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战往事

百科   2025-01-01 10:07   山东  
1954年日内瓦会谈初期,美、英、法代表连同老挝、柬埔寨的外长都坚持要求越军从老柬两国撤离,而越南方面则表示无法接受。


苏联外长莫洛托夫一度告诉周恩来,他已建议各国外长们“即可先行回国”——这无疑是会议要失败的警讯。


正当中国无法跟越南盟友达成一致意见之际(越共坚决不肯放弃在老挝和柬埔寨的影响力),同样担心和谈破裂的法国代表竟然主动找到了周恩来,想联合中方共同挽救局面。


法国是这样劝说中国的:


第一,如果中南半岛的问题无法在日内瓦会议上解决,它大概率会被提交到联合国,到那时中国将没有参与的机会。


第二,中国最大的关切是不让美国干涉越南局势,并阻止东南亚版“北约”的形成,而一旦不能够劝说越共让步,“最坏的局面”就很有可能发生。


1954年6月23日,周恩来会见法国新任总理弗朗斯,这是中方第一次会见西欧国家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

概括来说,当时各方对于越南问题的立场大致是这样的:

中国

希望和谈成功,尽可能促成南北越划“线”而治。

中国的初衷很容易理解,我们刚刚在朝鲜和美国人打了三年,消耗巨大,如果越南继续打,国内还要不要搞建设了?

法国

希望和谈成功,尽快抛掉越南这个烫手山芋。

从1946年初算起,法军已经在越南山沟沟里摸爬滚打了八年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却眼睁睁地看着越共力量日渐强大,消灭胡志明的希望日趋渺茫。

如今奠边府战役大败,一万多战俘在越共的手里,国内舆论波涛汹涌,法国早已无心恋战。

英国

希望和谈成功。

在英国人看来,越南战争就是朝鲜战争2.0,无非换了一个地方打;西方阵营对越南介入的升级必然导致中苏阵营介入的升级,毫无意义。

只不过英国并不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对会议的直接影响比较有限。

苏联

希望和谈成功。

要是斯大林还在,日内瓦会议可能根本就开不起来,不过换成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后,他们对西方的态度整体有所缓和。

克里姆林宫里谁说了算都还没搞清楚呢,花费那么多心思到万里之外的越南干什么呢?

美国

与会的五大国中,美国是唯一一个不希望和谈成功的。

国务卿杜勒斯在会前就确定了阻挠会议的方针,军方同时做好利用会议破裂为借口,对越南进行大规模军事干预的准备。

为什么美国一定要介入一个遥远国度的内战呢?

单从经济利益出发考量,越南对美国来说几乎毫无价值,但是早在杜鲁门政府时代美国即已形成“冷战思维”——战略决策基于地缘和意识形态,而非经济利益。

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文件曾明确指出:

“对我们来说,共产主义扩张到中国是一次惨痛的政治失败,如果让它再横扫东南亚,我们就会遭遇一场更大的失败。其影响所及,在世界其他地区,尤其是中东和已经严重暴露的澳大利亚,都能够感受到。”

某种意义上讲,此时中方的立场跟法国比较接近,而北越则跟美国接近,不希望就此和谈。

1954年在瑞士日内瓦的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总部悬挂的金星红旗。

外交是很有艺术水平的一门工作,不得不说,法方代表的两点理由打动了中国。


6月1日,周恩来亲自与法国外长皮杜尔会谈,告诉他中国最关心的是“来自美国的干涉并威胁中国安全”,同时安抚皮杜尔称:


“越共并不想在会议桌上获得战场上所得不到的东西,法国不要轻易放弃达成协议的机会。”


之后中方又跟英国统一了意见:和平协议分两步走,首先停战,然后是越南撤军、老挝和柬埔寨内部问题用民主方式政治解决。

6月16日下午,中方在正式会议上抛出该方案,得到英法支持,日内瓦会议期间的第一个“阶段性成果”《关于在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的协议》达成,为之后和平协议的签订铺平道路。

这一过程让中国外交团队意识到,通过合理妥协而不是毫不退让的斗争,更有可能得到设想的结果。


《日内瓦协议》中对原法属殖民地的划界

停火完成后,下一步是和平协议。

6月17日,法国弗朗斯政府上台,向民众立下一个月之内和平解决越南问题的军令状,否则自动辞职。


越南方面一看法国自己给自己设置了“deadline”,便想抬高要价。


7月2日,周恩来飞回广西柳州约见胡志明和武元甲,三天内连开八次会议。


武元甲详细汇报了奠边府战役之后的军事形势,周恩来听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


“如美国不干涉,法国照样增加兵力的情况打下去,我们多久能够完全获胜?”


