赭麓文学|| 汪乐玲:“我的敲门砖”读后感

文摘   文学   2024-07-02 00:00   安徽  



“我的敲门砖”读后感  

芜湖  汪乐玲

      上周二, 有幸聆听罗校长颂读的“我的敲门砖”,听了一半,下课铃响起来。刚准备借阅,邻座抢先一步借走。

      机缘巧合,今天我遇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作家通讯》,书里恰好有作者李春雷创作的:“我的敲门砖”。

      作者通过他的短文,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他破格加入中国作协的过程,他说:很艰难,也很简单;很漫长,也很突然。

      看完全文,得知他成功跨越市作协、省作协,全凭两块“钢砖”,直接加入中国作协。看起来很戏剧,作家最终还是靠作品说话,我从内心里明白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只要相信自己、善于动脑、树立目标,并为之奋斗,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出生贫寒,父亲在农村里当会计,是一个较有名望的文化人。真正给他播下文学种子的,是从天津来的下放知青。上小学后,作者开始阅读连环画。小学三年级,效仿雁翎队的故事,用铅笔在作文本上写下一篇56页的小说,长达1万多字。虽然幼稚至极,他父亲还是表扬了他。他的梦想火苗,就这样被悄悄点燃了。父亲出差,虽然贫困,还是为儿子买了一本刚创刊的《小说月报》。被父亲如此关爱,着实戳中了我的泪点。

      因为襁褓中的我,早早失去父爱。爸爸留给我唯有的遗物,就四样。上朝鲜战场之前的,一顶船型军帽,一本臧克家诗选,一只内芯是木头的国光口琴,一个我终身喜欢的“乐玲”名字。

      由于酷爱写作,县城图书馆,是作者每天的去处。关于文学的书,几乎全借遍了,成绩一度下降。大胆的他辍学不成,决定:出逃。他留下一封信,说:我不回来了,我要当作家,那时,李春雷才13岁。出逃,经历两次生命危险。死里逃生的他,又回到学校,重新拿起课本,坚持写日记。自卑的他,把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散文的笔调写下来,中学、大学总共写了10年,大概有千万余字。

      这热爱文学的劲头,我与他,是何等的相似。

      记得小时候,正值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的热潮,席卷全国。1966年那个儿童节,《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中指出:“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从此开始,华夏大地就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它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名胜古迹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老百姓收藏的大量书籍,被源源不断的送到供销部门的废品站,当废品处理,地富反坏右的字画书籍,都当众烧毁。

      那时候的我,身背“红宝书”,经常被舅舅牵着去废品站,找几本小人书,回来翻看。“杨志卖刀”、“清风寨”就是那时候认识的,因连环画不连贯,只知道是“水浒”其中的一部分,成了我日后向妈妈要大部头《水浒传》的理由。我虽然没有作者的胆量,敢“出逃”外地,但是故事中梁山好汉小李广、花荣带兵马安营扎寨的地方,埋下我长久以来的一个心愿,去探寻该地。

      2013年8月10日,终于启程去山东济南,小住一月有余。“挑山工”的诞生地“泰山”、《水浒》里的“花荣大闹清风寨”的山东青州,都一一拜访。

      作者的“外逃”、“写日记”举动,在“正统人”的眼睛里,大概有些“荒唐”、“放肆”;在我的眼睛里,是“知音”、“执著”,否则,也没有我后来多地拜访的创举。虽然我没有作者的创作成果,也没有他退稿无数的经历,但有一点我与他很相向,从小就喜欢文学,从小就写日记。

      说到写日记,在那个特殊年代,在邮电局工作的妈妈,总是拿一张社论之类的报纸,划出她认为最重要的段落,要我读,要我写。不知道是太年幼,还是天生对政治不敏感,我最多就是抄下来,没有什么感受,对吃倒是很有感受。

