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妈钦点亲授

文摘   2024-09-07 22:05   辽宁  

刚看了涓子姐姐写的文说,闽南人喜欢喝汤。
按她所述,那边的巧厨娘人人都会做汤,家家每天都要喝汤,几乎所有的食材都能熬制出美味的汤汁来。
而他们喝汤的能力也是令人咋舌,满满一碗汤端起来,滋儿~滋儿~几下就只剩小半碗。
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涓子姐姐有些夸张,再美味儿的汤也不可能滋滋地一气儿灌下,难道他们喝汤不要用小勺一点点盛了细品它的精髓么?咂摸都不咂摸一下,那喝汤还有什么意思,又能品出什么味道!
作为资深的山东人后代,我可以证明那些喝汤大户的水平,远远不是滋儿滋儿几下才进肚半碗。就像我们东北那些吹啤酒的后生,只需把瓶子倒过来瓶口放进嘴里,顷刻间,一瓶啤酒就只剩点沫沫儿了。
喝汤也一样的。
我没去过福建,闽南人怎么喝汤我没见过。
那年我在广东吃早茶,主食吃的小笼包,同时还点了竹丝鸡煲淮山枸杞红枣汤。当服务生把高高一摞小笼包端上来,我吓了一跳,还以为是我们自己家蒸的那种大包子,连声说吃不完。
待打开一看,不禁哑然失笑。原来每一个包子只有小茶盅那么大,跟我们平时吃的饺子差不多。那时候年轻,吃十几二十个饺子不成问题。
而那汤端上来,同样让我忍俊不禁。小汤碗比酒盅肯定要大一些,但真的大不了多少。汤里面好像有一小块是鸡肉,还有两粒枸杞和一粒小枣。那汤用清汤寡水形容一点不为过,嘴大的人一口就能把它闷了。
慢慢抿一小口,味道倒是还蛮不错的,清淡、微甜。
可见南方人凡事细腻精巧,包括吃的东西也是十分精细。福建同在南方,由此揣测他们的汤大抵如此吧。
我家每天晚上都要喝汤,这是山东老家的习惯。为什么说是老家的习惯呢?因为山东老家人每天晚上必是汤汤水水,就连晚上见面的打招呼用语都是“恁喝汤了bai(相当于北京人问‘吃了吗您呐’)?”
山东老家的汤跟南方的汤不一样。南方的汤是纯汤,是用各种食材熬出来的。老家的汤做熟了就行,不用熬,且多半有白面加持。就连最普通最常见的紫菜蛋花汤或者西红柿鸡蛋汤,也都要用白面勾一下芡,盛到碗里涟涟乎乎的才有口感。
丝瓜汤、茄子汤、苋菜汤、萝卜丝汤、豆角丝汤......清一色都是先把菜用白面拌匀,浮面上打个鸡蛋搅一下,上锅煎至色泽金黄,添水加佐料,待水烧开再滴几滴香油即可出锅。
我以为,喝汤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山东人才达到的。寻常山东人喝汤,绝对有东北人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豪爽。
不就是一碗汤嘛,一点水水而已,又不是米饭馒头,要细嚼慢咽,真爷们要的就是那个一口见底的痛快。
最耐看的是山东人喝烫汤。倘若这碗汤刚出锅,文静的人是要先晾一下,待汤凉一些再慢慢喝。偏有那种爱喝烫汤的彪形大汉,汤越热越好。
只见他端起碗来,不断挪动手的位置,他的手也怕烫,嘴却不怕。
他的嘴贴着碗边儿,吸吸溜溜弄出很大的响声,其实只喝到一小口。或者拿筷子先把汤表面的菜划拉到嘴里,当嘴慢慢适应了汤的温度,大口吞咽的感觉很有气吞山河的声势浩大。
我们东北人冬天喜欢喝一碗羊汤,再泡一点筋饼,驱寒效果最佳。
而老家人就算在炎热的夏天,也要喝热气腾腾的汤。一碗热汤下肚,从头到脚大汗淋漓,出一身透汗真是痛快至极!
今晚我做的二米粥,我妈喜欢喝小米熬制以后粥表面飘的那层米油
说起今天到了白露节气,还差十天就是中秋节。
我妈说团圆节该买几块月饼应景。
我提到别人吃月饼吃出异物的事来,吐槽有些月饼的暴利,一块就卖百八上千块,里面又没有金元宝。我妈真是足够清醒,说,凡是夸得云山雾罩的,都是商家弄的噱头,想多卖钱而已。外面东西再美味,也不如自己做的吃着放心。
然后我妈就教我一种饼的制作方法。
用奶和鸡蛋和面,醒发以后,加少量植物油(荤油也行),加入自己喜欢的食材,比如花生米、芝麻、核桃仁、水果等擀平,放进饼铛烤至两面金黄,出锅以后焦香酥脆,一定比月饼还好吃。
我想象着,吞了一下口水,羊汤加饼,明天中午咱就安排!
&&&&&&
下面是涓子姐姐的公众号,可以自己关注了看:
     

散碎的日子
用心记录,点滴收藏,慢慢回味,余生便有了舒心的向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