武元甲表示要两三年,胡志明则表示至少三五年。


周恩来解释道,由于印支问题直接影响法国,因而也就随着影响欧洲的形势,现在主和的弗朗斯政府执政,正是达成和平协议的最佳时机,不仅中国,苏联也希望争取法国。


面对来自中方的压力,胡志明做表态发言道:

“现在越南是站在十字路口,可能和,也可能战;争取和,准备战。我们要帮助弗朗斯,使他不下台,这对我们有利。”


于是中越双方人员连夜起草好文件,最终促成了《日内瓦协议》的签署。


出席日内瓦会议的越南代表团。在越南历史书中这样描述这段历史:“1954年5月8日奠边府胜利一天后,日内瓦会议开始讨论越南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副总理范文同率领的越南代表团昂首挺胸入场,展现出胜利民族和正义国家的姿态。

《日内瓦协议》签署后,法国人终于灰溜溜的撤了,美国人粉墨登场。

为了对抗胡志明领导的北越,美国政府定改造之前法国留下的“落后性质政权”——保大帝政府。

保大帝是越南阮朝末代皇帝,本名叫阮福晪,保大是他的年号,类似乾隆。

保大帝1913年出生,自幼留学法国,因为这种经历,法国人很喜欢用他做傀儡。

日本侵占东南亚后,出于稳固局势的考虑没有动保大帝,还是立着这块牌坊。

直到1945年胡志明在河内发动“八月革命”,保大帝才被赶下台,流亡至香港。

不久法国人卷土重来,保大帝便再次被邀请回越南执政。

1954年,美国从法国手里接过南越,准备振衰起敝、革故鼎新。

几经物色,艾森豪威尔选中阮朝的前吏部尚书、时任保大政府内阁总理的吴廷琰做新代理人。

在美国人的协助下,吴廷琰于1955年10月发动政变,驱逐了保大帝;保大被迫流亡法国,直至1997年才离世。

保大帝(中)与漂亮的南芳皇后一起视察。法国殖民时期一直保留着当地皇室政权作为傀儡。

废除保大后,美国按照自己熟悉的模式在南越搞起了总统制。

艾森豪威尔政府十分上心,以每年2亿美元财政援助和大批无偿军援做支撑,希望推行美式民主,为东南亚地区打造出一个文明向上的“样板国家”。

可惜事与愿违。

原本美国是想把保大帝这个封建皇帝废掉,换一个思想上认可共和制的领导上台执政,怎料吴廷琰刚愎自用、推行家族统治,每年拿了大把美元援助不说,还搞得下面反对声音此起彼伏,很让华盛顿头大。

按照1954年7月21日九国外长达成的《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南北越要在1956年7月前实行普选。

结果中央情报局经过一番摸排测算发现,如果在全越推行选举,胡志明将以80%的绝对优势击败吴廷琰。

美国自然不敢冒这个险,所以《日内瓦宣言》里的选举也就不了了之。

1961年1月20日,肯尼迪接替艾森豪威尔出任总统。

新官上任三把火,肯尼迪马上在越南发起了“特种战争”,准备动用特种部队清除越南境内的“反对分子”。

美国大兵乘着直升机穿梭在越南丛林中搜寻目标,武装起来的南越部队则在下面负责干扫荡的脏活累活。

那段时间美国人可谓是费劲脑筋,不仅直接参与扫荡,还发明了一些奇怪的招数,如战略村。

“战略村”是美国主导下在南越农村地区专门建设的人工村落,其住民为强制迁移而来。

该计划始于1962年,得到了美国的资金支持和指导,目的是隔断南越农村人口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联系,避免农村地区落入越共游击队之手。

