武家人进自家门(李隆基后来的武惠妃是他自己娶的,跟李旦没关系)

从此可以看出,李旦是三兄妹中最坚定的反武核心。



16


家人的态度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六味地黄丸李旦未必像大家以为的那样软弱可欺。

李旦以宽厚闻名于史册,但这么位宽厚的帝王,对于武三思是恨之入骨。

他即位后,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就是要他们永世不得超生的意思。这在李旦的人生中是独一件。

其实细观武三思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直接伤害过李旦,李旦对他的恨意从何而来。

如果说这是李旦对武家人的恨,但他对武承嗣并没有如此过激的行为。

要知道比起武承嗣的近在咫尺,武三思离太子位还有两道银河需要跨越。


仔细翻看策划神龙政变的五位大臣就会发现这五位大臣里有四位直接或者间接都和李旦有着密切的关联。

袁恕己为相王府司马。

凤阁侍郎张柬之是宰相姚崇推举上来,而姚崇曾任相王府长史。

《资治通鉴》中:


“俄而姚元之自灵武至都,柬之、彦范相谓曰:“事济矣!” 遂以其谋告之。


就是姚崇从灵武回到长安,张柬之他们就说计划已经成了,把这个事告诉了姚崇。

如果是姚崇事前完全不知情,那么为什么张柬之他们要在政变前会和他说呢?

如果他没有参与政变的话,岂不是节外生枝?

但反观张柬之和姚崇的关系,你也会明白张柬之要做那么大的事,姚崇不可能置身事外。

就像兄妹三人中有一人是主谋,五位大臣中也有一位是主心骨,他就是张柬之。

正因为他利用宰相权力,任用了桓彦范、敬晖以及右散骑侍郎李湛,都让他们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把禁军交给他们指挥,才让这次政变成为了可能。

也就是除了鸾台侍郎崔玄暐,其余四人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相王,走在了一起。



17


还记得很早之前,朱敬则这个当时大臣意见领袖被贬离开长安时就嘱咐刘幽求说:


“相王必膺期受命,当须尽节事之。”


就是相王才是天命所归的天子,你们应该竭力帮助他。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政变当天,李显是被人抱上马的,李旦是自己带着人冲进去的。

相王才是真正神龙政变后的主谋和主要支持者。

所以,当李旦登基后,把这些义士忠臣一一平反,为他们报仇。

有时,我想李旦一生唯一一次掘人棺,他恨的真的是武三思吗?

还是那个他没办法责难的兄长?

当我们把这层关系捋清之后,神龙政变里主角们的种种反常行为也能有所解答。

如果你是李显,你回到了陌生的都城,大臣已经多半是你不认识的。你唯一可以依靠就是目前支持你做皇帝的母亲,你会怎么做?

恐怕只有顺从母亲的所有决定,极力攀附武周,所以他把所有的嫡女都嫁给了武氏。

本来太子惹下的祸事让他胆战心惊,可他还是忍辱负重。

这个时候,弟弟突然带了人过来,要政变。

而且这个政变不是一般的政变,要反抗像天一样的母亲。

他的两个女婿一起被弟弟说服,一起来劝他,甚至后来劝不动直接把他架上了马,从东宫走进玄武门,他看的是弟弟的人马把整个皇宫都给控制了,把高高在上的母后给控制了,最后把整个皇位都抢下来递给他戴上。


你是李显,坐上了这个皇位,看着眼前跪在台下高呼万岁的弟弟,你开心多一点,还是恐惧多一点?

眼前的五位大臣是功臣,还是帮凶?

同样,弟弟和他的大臣们都要杀的武三思,到底是敌人,还是伙伴?

恐怕也说不清了。

说白了,李显和李旦两人走的根本就不是一条路。

李显被发配到了房州已经是十数年,他对于长安的局势,对朝廷的变化是一片茫然。

李显无论是讨好二张,讨好武三思,讨好韦氏,甚至结交上官婉儿联盟,背后都是因为李显在朝廷上的孤立无援。

他并没有自己的政治势力。无论是李唐,还是武周,他那边都不靠。



18


至于他上台后干了一件超级大昏招,直接给唐朝的灭亡埋了一颗病毒炸弹。

那就是信任宦官。

《旧唐书》记载:


神龙中,宦官三千余人,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余人,然衣朱紫者尚寡。


比起对大臣的大刀,李显对宦官的确就像史书中写的那样“性慈”。

这也是唐朝宦官势力的开始。

李显深知自己无力与弟弟所代表的李唐宗室在朝廷上对抗,转而向内宮发展,想要由内及外,再通过武三思对朝臣的打压,慢慢笼络自己的政治势力。

他想做的很简单,他不支持李唐,也不支持武周,只想把这个皇位坐稳了。

理解他这层心思,你也就能明白他对武三思的纵容,对韦后的纵容,和对相王和太子这样李唐宗室始终保持着敌对的状态。

李显即位后,太子李重俊不满韦后和武三思把持朝政,企图发动政变,结果失败。

有人诬陷太子和相王有勾结,李显怎么做呢:


“上召吏部侍郎兼御史中丞萧至忠,使鞫之。”


这个字是不是很眼熟,当年武则天也是要求李显对李重润这么做,摆明了就是要逼死李旦。

萧至忠不干了,他当场大哭:


“陛下富有四海,不能容一弟一妹,而使人罗织害之乎!相王昔为皇嗣,固请于则天,以天下让陛下,累日不食,此海内所知。”


说白了就是当着李显的面前算账:你当年这个位置还是相王绝食让出来的,你这岂不是吃碗面反碗底,还是不是人啊?!

大家不要以为李显真的就是韦氏和武三思的傀儡。其实并不是。

同样在太子李重俊案中,韦后他们就曾要求处死太子李重俊政变时所经过的诸城门守护者。

李显没有同意,此事也不了了之。

可见李显心里跟明镜一样。

谁该杀,谁不该杀,他自己心里是有一个小本本。

绝不是韦后和武三思撺掇的。

他信任韦后和武三思,是因为他不信任位高权重的李旦和曾经把他赶下去的朝廷群臣。



19


和李显不同,李旦始终如一就是恢复李唐。

李旦一直生活在政局变化的台风眼里,对武则天的手腕,他比李显清楚太多。

他也明白政治上必定有所取舍,他在整个武周时期被针对,被打压,可他从来没有投降过。

他可以被压着脑袋姓武,但他始终就是李唐的相王。

他宁愿把儿子送进囚牢,也不愿意让他们和武周联姻。

只要有他在,李唐就在。经过那么多年的争斗,李旦已经把自己活成了李唐的标志。

太平公主则是游走在李唐和武周之间。

李旦对她的几近讨好和拉拢,才形成了后来的局势。


明堂盟誓,李显即位是誓言的约定,立约的则是武则天和李旦,太平公主是一个见证人。

李显的太子闯祸,武则天大有毁约的趋势,李旦自然是第一时间跳出来反抗的。

神龙政变就是明堂盟誓破灭的后果。

武则天一直以来恐惧的噩梦终于降临了。

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神龙政变;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制书,由太子李显代理国政,大赦天下;二十四日,武则天将皇位传给李显。

二月,武则天便搬去了上阳宫。

日子就像她所预料的一样,凄凄惨惨戚戚,一夜衰老,把李显都给吓到了。

但武则天岂是一个甘愿就此服输的人?



20


资治通鉴记载:


太后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衰老。及在上阳宫不复栉頮,形容嬴悴。上入见,大惊。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


武则天擅长装扮,一直显得非常年轻。

上阳宫不久,不在装饰保养,李显去见他的时候,整个人都被惊到了。

我认为是一代政治家的毒辣。

她对着李显哭诉:

“我从房陵把你接回来,就是为了要把天下给你。结果五个贼臣贪功,把我害到如此田地。”

李显听了哭得不成人形,叩头谢罪,从此就让武三思等人入朝参政。


通过刚刚的梳理,五臣背后是李旦。

再来品味武则天这番话,你就能明白这绝不是那个从感业寺里挣扎出来的女人年老的诉苦。而是一个战士临死的撕咬。

女皇就是女皇,死也不放过敌人。

武则天一开始点出了谁是你的敌人,谁是你的朋友。

我是你的朋友,我把你从房陵捞回来,我要把天下给你的。

谁是你的敌人?

