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全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涵盖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上海“3+6”产业体系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
会上,上海电机学院发布了成立“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倡议及章程。联盟将围绕“四个平台”共创就业育人新模式:共建区域性就业工作联合体,即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人才需求,面向国内外高校发布引才政策、岗位需求信息,打造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结合临港新片区主导产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高效融通,搭建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人才供给侧紧密对接的产教联动平台;凝聚各方资源,开展以临港新片区产业发展为背景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升项目实践,打造联盟成员单位之间协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合作平台;发挥高校优势开展相关研究,为产业政策、人力资源配置等提供决策咨询,打造就业育人的智库研究平台。
“打通高校就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的创新实践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这片热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急需人才。但是目前最大问题是供需匹配度不够。”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表示,“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和需求应运而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搭建一个高校与临港新片区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更在于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视角来审视和谋划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将人才的市场需求侧与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侧进行联动,通过探索就业育人新途径、打造就业实践新平台、开辟智慧就业新渠道、开展就业研究新探索等方式,最大限度凝聚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主体的资源和力量。
在此前召开的“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专家咨询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高度肯定上海电机学院牵头成立就业育人联盟的做法,认为联盟突出“服务地方”和“就业育人”抓住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的关键。她强调,要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动能;要打通高校就业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校园到职场的转变,实现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聚焦以就业状况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既要紧盯市场做好雇主调查实时了解企业需要,又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修订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要置身国家和区域发展大局,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布局中找准方向、积极作为,在融合发展中整合企业需求,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努力为国家战略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企业和高校“面对面”对接
成立大会结束后,三场“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供需对接座谈会拉开帷幕。30多家企业负责人和30多所高校负责人面对面而坐,企业谈人才需求,高校谈人才供给,双方互相了解,互相碰撞出了亮眼的思维火花。
“我们企业主要从事飞机的地面设备工装型架的安装与制造、飞机零部件的智能制造,飞机大部锻的装配工作,每年招聘需求近百人。主要招聘设计研发人员,飞机装配工艺中的表面处理、喷漆等相关的工艺人员,现场的装配工人,还有钳工,数控机床的操作工人。” 上海上飞飞机装备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面对十多所高校负责人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座谈会结束后,他就被几所高校负责人团团围住。上海第一机床厂负责人也是同样“遭遇”,她在座谈会上告诉大学的负责人,企业特别需要机械、材料、焊接、电气和电机等专业的大学生。
上海临港延锋彼欧企业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党一届告诉记者,公司位于临港新片区的工厂每年的人才需求在15人左右,专业需求为智能制造、机械、材料、物流等。企业对入职大学生也是精心培养,公司还设立了加速培养计划,航海计划,闪耀计划等人才计划。未来希望与各大高校有更加紧密的合作和需求。
“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致力于培养‘卓越现场工程师’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坚持‘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方略,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每年有大批毕业生扎根临港新片区服务国家战略,有效助力新城建设。我们认真分析了临港新片区各大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实际需求,首先邀请了一批以培养理工科学生为主的高校加入联盟。面对就业问题,高校之间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可以建立起协同合作关系。”龚思怡介绍说,原来企业为了招人,要去全国高校一家一家跑,很多企业会更加关注双一流的学校去招聘,事实上全国90%高校是应用类高校,我们培养的人才也是企业需求量最多的人才。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在一个企业中,金字塔尖上的研发设计人员,需要有数十倍的工程师支撑,再往下还需要上百倍的职业技能人才。将多所高校组成一个联盟,将有利于企业能够快速找到不同层级不同类型的专业人才。
龚思怡也坦言,应用型高校需要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培养方案,但也不能只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需要在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实践经验、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等各方面都综合考虑。
未来还要推动企业组团“提需求”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常女士介绍说:公司的临港基地人才缺口较大,急需集成电路、测试芯片、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联盟的成立对于招才引才非常有现实意义,也希望与联盟成员开展跨地、区、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对联盟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要打造联盟成员间常态化学习交流合作平台,为临港新片区政策导向、企业改革发展提供决策建议,推动形成就业育人研究和实践的综合服务平台。”
“高校可以组团面向企业,企业为什么不能成为牵头单位,组团来高校进行招聘呢?我们期望未来还能推动各大龙头企业成为牵头单位,组团到高校来提需求,让我们更加理解产业链对人才的未来要求。比如要知晓集成电路具体人才缺口在哪里,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需要有何种能力和何种素质的学生,另外,是否材料、物理等专业的某些大学生也满足企业的需求。”龚思怡说出了自己对于联盟工作未来的思考。
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告诉记者,我们希望此次联盟的成立能够探索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不断为临港新片区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