然而农民政策毕竟不是美国的强项,到1963年底,许多战略村已空无一人,工事上的贵重金属则被游击队员和逃走的村民悉数带走。

一位记者写道:“一排排没有屋顶的房舍,看起来就像是小孩子搭起来又调皮地放弃的小玩具屋。”

实际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朝野已经形成了一种共识:当核垄断地位被苏联打破后,派出庞大的常规部队赴亚洲打一场难以看到尽头的战争,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但出于顾及美国作为全球霸权的“颜面”和国内政治正确情绪的考量,又不能抛弃南越,于是便导致了骑虎难下的局面。


持续二十年的越南战争很像是一场放大版的阿富汗战争,到了末期,白宫决策层已经是焦头烂额,丧失了应有的理智与冷静。

搜索越南村庄的美军

南越“战略村”

1963年11月,忍无可忍的肯尼迪指示中情局策划政变,枪杀了吴廷琰,换成南越的陆军司令杨文明上台执政。

说来滑稽,就在吴廷琰被枪杀三个星期后,肯尼迪自己也被枪杀。

不过整体来看,从1954年日内瓦会议结束至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这十年是越南相对消停的时期。

其中既有美国大选换届(1960)和肯尼迪遇刺(1963)的原因,也有南越方面保大帝、吴廷琰、杨文明、阮庆、阮文绍轮番登场,局面一团糟的原因。

按照中国官方的表述,抗法援越战争是1950~1954年,抗美援越战争是1964~1973年,二者的空档,便是中间这十年。

五六十年代的南越首都西贡(今胡志明市)

时间来到1964年7月31日。

这一天,南越海军的几艘小炮艇在美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的护航下北上挑衅,炮轰北越在北部湾沿岸的两座小岛。

8月2日,“马多克斯号”驱逐舰称在离海岸30海里的国际水域内遭到3艘北越鱼雷艇的袭击。

两天后的8月4日,美军航空母舰“提康德罗加号”和两艘驱逐舰再次声称被北越雷达追踪并遭受攻击,于是五角大楼急调在香港访问的“星座号”航空母舰驰援北部湾。

总之就是美舰很无辜,北越鱼雷艇咄咄逼人,还直接发射鱼雷攻击美军驱逐舰,美舰侥幸避开,命悬一线。

事件发生后,约翰逊向全体国民讲话,称“美舰和平的航行在北部湾上,却遭到北越军舰的袭击……”

早在越战尚未结束的七十年代初,美国国内就有声音怀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自导自演的,并提出了诸多证据。

三十年后的1995年,越战期间的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访问越南,在会见武元甲时,麦克纳马拉悄悄问道:“1964年8月4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武元甲回答说:“8月4日那天,绝对没有发生任何事情。”

1966年,约翰逊驻越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在越南金兰湾基地

不管怎样,北部湾事件成为越战的分水岭,次日,蓄谋已久的美军出动大批飞机轰炸北越。

北越方面不甘示弱,派精锐325师进入南越领土内集结,标志着北越正规军正式发起对南越的进攻,战争全面升级。

1964年11月,成功煽动起民族情绪的约翰逊在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当选总统,一时间美国国内颇有珍珠港事件后同仇敌忾感觉,要同胡志明决一死战。

至1964年底,美国派遣到南越的部队已增加到三万多名,在1966年的巅峰期,有高达40万美军驻扎在越南。

面对美国大兵压境,1965年4月,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和国防部长武元甲等人受胡志明委托率访问中国,希望中国扩大援助规模并向越南派出支援部队。

中方是这样表态的:“是越南需要的,我们就优先供应”,“要把援助越南南方的问题看作我援外工作中头等重要事情”。 

于是大量的坦克、枪、炮,以及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的输送到北越,甚至连北越部队的军装都是中国方面提供的。