五贼贪功,惊我至此。


扩展一下,可以这么翻译:

今日我身落地府,他朝君体也相同。

李旦可以翻了我,扶你。以后,他也可以翻了你,扶他儿子。

他哪是贪功,他是贪权。

看着眼前凄惨的母亲,冰冷的皇宫,还是门外咄咄逼人的大臣,留给李显的选择并不多。

李显自此开始和武三思合作,合力对抗李旦和五臣。

武则天死的时候,嘴角应该是胜利的微笑。

她用一句话,又给武氏续命了好几年。


李旦要知道会这么着,他一定也会跟过去,看母亲…好堵住她的嘴!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

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与高宗合葬乾陵



21

结语:权力使人疯狂


我们现在回顾一下武则天的皇帝生涯:

首先,在当时的人看来,无论武则天怎么折腾,她终究是大唐的皇后,而不是皇帝。

就拿称呼来说,目前考古发现唐人称武则天为皇帝的。

如:

“则天皇帝”、“圣神皇帝”者多存在于《华严大疏抄》、《华严传》等佛教文献中(原因嘛,她出钱,她甲方,她是爸爸);大多数唐人依旧称她为“武后”“天后”“则天”“武皇后”“武太后”等等,甚少有人称她为皇帝;同时大家也都是称呼她为大唐天后;极少见有大周天后,或者周天后。


可见在唐人心中,即便国号变了,大唐还是大唐,武则天还是大唐皇室的女眷。

武周是大唐的一个过渡和延伸,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朝代。

所以很多女性高喊武则天称帝是唐朝女权复兴的象征,事实上那只是个神话,拉近一看,全是纸片花。

虽然唐朝女性地位的确要比以往要高,但这不是武则天的功劳。

这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习俗。

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女性地位再高也是有限的。

武则天终究还是李家的媳妇。


这么看来的话,武则天到底在折腾个啥呢?

她如果乖乖当太后,其实事情也会简单很多,至少她晚年不至于被丢在上阳宫里。

她到底为啥一定要当这个皇帝呢?

来看看武则天称帝的首席受(直接)(原)(因)——李显,是这么解释这件事的。


《唐大诏令集·答敬晖等表请削武氏诸王王爵诏》:

“往者垂拱之中,嗣皇临政,当此之际,鲁卫并存。及乎全节兴妖,琅琊构逆,灾连七国……既行大义之怀,遂有泣诛之事。周唐革命,盖为从权,子侄封王,国之常典。”


就是我当皇帝的时候,天下大乱,四处作妖,我妈胸怀天下,才革了唐命,好平定天下。


《唐大诏令集·不许言中兴敕》:

至于天授,奸臣称乱,鼎运不安。则天大圣皇后,思顾托之隆,审变通之数,忘己济物,从权御宇。


就是奸臣当道,武则天为了黎民百姓出来,不顾名声和一切,拯救时局。

奸臣当道和全节兴妖,也亏得李显自己说得出口。

难怪后来的元人胡三省说他无是非之心。

反正就是李显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不是我,我没有,我是无辜的。都是别人的错,我妈才出来收拾的。


而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他能够相对客观地评价他奶奶当皇帝的事了。一句话:


“受托从权,当宁化治”。


我觉得这句话总结得很到位。

武则天当皇帝,的确有着不得已的苦衷,并不是她想不当就不当的。

受托从权,这句话说的不仅是李治把李显托付给武则天,还有就是李显的任性妄为把李唐整个甩给了武则天。

《唐统纪》里记录着武则天还是武太后时说过的一段话,会让人细思极恐:


“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帝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且卿辈有受遗老臣,倔强难制过裴炎者乎?有将门贵种,能纠合亡命过徐敬业者乎?握兵宿将,攻战必胜过程务挺者乎?此三人者,人望也,不利于朕,朕能戮之。卿等有能过此三者,掌即为之;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裴炎和程务挺都是坚决地废黜中宗的朝臣,一个是朝廷重臣,一个是手握兵马。

他们两人彼此照应,中宗被废后的时局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平和。


那么摆在武则天面前的就是两个选择:

1、扶持李旦。

扶持李旦,就意味着会加强对裴炎的支持。

因为裴炎就是要李旦上位。

而此时裴炎通过李显即位,废黜中宗,手上的宰相权力得到空前的提升。

再支持他,加大他的权力,武则天怕是要提早滚回后宫绣花了。

可即便她愿意滚回后宫,她的儿子李旦能得到好吗?

