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云梦学刊”!
(2024年第4期摘要)
当代学术史研究
(中宣部重点建设专栏、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与特点——基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件的分析
作者:郑根成(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共发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文件126份,内容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个方面。考察文件的发布频率可以发现: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文件的发布并不频繁;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鉴于国际与国内环境日益复杂化,相关文件的发布频率逐步提高。从文件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践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与学科建设共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分别是革命思维主导下的革命的政治理论课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初期的马列主义理论课发展阶段、“两课”体系的创建与发展阶段、“马工程”体系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建设阶段。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央部委;文件
“大思政课”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作者:胡艺华 姚 远(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围绕“大思政课”内涵与价值的概念解读、发展因由与困境、实践路径与对策等进行了积极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一阶段推动“大思政课”研究向纵深发展,需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从宏观与微观着眼,深入推进“大思政课”实践创新;从系统与要素入手,深入推进“大思政课”效能优化;从历史与理论出发,深入推进“大思政课”资源聚合。
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
改革开放以来湘鄂赣苏区研究回顾与反思
作者:鲁 涛 刘长林(湖南理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湘鄂赣苏区研究在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苏维埃革命的叙事与阐释、局部执政视野下的治理体系与经验、革命历史人物、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拓展。同时,相比于中央苏区研究,湘鄂赣苏区研究存在未能突破传统革命史叙事,研究范式与问题意识不足,研究资料过于单一,缺乏对相关史料的考辨、互证与阐释,以及研究观点“同质化”现象严重等客观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界予以足够重视,以寻求新的突破。
关键词:苏维埃革命;湘鄂赣苏区;中共党史党建
屈原研究
骆鸿凯楚辞研究述论
作者:吕双伟 娄 上(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骆鸿凯的楚辞研究继承了章黄学派推尊王逸《楚辞章句》的传统,批评明代以来楚辞解释穿凿附会的风气。其著作常常附录后世论著补充论证,或是加按语于后,对之进行辨析和阐释;又发扬乾嘉朴学讲究实证的传统,结合楚辞作品和前人相关评论,通过对楚辞的文本、体制等所进行的简要分析,对《楚辞》源于《诗经》的观点进行精细阐释,其论多宏通准确;其研究又贴近时代,注重论著的教材特性,讲究论述框架系统的严谨,语言精当,句式、韵式研究较前人更加细密,其楚辞学意识更加鲜明。在传统学术向现代转型的清末民初时期,骆鸿凯的楚辞研究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断制清晰,具有较为重要的楚辞学史意义。
关键词:骆鸿凯;楚辞研究;汉学;楚辞学史
哲学研究
人机之爱可以取代人类爱情吗——兼论伴侣机器人的设计伦理
作者:张容南(华东师范大学 哲学系)
摘要:伴侣机器人的问世对人类现有的婚恋模式和情感模式造成了冲击。从亲密关系的视角来看,人机之爱与人类之爱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借助伴侣机器人实现恋爱或性生活的满足只是一种生理性的满足,它无法达到人类精神性满足的层次,故而是有缺陷的。由于伴侣机器人难以与人类建立类似于人类之爱的浪漫情感关系,完全顺从市场需求去设计伴侣机器人又可能引发性别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如何设计符合伦理要求的伴侣机器人就成为一个关键性问题。鉴于此,伴侣机器人的设计伦理应考虑避免欺骗、防范性别不平等及防范社交隔绝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伴侣机器人;人机之爱;女性主义;设计伦理
从“不安”到“不忍”——孟子对孔子人己思想的发展
作者:吴先伍(南京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历史上人们将孔孟并称,忽视了二者思想之间的差异。孔孟思想之间的一个重要差异就体现在人己关系问题上,而这又可以通过“不安”与“不忍”两个概念反映出来。孔子认为正是“不安”使得我们能够仁义地对待他人。虽然“不安”与“不忍”都涉及自我与他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二者之间存在差别:“不安”是以他者为中心的,正是他人的悲惨处境激发了我的不安,我为他人感到不安;“不忍”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不忍是一种自我的内在能力,我们之所以不忍心看到他人受苦,之所以对他人作出仁义之举,是因为我们怀有不忍之心。因此,孟子把孔子的“不安”转换成“不忍”,实际上是强化了自我的道德主体地位,使得自我在道德上具有主体性。不过,这也容易使道德变成自我对他人的强加,这些都对中国伦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不忍;不安;孔子;孟子;人己关系
本末先后:象山学对儒家本旨的溯源
作者:邓国坤(浙江大学 哲学学院、贵州大学 哲学学院)
摘要:本末儒学是阐释与构建象山学的新尝试,也是重塑儒家本旨的话语方式之一。本末是象山论述己学与他学,也是后人阐释象山学的经典范式。本末是象山学的核心纲领,乃至可以命名象山儒学。象山本末论自成体系,包括本末兼备,由本生末,以末扩本,本末俱善,故本末儒学可以凸显象山学的内涵与价值。象山构建本末儒学是为了构建自身心学,继承与发展儒家思想,融通三教和解决社会问题。象山本末论乃是对体用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了其思想发展与转向。体用论的话语与内涵被融入本末儒学之中,成为融通三教且凸显儒家本旨的典范之一。本末儒学研究可以重构与创新象山学思想体系,溯源与凸显中国本末文化,反思与回应当下社会问题。
