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网友讲述了妈妈的严格控制对自己造成的伤害。他D 妈妈是一个控制欲非常强的人,从小自己就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在他家里,妈妈永远都是正确的。7、8的时候,他身上出现了皮肤病,看了很多医生,用了很多药,就是不能痊愈,反复发作让他非常痛苦。直到考上大学离开家后,他惊讶地发现,身上的皮肤病竟然不治而愈了,工作多年后,也没有再复发过。这时他才明白,是母亲的控制让自己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和压抑当中,这种心理情感上的崩溃最终反馈在了身体健康上。美国作家爱德华指出:家庭关系紧张,父母专制,不尊重孩子的人格,不讲民主等因素,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与人生。一个家庭中,父母管得多不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其实已经会表现出来。如果孩子有这3种表现,那你就要当心了。他们会帮孩子决定今天吃什么,天冷了穿什么,书包里面要带什么,出去只能玩什么。几点睡觉,几点起床,几点吃零食,都管的死死的。他们的父母就像24小时贴身监控,严格控制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的生活作息,学习交友,情绪发展,思维模式都牢牢地掌握在父母的手中,容不得有一点点偏差。孩子2岁左右会出现第一个自我意识成长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想要独立,想要自己做决定,想自己完成一些事。但是控制欲强的父母坚持为孩子包办一切,决定一切,孩子自我意识的萌芽就会被一点点扼杀,他们习惯了父母为自己做好一切,为自己扫清障碍,处理残局,凡事他们只要喊一声“爸、妈!”就全搞定了。过度的控制,是孩子独立的绊脚石,让他没有机会面对生活中的困难,难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连社交恋爱,都不敢去尝试,离开父母后,极易活成一座孤岛。过度的控制,是孩子思想的毁灭器,让他没有机会观察世界,独立思考,没有任何完整的思维模式,遇到什么事都是“我妈说”,最终让父母出面摆平,成为一个废物。第一种孩子选择了向父母妥协,而第二种孩子抗争过,争取过,最终失败的无力感让他们丧失了独立的欲望,选择了“破罐子破摔”。“你不是要管吗?那就管到底吧!”《超级育儿师》中,一个6岁女孩的妈妈列举了女儿的一堆问题:专注力差、没有时间观念,没有自律了性。然而育儿师观察了半个小时后,发现问题的根源都在妈妈身上。孩子玩得正开心,妈妈就开始提醒她要去写作业;孩子在收拾玩具时,妈妈就用手指着表,一遍遍重复孩子现在应该做什么。孩子像一个牵线木偶,所有行为都在妈妈的指挥下进行。育儿师指出:孩子自律能力差就是妈妈过度控制造成的。孩子习惯了被安排,他的大脑已经空了,做什么事情都在等,等妈妈发出指令。他们的状态总是很被动,等着别人安排,别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他们从来没有主见,他给你的回答永远都是“随便”“都可以”;被父母控制欲压榨的孩子,完全没有自我,他们的人生态度就是“爱咋咋地”吧。电视剧《我不要和你做朋友》中,面对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吴智勋出现了极端的叛逆情绪。父母不允许他跟成绩差的人做朋友,他偏要跟他们一起玩;即使后来复读,他还是会逃学躲在出租屋,整日酗酒,因为那也是父母严令禁止的行为,吴智勋就要做我以前想做而不敢做的!就为了和父母对着干,曾经的年级第一拿自己的人生做了赌注,输得一败涂地。黄澜说过:很多父母是对孩子有一种深深地担忧,认为孩子在做选择的时候千万不能犯错,也不能接受孩子出现错误。但是太强势的控制,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权利,走向更反面。我们惊讶,为什么一夜之间听话懂事的孩子变得野蛮不讲理。其实原因就在父母自己身上。自我意识爆发的孩子对“控制”深恶痛绝,他们和父母抗争,要求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圆桌派》曾讨论过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有些父母爱说孩子不是亲生的,是垃圾箱里捡来的?”窦文涛说,家长们之所以爱这么逗孩子玩,其实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对孩子的控制欲,即我让你哭你就得哭,我让你害怕你就得怕,我让你笑你就得笑。父母随时掌握和控制孩子的情绪,不过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操纵子女人生的快感和满足。知乎上有人问:“什么才算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尊重每一个差异,接纳每一个不同,允许每一个意外。不强行控制,也不放任自流,在成长中,彼此感受和享受。”不要再拿“我是为你好”当借口,如果你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就应该让孩子拥有做选择,做决定的自由。如同《肖申克的救赎》里说的:“那些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主自由的光芒。”如果你把他关在笼子里,怕他被风吹日晒,自己找不到食物,等他需要飞出笼子的那一天,就是死亡来临的那一刻。我们只能陪孩子走完人生的其中一段,未来的路依然要靠孩子独立走下去,学会放手,做不控制的父母,才是为人父母的大智慧。如果我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就把我“设为星标”★吧!这样就不会错过每天推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