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4-2025“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文旅部“ 2023-2025 舞台艺术创作行动计划”入选项目、国家艺术基金2024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上海文化发展基金市重大文艺创作资助项目、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由上海歌剧院创排,上海歌剧院与徐汇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于7月5-6日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首度亮相北京。上演两日来,无论是剧本、音乐、整体的舞台呈现,还是现场艺术家们的演唱、演奏,该剧都赢得了观众们热烈的掌声。而在一连两晚火热上演后的第二天,上海歌剧院与该剧主创人员趁热打铁,邀请到国内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著名主创、国内优秀文艺院团管理者、文艺评论家、音乐学者专家、文化艺术记者等汇聚一堂,为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进一步提高精进献言献策。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上海歌剧院院长许忠,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庆新,副院长全祎,以及剧目主创游暐之、孟卫东、廖向红、徐家华等,与专家们合影: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赵琳宇,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曹其敬,原总政歌剧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著名剧作家冯柏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歌剧导演陈蔚,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官林,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宋晨,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剧协原副主席王晓鹰,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莫凡,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刘玉琴,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宋宝珍,高级编辑、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文艺评论家、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陈志音,北京青年报资深文化记者伦兵,中国文化报专刊中心主任高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乐评人黄宗权,中国舞台美术学会编辑部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赵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向延生,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砾。
新视角/新叙述/新拓展/新意义
红色历史题材文艺创作的积极探索
今年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迎接国歌诞生90周年。不少与会专家的发言都关注到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并紧扣歌剧故事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探讨创排与演出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现实价值与意义。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乔佩娟更激动地说道,“今天是‘七·七’卢沟桥事变87周年,今年也是‘九·一八’事件98周年,而咱们这部剧所讲述的,正是这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之后,上海左翼进步青年、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文化义勇军,如何创作出《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这不仅只是电影《风云儿女》的创作历史,也不仅是国歌的创作历史,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顽强不屈、英勇抵抗、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的历史。我们太需要这样的文艺作品,观众的反馈是对作品最好的检验,观众的掌声就是对这部剧最好的肯定。相信这部歌剧能够成为真正留得下、传得开、记得住的经典力作。”
艺术司音乐舞蹈杂技处处长赵琳宇表示,不管是艺术司还是专家团队,一直在陪伴着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的成长。大家都由衷钦佩上海歌剧院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敢于啃硬骨头的精神与勇气,和谦虚、严谨、敬业的态度。在已有国歌题材原创作品的基础上,上歌再次成功破题,自我超越,希望这部剧不但能成为上海歌剧院的优秀保留作品,也能够成为上海文化的亮丽名片,为中国民族歌剧留下一部可以经久传唱的优秀作品。
不少专家表示,建党、建国、抗战等宏大主题、重大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也很多,但如何做得生动,如何能与今天的时代、与今天的观众产生共鸣需要智慧。人民日报社文艺部原主任、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高级编辑刘玉琴认为,由电影《风云儿女》的创作过程来切入,从聂耳的成长来折射,刻画文化义勇军群像,展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文艺对时代的积极作用,是对上海这段历史非常特殊也非常有策略的打开方式,也对挖掘上海红色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红色题材的舞台叙事做了新的拓展,对于新时代的红色文艺创作有着创新意义。尤其剧中对于“文艺创作也是刀枪,要鼓舞振奋民族精神”的突出,从某种意义上正是文艺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体现。这种艺术思考与今天的时代倡导一脉相承,既是对文艺方向的溯源,也是传承与延续,是对当今文艺创作的有益引领。
