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前沿2024会议于11月25-26日在堪培拉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本次会议聚焦中国发展与能源转型,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肖千致辞,来自澳大利亚、中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参加了会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前院长姚洋教授、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张中祥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教授应邀作了主旨报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宋立刚教授和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中国经济研究项目主任周伊晓副教授作了会议总结。
张中祥的主旨报告以“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lectric Vehicles: Controversy over Overcapacity and Countervailing Duties, and Ways Forward”为题,由墨尔本大学杰出教授、澳大利亚原驻中国大使Ross Garnaut博士主持。
张中祥指出,中国电动汽车的优势并不完全是欧美所指责的是因为补贴,而是产业布局早、长期产业政策引导、通过补贴激活国内庞大的需求、不断提高研发投入升级电池技术和智能化技术、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规模效应+“内卷”竞争强化规模效应超常压低成本和价格)、全产业链优势、丰富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队伍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之后,张中祥依据一系列模型分析结果,详细分析了欧盟为何在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大街上还不普遍时就开始征收高额反补贴税、欧盟与美国做法的异同和合理性、欧盟市场对中国电动汽车缺乏吸引力欧盟需要征收的关税水平、高额关税对欧盟本身和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欧盟的影响、为何欧盟决定征收高额关税后仍与中国就最低价格进行谈判但对最低价格方案格外谨慎、中国机电商会授权代表中国电动汽车企业谈判的意义和局限性、实施征收关税+最低价格混合方案的可能性等一系列问题。
本次欧盟征收反补贴税仅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海外工厂生产、PHEV汽车和燃油车未包含在内。可以预料,在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后,中国电动汽车车企会增强欧洲布局,在欧洲本地建立生产工厂。但张中祥指出,中国车企出海与资源类企业出海不同,与日企海外建造车厂也不同。从解决国内就业和税收角度,汽车出口还是要优于车企海外建厂,因此在面临不利的地缘政治大环境下,中国应尽最大努力与世界主要消费国保持良好的经贸关系至关重要。
张中祥强调,中国车企要充分认识到海外建厂难以复制国内良性循环。国内因为具备超大规模效应,压低成本可把车卖的很便宜,从而能进一步刺激需求、提升规模,形成良性循环。但在海外建厂,各种政策壁垒、投资环保劳工法规都会影响中国电动车、动力电池海外产能落地,很难像国内快速形成规模效应,车售价会高。
车企在欧盟建厂以豁免关税,张中祥预计欧盟原产地规则要求或当地含量要求会收紧,欧盟预期会规定含最低当地价值水平,以避免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在欧盟境内组装豁免关税的可能性。
张中祥强调,在选择海外建厂所在国时,车企可能会把多边贸易协议纳入考虑,但立足点首先还是仅考虑当地市场本身。比如,如在墨西哥建厂,立足点首先还是仅考虑墨西哥市场本身,看专攻墨西哥市场能否获利,而不是首先就想着向美国出口电动汽车。如果专攻墨西哥市场就能获利的话,就是不错的商业投资。如果还能再向美国出口,那就是额外红利。以这种逻辑选择投资所在国,会减少投资风险。同时,张中祥指出,中国车企在海外投资,要向日企学习,在海外要团结,避免单打独斗。
张中祥强调,中国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投资集中在少数有争议的欧洲国家可能会引发欧盟的反弹。比如,过于集中在从欧盟预算中受益但经常挑战大多数欧盟成员国的匈牙利,欧盟其他成员国可能因反感匈牙利的做法可能引发欧盟对中国制造商的强烈反弹。中国车企在土耳其生产电动汽车能否从土耳其的关税同盟地位中受益,也存在很大疑问。
(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与来自国内参会学者)
张中祥强调,中国电动汽车具有全产业链和成本优势,欧盟高额关税不可能阻挡中国电动汽车在欧盟的扩张,也不一定能真正起到促进发展欧盟电动汽车的目的,而且限制了欧盟消费者享受性价比更高的中国电动汽车服务,也限制了欧盟更快、以更低成本实现节能减排和碳中和目标的技术与手段。
张中祥指出,中欧双方在电动汽车关税之争中都存在妥协的可能和必要性。对欧盟来说,是继续实施征收关税还是接受中国的价格承诺取决于欧盟内部力量和利益攸关方的博弈,也取决于欧盟基于认识到的伤害,而不是实际伤害,对中国价格承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其与征收关税取得相类似效果的预期和评判。
对中国来说,诉求WTO是必然选择,但面对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一系列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中国的诉求短期是否能奏效或对中国有利?面对电动汽车严重产能过剩的局面和唯一短时间内可帮助消化产能的欧盟市场,低调处理还是强烈反制,哪种方案更符合中国利益?是允许部分车企获得价格承诺还是全部车企面临5年关税?这些都是中国需要综合考虑的问题。
从2035年起欧盟禁售化石燃料新车,欧盟发展电动汽车是必然趋势,比美国更有紧迫感。张中祥指出,欧盟的反补贴关税是为现有欧盟燃料车争取时间。取决于欧盟电动汽车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速度,不排除欧盟在关税执行期间,甚至初期,同意接受中国的价格承诺。
然而,张中祥强调,特朗普再次当选总统可能会影响中欧电动汽车关税之争的走向和时间表。事件可能进一步朝着对中国更不利的方向发展,也有可能有助于问题更快解决。如果是后者的话,必然是欧盟和中国权衡特朗普执政可能对本身带来的冲击,各自降低了对对方的期望,欧盟(中国)适度降低(适度提高)对中国价格承诺的要价,双方达成妥协。
最后,张中祥强调,从美国利益角度,美国的确有必要思考是继续坚持现在、甚至采取更激进的对中国电动汽车严加限制的这种害人(中国)但不利己(美国)政策,还是欢迎包括中国车企到美建厂并雇佣美国工人、加速美国电动汽车和动力电池发展的政策?