怕也是小傀儡一个,啥也做不成。

2、不扶持李旦。

不扶持李旦,就意味要和裴炎来一场硬仗。

裴炎原本也是武则天的人,这场战可以说是损兵一千自损八百。

武则天审视此时朝廷上权势变化,自己原本在皇后时期积累的大半权势早就随着中宗废黜跟着裴炎走了大半。

所以武则天才说,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

与其保留着这个已经空空如也的老地盘,不如重新再来,再开一个旗帜,重新招编新的队伍与之对抗。

于是武则天便是开始了引入武家,引入告密制,引入来俊臣等等的骚操作。


唐玄宗说他祖母是受托从权,说的就是武则天审时度势的精准。

武则天必须自己当这个皇帝,才能打开新的局面。

而这一切如果不是李显的骚操作,根本就不可能会发生。

所以,唐玄宗下一句再总结“当宁化治”,面对皇帝突发状况产生的种种变动,武则天的确用非常手段,让局势安定了下来,最后让大唐平稳交接。


扪心自问,那个时候如果是裴炎赢了武则天,他是做一个把手里的大权原封不动还给李旦的周公的可能性大些,还是权倾朝野,做第二个霍光的可能性大些?

后者的可能性恐怕更高。

武则天是有野心的,她的野心不是说披个龙袍当个皇帝,而是真正拥有治理天下的大权。

为此,她不惜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李贤,也要扶持明明能力不足的李显上台当自己的傀儡。

可也是这个天下,她不惜近七十岁的高龄,还能从头再来,打造武周天下,化解了唐初这场权臣危机。

可走上这条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武则天创立了新的阵营,干倒了裴炎,也就彻底地和自己皇后过去说再见了,也意味着她的孩子,她的孙子,她曾经作为女性的那一部分统统都成为了过去。她的骨血必定就是她政治上的敌人。

深知这一点的武则天纠结也纠结在此处,所以总是在想方设法折磨子孙中,又在众多武家人陷害中让他们活下来。

她不断地改年号,她是中国历史上年号变更最频繁的皇帝,从证圣、圣历、神功、久视、神功、长安、神龙等等。

武则天一直希望能够证明,能得到神明的保佑。

她对自己的孩子是如此矛盾。她似乎很恨他们,但她却从来不曾真的下狠手直接杀了他们。

更多的时候,她对他们表现出与其说是恨,不如说是畏惧。

所以她在称帝后几乎不愿去接近两个儿子,就是生病也不愿意让他们靠近。

甚至到了生命最后,她对李显的哭诉也处处透着心机。

她始终无法放心地去爱自己的两个儿子。


可这又能怪谁呢?

她不是没有对李显好,她也曾经把李显当自己心头肉一样怜爱。

李旦也是留在她的身边,作为幺儿疼爱着长大。

可是李显对她做了什么?

收买了飞骑兵,还不是普通的飞骑兵,是北门的飞骑。

武则天手下的学士被称为北门学士,正是因为武则天居住在北门的宫殿。自己的心头肉直接用刀捅自己胸口。

武则天对儿子的失望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可她同时又抱有强烈愧疚的感情,所以从圣历年开始,她释放了李贤的子女,然后提升李贤的王位,她还给了孙子孙女的自由,她开始和李旦等李唐宗室和解,接受李显回归,让他当太子,甚至把首都都迁回了长安。

到了她年老的时候,她又开始给过去在告密制度下死去的冤魂平反,很多人如果不是她的平反,根本不可能参加神龙政变。

甚至就在神龙政变前几天,神龙元年大年初一,武则天宣布:


“自文明以来得罪者,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咸赦除之。”


文明年号,就是李旦第一次在位时用的第一个年号,仅用了八个月。

当时武则天已经决定了,她要回去做大唐的皇后,回归到她还是要守护大唐江山时候的自己。

于是她要赎罪,把当年为了当皇帝而冤枉的人一一平反。

“非扬、豫、博三州及诸反逆魁首”指的就是徐敬业造反。

哈哈哈,武皇就是那么威武。

她错就是她错,她认!

徐敬业起兵,生灵涂炭,危害百姓。

她没错就是没错!

大有一种:

“觉得冤,我武瞾阎王殿前等你来告!”


到了生命的最终,武则天追求的不过是一生大权在握,至于是什么形式,皇帝也好,太后也罢,无所谓。

甚至到了人生最后的最后,她就要回到李治的身边了,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萧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韩瑗、柳奭三人的亲属。

她连皇后的恩怨都可以不要了。

终其一生,她回归到一个女人。



终于完结

历史儿那点事
挖掘历史真相,探索历史,还原史实本事!真相只有一个,带你一起回味经典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