满足艺术与精神的双重审美需求
让好的文艺作品常演、长演
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往往是艺术审美价值与人文精神价值兼备且俱佳的。红色题材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更是对作品提出了双重审美的要求,观众对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会有双重审美的需求。而在专家们看来,上海歌剧院创排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无论在艺术上还是精神上都有着高层次的审美价值。在国家艺术基金理事、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官林看来,这部歌剧遵循音乐戏剧的语境与结构,以丰富、细腻而合理的音乐语言、舞台语言,透过国歌的诞生过程体现时代的背景、人物的成长、精神的变化。尤其古希腊悲剧式“歌队”的巧妙运用,聂耳当年创作的经典歌曲、具有地方色彩的民歌与新创作的歌剧音乐自然衔接与融合,更是该剧非常成功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著名导演曹其敬也认为,歌剧对风云际会、山河破碎、民心沸腾的时代渲染气势宏大、氛围浓郁、格局很大。音乐与戏剧水乳交融,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也丰富了戏剧的表现力,成功地透过国歌诞生的由来彰显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左翼文化干将的历史功绩,揭示红色文脉。这也是一种非常有文化担当的精神,令人赞赏。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认为,作品的价值就在于给观众演出,就在于舞台上的不断锤炼。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在不断的演出中得以满足,同时对作品自身、对演员成长、对一个品牌的打造等,也都需要在不断的演出中接受时间和观众的检验。而上海歌剧院汇聚了当代中国歌剧创作的大家,抓住了这样一个大题材,创作出了张扬一部大气磅礴的大戏,呈现出很好的品相,希望有着这么好基础的作品能够通过驻场、巡演常演、长演。而中国文化报专刊中心主任高昌则对此番上海歌剧院与徐汇区文旅局的联合制作给予了关注,“现在各地文旅都在发力,在大家聚焦于烧烤、冰雪等衣食住行方面的时候,上海徐汇挖掘本地的红色文旅资源,与专业院团携手打造文化IP,利用百代小楼等文博资源,思政课堂等教育资源,助力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可谓文旅融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成功案例。”
高难度/高品质/高规格/高水准
展现海派气质 彰显剧院实力
“这个戏首先有四个高。高难度、高品质、高规格、高水平!”中国音乐学院教授、著名歌剧导演陈蔚感叹,这部戏里涉及的都是大家、大事,情感都是高点,不好排。这一方面体现了导演廖向红的功力,另一方面也足见上海歌剧院的雄厚实力与巨大能量。游暐之的歌剧文本虚实结合、大小相配、动静相宜,非常流畅。而音乐上,剧中精选的几首那个时代的经典作品,创作与传唱背后,其实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重大事件和情感的转折。作曲家孟卫东不仅以深厚的功力让他们焕发出新生,更在剧中起到推动剧情、表达情感的作用。
与陈蔚的观感相同,中国歌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宋晨、中国广播艺术团一级作曲莫凡、北京青年报资深文化记者伦兵、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乐评人黄宗权等专家也不约而同地对上海歌剧院合唱团、乐团的出色表现不吝赞美之词,更为上海歌剧院院长、指挥家许忠“真正的、专业的歌剧的指挥”点赞。不仅将歌剧中不同音乐段落与衔接处理得细腻而精准,更游刃有余地把控人声与乐队之间的平衡,给观众带来非常清晰而舒适的听觉体验。精致、精细、精准地艺术塑造与情感表达,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艺术态度,也让专家们多次感佩于该剧独特的海派气质与国家气派。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福建省歌舞剧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孙砾,作为剧中田汉的扮演者感触良多,“这部歌剧排演到现在,上海歌剧院为每一个角色都配备了两到三组卡司,而且全部都是本院演员。这些青年歌唱家们早已在三十多场巡演中把戏滚得非常熟练。如此惊人的艺术人才储备和培养力度,着实令人羡慕。”
本次研讨会上,有不少都是看过该剧首演现场,二刷、甚至三刷的专家,大家不仅一致认为修改后的舞台呈现有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更对上海歌剧院与主创主演团队的诚意与高效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好评。大家都很高兴也很惊讶,这次的修改不是一点点,而是真的有用心把首演时大家的意见,巡演时观众的意见吸收进去。剧本上、台词上、音乐上、舞台调度上、演员的表演上,都有大大小小的改动与调整。而演员们也因为足够的舞台历练,能够在对唱段、表演更加熟悉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近人物、诠释人物。“第三次看这个戏,优点更显著了。人物更丰实,形象更生动,节奏更有序,速度更从容。文本也好、音乐也好、表演也好,都看出上海歌剧院与主创主演团队的匠心精神。”高级编辑、音乐周报原副总编辑、文艺评论家、中国音协音乐评论学会理事、中国歌剧研究会理事陈志音感叹,“世界歌剧的宝库中革命题材并不多,但我认为这部歌剧可以走向世界。这是一部难得的、很有‘味道’的歌剧,相信它可以引起更广泛的关注,让世界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国家报以更多的尊重。”
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今天是‘七七事变’87周年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海歌剧院创制的原创民族歌剧《义勇军进行曲》在京召开研讨会,别有一番意义和心情。我们用民族歌剧这一艺术形式来铭记、缅怀革命先辈,更加珍惜今天自强不息的前进中的中国。也衷心感谢领导、专家们给予我们这部歌剧的肯定、赞许和真知灼见,让我们受益匪浅,也为我们剧目下一步的打磨带来了新的思考。相信我们的《义勇军进行曲》一定会是一部振奋人心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