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 Music Culture MC812S参考级旗舰后级功放——有如银盐底片一般的自然音质

乐活   2025-01-07 10:26   广东  

       MC812SMusic Culture的旗舰reference系列的立体声扩大机,可以说是MC 开发工程团队的最新力作,是MC的技术独到之处的体现。MC812S的透明感很特别,一方面没有任何浊气雾气,另一方面却有著像是银盐底片颗粒感一般的厚度与自然温度感。就像总编常说的「冬瓜表面的纤毛」一样,真正的透明感与纯净感不应该抹去音质中的颗粒感,而这种颗粒感,也不会损及透明感的呈现。

MBL的渊源

      MC(Music Culture的缩写)这个品牌的背景特殊,会让许多音响迷对MC有种「有点熟又不会太熟」的感觉。因为这个创立于2005年的Hi End音响品牌,最早是由德国顶尖Hi End音响品牌MBL的创始人Wolfgang Meletzky与几个音响资历超过30年的设计高手共同创立,当年Meletzky仍是MBL的总裁,MC最早期甚至有部分产品是在MBL工厂制造。2009年Meletzky从MBL退休,2010年解除与MBL的合约限制,2011年就在CES替MC亲自站台。后来Meletzky虽然退出MC,另创Stormtank品牌,转而研究电源处理技术,不过当年与Meletzky合伙共同创立MC的核心人物仍在阵中,而MC的产品不论是外观、线路或是声音走向,都免不了让人联想到MBL,可见这两个品牌的血缘关系

       写到过里,大家恐怕会认为MC简直是MBL的分身吧。不可否认,MC的确是因为这个背景,而在Hi End音响市场快速打开知名度。不过,说MC完全复制MBL并不正确,以下就我们从MC812S的线路设计,来看MC的技独到之处。

MDF+超厚铝板机箱

      许多人一定好奇,MC812S的重量为何如此惊人吧。打开机箱的第一时间,答案立即揭晓。卸下固定顶板的八颗壮硕螺丝,我才发现这块面积颇大的顶板厚度竟然有将近1公分,重到一个人几乎拿不起来,难怪用手敲击机箱,感觉简直像个实心铝块,几乎察觉不到共振声响。请想想,体积如此庞大的机箱,要将共振压低到这种程度谈何容易!赶紧往底板一摸,果然没错,底板的厚度也与顶板相当,这种超厚装甲级结构,就算是用铝块CNC挖空的机箱也难以比拟。事实上,用实心铝块根本不可能制造出这么大的机箱啊,唯有用超厚铝板组装才能达成。

      这个机箱的另一个特殊之处,在于那块有着优美曲线的前面板,原本我以为一样是由铝材打造,不过手往没有烤的内侧边缘一摸,才发现竟然是MDF材料。内行的音响迷应该可以立刻联想到,这绝不是偷工减料,而是MBL最擅长的机箱结构,利用不同材质的共振特性,打散整个箱体的共振。MC将这种箱体构造称之为「共振陷阱」结构(Resonance Trap Construction)。简单的说,MC根本是不计代价,设法将这机箱的共振降到最低。这是MC812S的第一个设计特点。

超厚铜板散热

       MC812S的第二个特点,是特别重视箱体散热。检视箱体外观,我发现MC812S的箱体完全密封,没有任何散热孔。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可以底隔绝外界电磁波干扰,灰尘也不会从散热孔掉进内部线路板。不过这种设计该如何提升散热效率呢?MC812S有两项特殊设计解决散热问题:一是在箱体两侧设置大面积散热片,二是在箱内设置大面积厚铜板散热。

      关于第一点,大家一定认为一点也不稀奇啊,大部分扩大机不都是过样设计的吗?其实,MC812S的真正特别之处在箱体内部,打开上盖,我才发现箱体两侧的内部竟然一样设有散热鳍片,体积与造型与外侧完全相同。功率晶体该如何固定在过些鳍片上呢?答案是将两侧内部鳍片的中央画域挖空,然后在过里紧密安装一个长方形实心铝块,所有功率晶体就安装在这两个大铝块上,利用铝块加上大面积散热片消散工作温度。

      写到过里,有人可能会质疑,MC812S的箱内虽然有散热片,但是底板与顶板没有散热孔,热能如何利用对流消散?为此MC812S提出另一个解决之道。他们在功率晶体集中的正上方区域,设置了一大块厚重的黄铜板,这块铜板的厚度、重量与面积,都是我在Hi End音响器材中所仅见!这块厚铜板有如一座「空桥」,不但与两侧散热!片相连,也与大面积的厚顶板贴。铜的导热效率远胜于铝,藉此就可以达到快速消散热能的目的。另一方面,铜抑制共振的能力也比铝好上许多,所以我相信这块厚铜板对于吸收箱体共振,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上述两项散热技术,除了消散功率晶体的工作温度之外,还有另一个更重要的工作,那就是维持工作温度稳定,让功率晶体处于最佳状下工作。MC812S之所以将功率体锁在大型实铝,搭配超厚铜板与铝合金厚顶板,真正的目的就在于维持工作温度稳定,我相信这是MC812S的好声音之一