不仅如此,中国方面还派遣了铁道兵、工程兵、高射炮兵等部队赶赴越南,基本承担了整个后方的战备保障工作,越军只要负责前线作战就好。

巅峰时的1967年,共有17万中国军人在越南参加战斗。

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几乎是越南唯一的外援。

随着古巴导弹危机谢幕,赫鲁晓夫开始走“缓和路线”,苏联方面在北部湾事件爆发后还专门向美国方面解释,称“苏方是从公开渠道了解到消息的”,极力撇清关系。

相应的,在六十年代著名的“中苏论战”中,越南基本是站了中国一边,赫鲁晓夫甚至一度考虑要像对中国一样彻底断绝与越南的关系。

直到勃列日涅夫上台,苏联才重新拾起对越南的援助。

美国人收藏的“胡志明小道”自行车。“胡志明小道”是一个复杂的路网工程,透过越南、老挝交界处的山脉向南方前线的北越部队运输物资

越南战争的形态是“南打北炸”——战争主要在南越境内打,而17°纬线以北美军只是轰炸。

当时武元甲率领整团整团的北越正规军分散进入胡志明小道,顶着美军的空袭进入南方集结,然后与美军开战。

为什么美国陆军没有越过17°线直捣河内呢?

因为中国方面发出了警告:“决不会坐视美军地面部队越过17度线”。

此一时彼一时,1965年美国注意到了中国的警告,所以当美军前线司令部向五角大楼请求允许装甲部队越过17度线攻击越共部队时,始终没有得到批准。

不仅如此,由于飞机很容易一脚油门飞过界,美国人还把中越边境几十公里内划了一个“缓冲区”,要求飞行员不要轰炸该区域内的目标。

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北越的重工业都放在中越边境一带,也成为1979年时我方重点打击的对象。

整个越战期间,北越和美军没有打几次像样规模的战役,1965年11月的德浪河谷战役勉强算一次。

当时美军一部与北越精锐第66团遭遇,三天激战后,北越阵亡1500余人,美军阵亡300人。

此后北越开始尽量避免与美军发生正面冲突,改而采取游击战的战术。

直到1968年初的溪山战役,美军依照十几年前奠边府法军的思路,建立起坚固据点诱使北越军队来攻。

很可惜,北越没能复制奠边府战役的奇迹,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撤退。

不过除了溪山战役外,整个1968年春天北越的攻势都非常顺利——南越36个省会、5个大城市、64个县城、50个战略村,以及西贡机场、南越总统府和南越总参谋部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甚至连美国驻西贡大使馆也遭到越共敢死队夜袭,引发美国舆论哗然。

西贡美国大使馆铁门。1968年1月31日夜,19名越共敢死队员突击美国大使馆,震惊世界。

这一时期北越越战越勇有着很深刻的历史背景。

大概从1966年开始,勃列日涅夫为拉拢北越加大了对其援助力度,至1968年,“苏援”的数量已经超过“中援”,北越也开始慢慢向苏联转向。

就像我们在《全面战备》中提到的那样,被中国寄予厚望的越南并未在1969年的危机中支持中国,这让中方非常寒心。

所以这一年中国开始陆续撤回援越的部队,其他物资等援助也慢慢减少,至1970年7月全部援越部队撤回境内。

历时五年多的抗美援越作战中,部队及工程技术人员共有1400多人牺牲、4200多人负伤。

约翰逊与尼克松进行交接,1969年

1968年正好是美国的大选年,这一年里美军阵亡16508人、伤92817人,引起国内强烈震动。

经常有西方媒体嘲笑俄罗斯青年逃避征兵跑去土耳其和中亚,其实当时美国国内青年避战的情绪更浓,一批又一批躲到加拿大。

面对此起彼伏的反战浪潮,原本通过“平权运动”“福利社会”等一系列政策大获民心的约翰逊开始遭到选民抛弃。

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约翰逊惨败,随即宣布放弃竞选连任。

而八年前遗憾败北的共和党候选人尼克松此时打出了“我们陷入战争,需要和平”“我们陷入分裂,需要团结”的响亮口号。

历史的机遇正在向越南和中国招手。

尼克松提出撤退后,阮文绍曾伤心痛骂其抛弃南越人民,最后尼克松留了10亿美元给南越政府,任其自生自灭。

七十年代初,越南战争开始像1952年的朝鲜战争一样,打打停停,打打谈谈。

巴黎那边基辛格谈不下去了、北越不买账,一个电话打回华盛顿,尼克松就指示美军再轰炸一轮,循环往复。

在与越南谈判的同时,尼克松也把改善对华关系摆上了桌面。

1971年7月和10月,基辛格曾两度秘密访华,其中的一个关键议题就是越南。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时,正值中国农历春节假期,当时中国大使馆按惯例邀请越南有关单位参加春节联合会,但越南人却拒绝出席。