      记得还是小学五年级,我就开始躲在家里看《红楼梦》。里面的很多美食,总是引得我垂涎欲滴。每次,我都读给不识字的外婆听,缠着外婆做给我吃。清楚的记得,那年春节之前,外婆给我做了小燕吃的“酒酿蒸鸭子”,当时我想,餐桌上若是再有一碗“虾丸鸡皮汤”,多好哇。好在“酒酿清蒸鸭子”是一道标准的南方菜,也是我外婆的拿手菜。每年冬季,外婆酿糯米甜酒,总会做一次“酒酿清蒸鸭子”,每次吃了这道菜,就会有意无意间,想起收藏的、外交部定制、宣纸竖排版的《红楼梦》。现在每次回忆这道菜,就会十分想念外婆。

     看名著,享美食;乐饮食,拾味趣;记日常,圆梦想。说到写日记,我其实有更多的感想,真想一一带给你们。

      最正规的日记,要数我1972年5月4日开始,且一直坚持的那种。那是我在弋江二中全校朗诵比赛得第一名的日子,朗诵的作品是自己写的小诗,奖品是当年最奢侈的大红塑料外壳“革命日记”本。当天,我手捧心仪的日记本,就像老鼠爱上大米,我在日记里,记下我的开心不已。这个日记本,至今跟随我生活,整整半个多世纪。

      最不敢忘的日记,是我上山下乡时,收到赠送的日记本。那里面,记下我密密麻麻的的乡下生活,有我的见闻,有我的委屈,也厚植了我对农村人的感情。

      最深情的日记,是我结婚后,专门记录儿子成长的日记。在陪同儿子学习的过程,我用相片配上只言片语,记录了儿子的一路芳华。自己也自学26门功课,前后历经3年多,拿到“很光彩”的学历证书。到孩子结婚的时候,我羞涩的拿出这本“金色童年”,当成礼物,送给他留存纪念。

      作者李春雷,走上文学道路,有引路人从维雄。于我而言,对文学的爱好,不仅来自家人,更来自我初中的班主任刘龙耀老师。由于我酷爱阅读,挚爱文学,老师对我更是偏爱有加。经常把我叫到办公室,面对面给我批改作业。印象最深的是,写的一篇“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老师先读,然后叫我读给全班同学听,这更激发了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整个初高中阶段,作文都是我的强项。而这一强项,使我终生受益。

      我凭多年的写日记功底,手持会计专业文凭、证书,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在供销社倒闭后,于20年前,在浙江一家企业,寻到一份与文字相关的工作。在企业半月刊里,担负其中一个版面的采写工作,同时对分布在各省各城市的门店,进行财会督导工作。当然,还有自己被另一家培训学校,高薪聘用,担当过教导主任。所有这些,都是文化带给自己的自信。

      我的敲门砖,是一步一个脚印。我从县作协,到市作协;现在是从省作协,迈入中国作协的过程。我深信,只要把坚持写作当成我的伙伴,把阅读当作我的良友,把别人的经验当作是我的老师,我会走进中国作协的。


校对:张发泉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汪乐玲,女,安徽省作协会员。喜旅游,爱音乐,恋文字。专著《乐玲玉缘》,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众多作品发表、获奖。“聆听中轴线上的交响乐”获“最佳视觉奖”,收录《最美中轴线》一书,龙年被拍成微电影。



END


    

         赭麓文学社

文学顾问:邓有民 

总      编:江   锐

副 总 编:阿  牛

编     委: 紫   诺   朱启莲 

                梁   风  杨东民

刊头题字:董金义



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四千以内,诗歌不少于三首或十五行。稿件须原创首发,杜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15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可转投其它网络平台。

2.投稿邮箱:jiangrui0715@sina.com。投稿时请附作者简介及照片和联系方式,以便编辑联系。

3.关于稿酬:稿费全部来自赞赏。文章自刊发日起一周内,8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朗诵:作者和主播各40%),其余留为平台维护。稿费通过微信发放,请加总编微信13966010102。

4.其他注意事项:原创作品在本公众号刊发后,视为作者自动授权,其他网络平台转载需经本公众号同意,否则,视为侵权。



愿你
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度过自己的一生


赭麓文学社
走进文学,感知生命的美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