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知道物理学是怎样架构起来的
物理学起源于人们的观察和思辨,早期曾名为“大自然”。
远古时期,由于历史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通过“感官”捕捉有限信息,再通过大脑思考和辨析得出一些猜测性的结论,因此,带有主观性,所以并非完全可靠。
直到十九世纪初,伽利略将“实验”和“数学”方法引进物理学后,物理才从“自然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物理学。
可见,物理这门科学是用“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两根“柱子”支撑起来的。同时也是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等许多科学家相继探究,甚至冒着生命的危险而留给后人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
所谓“观察实验”指在人工条件下,模拟自然现象的活动。
例如,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就读时,从教堂吊灯的自然摆动现象中,感知到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下图所示。
于是,回到宿舍用绳子吊各种重物使其摆动并用脉搏计时,进而发现“摆的等时性”规律。
后来,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利用摆的等时性发明了世界第一台摆钟,如下图所示。
所谓“理性思维”指将观察实验中收集的证据,通过大脑加工处理进而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
理性思维与公安破案相似,首先要收集证据,如下图所示。然后再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最后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
这一进程中的“证据链条”,就如同是理性思维的中的分析、推理、判断,进而得出结论的各个环节。
也就是人们通过感知器官所收集到的信息,再由神经系统迅速传递给大脑加工处理,进而形成科学结论的过程,如下图所示意。
因此,我们在学习物理时要重视观察实验和理性思维。
五、知道描述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三种方法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架构物理学的基石和支柱。
物理学家们就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表达他们所研究的成果的,而物理教材只不过是用类似方法来再现他们所研究的成果而已。
1.用词语来表述
例如,密度这个物理概念,其内涵用词语来表述如下:
我们“把某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度”。
同一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是不同的。
因此,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属性或特性。
2.用公式来精确地描述
例如,我们用符号ρ表示密度,用符号m表示质量,用符号V表示体积,那么密度的表达式便是:
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³(kg/m³)。
3.用图像来直观形象且精确地描述
例如,下面的图像:
图像中红色直线的斜率,即三角形Q角的对边跟邻边之比,是某物质的密度。
从描述密度概念的三种方法中我们发现,后两种方法可精准描述,因此,人们说“数学是精雕细刻大自然的最佳工具”,同时让我们领悟到学好数学和语文的重要性。
因此,当知道这些方法的应用时,便能促进我们对物理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例如,沪粤版初中物理教材(八上)中出现“用波形比较频率”,如下边的图文所示。
于是,我们便很快就能通过甲、乙两只音叉的声波波形图的比较,得出乙音叉的音调比甲高的结论。
六、知道知识的获取均源于三个渠道
任何知识都是从实践、阅读和交流三个渠道中获得的。
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积极参与“实践、阅读和交流”三个方面的活动。
1.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观察实验极其重要。
例如,准备粗细不同的琴弦参照下图的方式安装,当改变弦的长度、粗细、松紧程度,并分别拨动弦,就会发现音调与弦的长短、粗细和松紧有关,弦越短、越细、越紧,音调越高。
可见,观察实验(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这就是“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同样,阅读物理课本和相关参考书籍也很重要。
例如,我们课前阅读一下课本中将要学习的内容,把没有读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注意听讲,课下再阅读相关参考书籍,如下图所示。
你不仅能明白不懂的原因,还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这就是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所说的“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的道理。
3.交流讨论同样也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例如,“上课”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同学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
此外,你还可以在课下与同学进一步交流课上的学习心得,进而从交流中你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比如,当你在交流中把同伴没有听懂的知识让他弄明白了,那么,你在这个知识上就会更上一层楼,也就是更深刻的理解。
这就是“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效应”。
历史上,中华民族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谱写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创造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就是交流的意义和作用。
希望同学们要养成在实践中学习、阅读中学习和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审:季毓,二审:朱冒森,三审:郭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