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好水出好药丨如何种出好药材?文山三七地里有“科技”

民生   2024-11-15 07:32   云南  



药材好,药才好。生产好药的关键,首先在于种植。而从20世纪80年代正式迈入现代种植阶段以来,三七产量从每亩80公斤增长到每亩200公斤以上,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产量实现了近4倍增长,已成为文山乃至全省重要的高原特色产业。

从“靠天种地”到“靠科技种地”,近4倍的产量增长靠什么?带着疑惑,记者探访了文山三七研究院、三七GAP种植基地等地,到田间地头探寻三七种植的科技密码。


一张遮阳网 为三七定制理想光影

三七人工种植历史至今已有400余年之久。然而,多年来,三七在种植上始终存在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如连作障碍、品质置疑。“文山人会种三七,但80年代以前,三七种植都不规范,只是零星种植,产量并不高,也是制约三七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文山三七研究院研究员王朝梁说,与三七打交道38年,王朝梁参与并见证着三七种植技术的成长与革新。

如今步入田间地头,三七地里都由成片的黑色遮阳网覆盖,“三七之所以得名三七,传统来说是认为三七种植需三成透光,七成透阴,为了达到这样的条件,种植户们用玉米秆、树叶搭建遮阳网。”王朝梁解释道,这样的方式透光不均匀,且极易发生火灾,此外,不同海拔和气候对透光率的要求也不一样,对三七出苗率、存苗率、产量有很大影响。

1985年,文山州成立三七研究院,聚焦三七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病害防治、产品研发等进行研究,总结出了三七遮阳网栽培的技术措施,并在此后数十年时间里不断推广,为三七产量提升、品质升级,提供了重要保障。“三七遮阳网已在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累计推广上百万余亩,覆盖率达到了90%。”王朝梁说。


一块数字屏 用数据驱动种出好三七

在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指挥中心,数字大屏实时显示三七种植基地环境和气象数据,以及生产车间每一个环节的生产进度,全产业链发展情况一目了然。

“这些数据为三七选地、种地提供了科学支撑,种植管理更加精细、科学、有力提升了三七产量和质量。”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讲解员刘雪萍介绍。除此之外,将数字化融入种植、加工、交易全产业链条,三七实现了产业数字化、数据可视化、产品可追溯。

随便拿起一个订单产品,用手机轻轻一扫,产品种植、采挖、加工、销售等流程一清二楚。“平台将地块等级、标准化种植、加工数据汇聚到溯源体系,形成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平台,借助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性,打造实实在在的绿色道地三七,提升三七的品牌价值。”刘雪萍说。

一块数字化大屏折射出文山三七产业数字化的迭代升级。走进数字化平台连接的另一端——文山市平坝镇二道箐村的云南七丹药业三七GAP种植基地,成片的黑色遮阳网下,三七茁壮生长。“可以根据物联网采集到的采光、温度、湿度,我们可以调节遮阳网密度,在‘数据驱动’下种植,更科学、更精准。


一个好标准 提升种植规范化水平

这片三七GAP种植基地中隐藏的“科技”还不止于此。“这块土地经过棉隆熏蒸,杀灭了土壤中的病原菌,提高了土壤氮和有效磷的利用率,克服三七连作障碍,三七产量也会有明显提升。”指着长势良好的三七,基地负责人唐华磊说。

文山是三七的道地产区,三七从一年苗移栽定植到成熟收获,至少需要3年时间,收获后的土地一般要休整10年至20年才能再次种植,否则极易发生根腐病等病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导致三七质量和标准化难以保障,企业或种植户更是无法建立长期生产基地。

聚焦三七产业发展堵点,文山州积极开展三七种植连作障碍项目攻关,不少科研团队和三七企业也纷纷前来“揭榜”挑战,“无土栽培”“土壤熏蒸”“林下有机种植”“土壤修复”等各种技术层出不穷,在老地复种技术攻关和林下种植取得重大突破。

“全州发展林下三七种植2026亩,推广老地复种4万余亩,三七轮作年限从20年以上成功缩短到5年。”文山州三七和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心产业信息科负责人刘倩婧介绍,“与此同时,三七种植规范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全州6个三七基地1451亩已经获批成为云南省首批中药材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基地。”据悉,目前,华润三九、昆药集团与三七集团、七丹药业等本地企业已初步达成三七GAP基地种植合作共识,计划共同推动在文山发展1万亩以上三七GAP种植基地。

云新闻记者:王世涵 张文峰 李文诗 韩艳慧 黄鹏

编 辑:姜婷婷 牟  星

美 编:刘晓晓

二 审:苏   娟

终 审:代高鹏

视听文山
我们,在你身边!传递爱心! 我们,坚持观点,报道事实! 我们,恪守良知,宣扬正能量! 关注视听文山、关注民生民情! 新闻热线:2666666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