关键词:陆九渊;象山学;本末;心学;儒学
高濑武次郎的陆象山论
作者:符方霞1 邓 红2(1. 南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2. 北九州市立大学 文学部)
摘要:高濑武次郎是近代日本著名阳明学家,在中国哲学史的其他领域也有一定的成就。他的《陆象山》实为世界第一本论述陆象山的专著,他的《日本之阳明学》一书对陆象山学说也有精彩论述。
关键词:陆象山;高濑武次郎;阳明学;《日本之阳明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作者:舒前毅(江西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对于习近平关于“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不能仅作浅层的把握与阐释,必须深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发现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深处。从根本上说,思政课要讲的“道”与“理”就是由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所敞开的“道”及其衍生之“理”,亦即人们日常丰富的感性生活世界中的生命情感之“道”与“理”。教师与学生都身处此生活世界的生命情感之“道”中,思政课的本质就是教师帮助学生领悟此(理性前的)生命情感之“道”。为此,需要创新场景体验式、案例感悟式、故事沉浸式等教学新方法,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融入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生主动“悟道”、自觉“明理”。
关键词:习近平;思政课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生命情感之道
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探索和历史性贡献
作者:鲁长安1 梁 燕2(1.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2.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毛泽东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奠基人。在革命战争中,他领导人民逐步形成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观,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毛泽东从前提、旗帜、道路、精神、目标、步骤等方面初步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国家”“为什么要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怎样实现现代化”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毛泽东现代化思想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理论宝库作出了奠基性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
作者:谢 忠1 许可人2(1. 湖南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2. 广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构建更加公正合理国际秩序的中国方案。而“美国优先”则是根源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以“美国第一”为标准,为实现其霸权服务的美国对外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美国优先”在目标、原则、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根本区别。人类命运共同体自提出以来,由理念到理论,由愿景到现实,由双边到多边,已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美国优先”与世界发展大势背道而驰,破坏现行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必然不可持续。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方案;“美国优先”;国际秩序
语言文学研究
现实主义思潮与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演化
作者:吴翔宇 迂 卓(浙江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的演进历程中,理论预设与创作实践上的错位体现在“为艺术”还是“为现实”的歧异上。在历史化的动态发展语境里,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手法被理论家不断地阐释与更新,并逐渐生成为具有中国特质的儿童文学思潮。从发生期融入人学体系的考量,到革命与抗战语境的思想牵引,中国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以建构和彰显。在新时期“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方向性选择中,批判现实主义的复归助益中国儿童文学主体性的创构。新世纪儿童文学聚焦“中国式童年”,深植于现实的文化土壤,为规避堕入轻逸境地和培育社会主义新人方面贡献了文学的力量。
关键词:现实主义思潮;中国儿童文学;演进路向;文学传统;人学话语
青年博士论坛
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发展策略——以ZB市为例
作者:张进美1 周 宁2(1. 山东理工大学 法学院,2. 山东理工大学 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摘要:以组织存续理论为基础,借助问卷调查法对ZB市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调研,借助潜变量建模软件Mplus5.2构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机制模型,可深入挖掘志愿组织政策配套、资源获取、人员配备、社区支持、居民支持等要素间最优影响效应,并针对性提出深入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可持续发展策略,即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组织配套支持政策,针对社区需求和居民需求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发动多方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的各种活动,培育社区共同体文化,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与社区居民间的相互信任。
关键词: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存续理论;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