为了不影响与越南的关系,尼克松结束访华不久后的3月3日下午,周恩来还专门跑了一趟河内向黎笋解释。

尽管周总理耐心解释,但还是遭到越南方面的严厉指责——越方称中国与美国“私下勾结”,酝酿对北越实施更大规模的进攻。

解释无果,当晚周恩来又飞回广州。

就在尼克松访华结束不久,憋了一肚子火的黎笋命令前线发起全面进攻。

1972年3月,武元甲动员几乎全部北越军事力量,搞了一次比1968年春节攻势更大规模的“复活节攻势”。

尼克松也不含糊,直接派出大批B-52战略轰炸机伺候。

此战北越损失惨重,伤亡超过十万人,武元甲因此被撤职,越南人民军总司令的宝座让位给了黎笋的亲信文进勇。

1972年春夏的一波狂轰滥炸把北越炸回到巴黎谈判桌前,次年1月,“和平协约”成功签署。

签署过程中,美国人绕过南越政府与北越达成了诸多秘密协议,比如:许诺不干预未来越南政局等。

这一切南越政府都被蒙在鼓里。

心急如焚的美国人在条约签订后的两个月就匆匆撤退,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给阮文绍。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协议”本身并不重要,正如尼克松说的,美国只是需要一个“保持颜面、静悄悄、体面撤走”的遮羞布而已。

尼克松在做撤出越南的政策说明

1973年,美军陆续从南越撤出,战场形势迅速向有利于北越的方向发展,南越统治区域逐渐被压缩至以西贡为中心的一小块区域。

1975年4月21日,南越总统阮文绍在巨大政治压力下宣布辞职,他在电视上发表了长约十几分钟、情绪激昂的演讲,抨击美国“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不人道、不可信赖、也不负责任”。

演讲结束后,权力随即移交给年迈的副总统陈文香,阮文绍本人出逃台湾。

几乎同时,北越方面组成了以文进勇大将为司令、南方局书记范雄为政委的胡志明战役指挥部,动用19个师的兵力将6万余名南越军队团团包围。

4月28日,即西贡破城前两天,陈文香也宣布辞职,由杨文明(南越高级军官、曾发动政变推翻吴庭艳)代理总统。

4月30日,杨文明宣布向北越无条件投降。

西贡陷落的最后两天里,美军组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直升机撤侨行动——“常风行动”。

当时有大批越南人乘船四处逃难,香港是其中的首选地之一。

由于连年战乱,北越和南越都有大量难民赴港,导致越南人因意识形态不同经常在香港街头火拼打架。

很多越南人因无正经工作,被黑社会吸纳沦为打手,甚至在道上诞生了所谓的“越南帮”。

值得一提的是,西贡解放的同一时间,北越海军还发动了所谓的“南沙战役”。

此战北越占领了原南越控制的南沙岛屿,为日后中越南海纠纷埋下伏笔。


从1945年底法国对胡志明开战算起,越南打了整整三十年仗方才实现统一。

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性质非常复杂,有反殖民战争的成分,有民族独立战争的成分,有冷战对抗的成分,也有越南内战的成分。

牵扯到的国家有美国、苏联、中国、法国、北越、南越、老挝、柬埔寨,甚至连中国台湾地区、朝鲜和韩国也都出过兵,很乱。

克林顿访问越南

2000年,克林顿成为越战结束后首位访问越南的总统,在河内大学演讲时克林顿称:

“美国人现在把越南视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一场战争”。

场馆外的河内大学学生很默契,拉起了“忘记过去,面向未来”的标语

2024年9月23日上午,越共新任领导人苏林受邀到哥伦比亚大学“世界领导人论坛”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

在谈及越美关系时,苏林修改了“忘记过去,面向未来”的说法,他表示

“越南的座右铭是抛开过去,展望未来。我们不忘记过去,但也不让过去成为阻碍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包袱。







江宁知府
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