如果美国选择拥抱中国车企直接在美投资建厂的话,美国可以考虑在续签或重新修订美加墨协议时,根据商品对美国的攸关程度,可以考虑对从墨西哥建厂迂回入美的关键商品的关税做向上调整,限制或堵住利用这个空子或“漏洞”,这样有益于美国就业、税收、更低廉更快在美生产电动汽车、消费者可以及早享受更廉价的电动汽车,利己(美国)但不怎么害人(他国),还有益于实现更严厉的节能气候环保目标。特朗普在竞选总统期间曾邀请中国电动车企赴美国建厂造车,当选后他是否会兑现承诺,还有待观察。
(张中祥与Ross Garnaut和宋立刚在中国经济前沿2016会议会场)
张中祥教授与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和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渊源颇深。他先后5次应邀评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Warwick McKibbin教授指导的3篇博士学位论文和Stephen Howes教授和宋立刚教授指导的1篇博士学位论文。张中祥分别为SSCI/EconLit收录的Energy Policy主编的以《气候变化政策经济学分析》(2004年出版)和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任其顾问委员会)主编的以《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2009年出版)为主题的特刊号收录了McKibbin教授两篇论文。McKibbin教授应邀参加了张中祥发起并组织、日本环境部和荷兰环境部资助、于2003年9月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马拉喀什之后气候变化政策”高层国际研讨会。2006年,牛津大学出版社邀请张中祥评审澳大利亚国立大学Ross Garnaut教授和宋立刚教授的书稿建议书和部分书稿章节。2009年,应SSCI收录的The China Journal邀请,张中祥为宋立刚教授和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胡永泰教授主编的China’s Dilemma: 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撰写了书评。2009年,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Stephen Howes教授、韩国气候变化大使Rae Kwon Chung博士和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Gary Hufbauer博士应邀为张中祥针对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撰写、论证和提出中国应承诺在2030年左右对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的Climate Commitments to 2050: A Roadmap for China政论文章作了书面评论,并与张中祥的文章作为完整一期East-West Dialogue,献给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峰会。
(樊纲、胡必亮和张中祥三位昔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片教授在中国经济前沿2018会议进行交流)
2010年、2012年、2016年和2018年,张中祥应邀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举行的China Roundtable 2010,China Update 2010, China Roundtable 2012,China Update 2012,China Roundtable 2016、China Update 2016,China Roundtable 2018、China Update 2018先后八次作报告和参加圆桌会议讨论,他报告的论文分别收录于Ross Garnaut, Jane Golley和宋立刚教授主编的China: The Next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2010年出版),Huw McKay和宋立刚教授主编的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China(2012年出版),宋立刚,Ross Garnaut,蔡昉和Lauren Johnston主编的China’s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Reform,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2016年出版)和Ross Garnaut,宋立刚、蔡昉主编的China’s Forty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 1978-2018(2018年出版)。
(张中祥在中国经济前沿2018会议作报告)
应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和澳大利亚国家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Tom Kompas教授邀请,张中祥应邀于2014年3月11-12日在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举行的G20议程专家会议上发言;应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东亚经济研究局局长、被誉为APEC设计师Peter Drysdale教授邀请,张中祥应邀参加了2015年4月16-17日在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举行的“助力亚州经济繁荣圆桌和公共论坛”,并在澳大利亚环境部国务秘书、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经济学教授Gordon de Brouwer博士主持的能源和气候变化单元上做了发言。上述两次报告的文章经匿名评审后收录入主办方主编、分别于2014和2016年出版的亚太政策研究会(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ociety,APPS)会刊、EconLit收录的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特刊号。2015年4月17日在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作了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in China: The Evolution from Pilots to a Nationwide Scheme专场学术报告,报告论文后荣获天津市第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SSCI期刊Climate Policy“20年20篇优秀文章”。
因在全球及区域重大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经济与政策研究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工作和在这些领域持久的学术和政策影响力,张中祥当选为亚太政策研究会(APPS)会士(Fellow)。APPS是在澳大利亚注册、致力于沟通亚太地区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治理、发展和环境等重要问题的组织和研究力量的第一个国际学会,秘书处设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克劳福德公共政策学院。除来自澳大利亚的会士外,亚太政策研究会共有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Joseph Stiglitz教授、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Sri Mulyani Indrawati博士和牛津大学Blavatnik政府学院院长Ngaire Woods教授在内,来自美国、中国、日本、印度、英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新加坡和香港等非澳大利亚国家的30位会士。中国国内的其他两位会士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和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教授。
(与多次合作的哈佛大学Dwight Perkins
在中国经济前沿2018会议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