极简线路,超额余裕

      接着分析内部线路,官方资料对于线路设计的说明极少,只能凭借实际观察一探究竟。MC812S的箱内空虽大,但是线路设计却颇为精简,元件数量不多,显然是秉持极简线路法则。有些人或许认为一部器材那么贵,机箱里一定要塞得满满的才划算。其实过种观念未必正确,Hi End音响的价值不能秤斤论两计算,复杂的线路未必等于好声。如果一位音响设计者可以用最简单的线路,将噪讯、失真与线路对于音乐讯号的耗损降到最低,同时忠实还原录音原貌,才是真正的设计功力所在。我认为MC812S就是这样一部高手之作。

      观察MC812S的内部线路,左右声道线路板分别直立设置于箱内两侧,中央有两个方形金属箱子,比较大的那个,里面是电源压器比较小的那个,金属壳上写着「Power Bank」,里面是滤波电容。检视放大线路,初级放大线路上有一颗OP,显然是以此进行第一级讯号放大。有些音响迷不爱OP,但是内行人应该了然于心,因为擅用OP正是MBL的拿手绝活。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这个OP芯片上特地粘上一块比芯片还大的散热片,再一次显示MC对于散热的重视。

      至于第二级放大,MC812S就用上了晶体进行电压放大。最后是电流放大,MC812S每声道动用了七对功率晶体负责这项工作,对照原厂规格标示在8欧姆负载时「仅仅」输出302瓦功率(4欧姆360瓦),显然是余裕度极高的设计。这种设定有什么好处?余裕度高,代表功率晶体的工作负担较轻,可以稳定的在最佳线性范围内工作,失真也就得以大幅降低。

      请注意MC812S的峰值输出能力,瞬间输出功率高达1.300瓦,瞬间电压输出达到70伏特,瞬间电流输出高达40安培,这样的规格,证明MC812S不论是电源供应或是功率放大线路,都潜藏着惊人的实力。

严选配对特规功率晶体

      特别的是,MC812S的晶体全部印上了金色底色的MC商标。请注意,这商标并不是做成贴纸盖住功率晶体原本的型号,而是真正印刷上去的,显然这些晶体全是特别定制品。在MC原厂提供的资料中,也明确说到这些功率晶体是「特选A+等级」(Selective GradeA+),证明这些功率晶体全数过严格测试与选配对・难道这些功率晶体是专为MC定制的特规品?以MC的生产规模而言,我认为不太可能,因为除非订购量数以万计,否则晶体厂不可能接单生产,MC要买进如此大量的晶体成本实在太高。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要严格配对,挑选出误差最低的功率晶体来使用,那么「千中选一」的淘汰率绝对是必须的。

      总之,关于MC812S的功率晶体,有三件事是可以肯定的:第一,这些晶体跟一般厂制晶体不同。第二,这些晶体全部经过严格筛选配对。第三,MC绝对付出了极高成本进行这项工作。

      继观察MC812S的线路板,我还发现一个值得一提的小细节,那就是内中不但没有用到任何SMD表面粘着元件,线路板甚至没有过锡炉,所有元件都是手工焊接。这种做法显然是调音考量,符合许多音响迷认为传统穿孔元件容许电流量较大,因此比较好声的观念。与这种作法更直接相关的是,组装MC812S的人力成本肯定大幅提升。MC812S是哪里组装制造的呢?机箱背板「Made In Germany」可不能乱写,德国的人力成本有多高?大家应该心里有数,难怪MC的产品价格都不便宜。

规格与旗舰单声道后级相同

      写到这里,MC812S的技术特点已介绍完毕。不过我对照了MC811a后级,发现了另一个值得玩味之处。在MC的后级产品线中,单声道的MC811a后级等级最高本篇介绍的MC812S立体声后级居次。不过对照规格,两者的输出功率(包括峰值功率输出)完全相同,阻尼因数(300)与频率响应也相同。峰值电压与电流输出能力,后者都是前者的两倍(后者是两声道之故)。甚至重量上,后者也刚好是前者的两倍。理论上,单声道设计的讯噪比应该比将两声道装在一个机箱里更好,但是MC811a与MC812S的讯噪比竟然完全相同,前者并没有占到优势。

      再看内部线路,MC811a单声道后级的变压器容量500VA,MC812S的变压器容量刚好两倍,是1,000VA。前者单声道使用四对功率晶体,后者两声道!共享了七对。至于滤波电容的总容量,原厂并没有提供数据。总之,MC812S的线路架构,几乎等于两部单声道MC811a加在一起。

更讲究的特别升级版

       两者有什么差异呢?MC812S的箱内有厚铜板控制工作温度,MC811a没有过种设计。MC812S的顶板与底板是厚度将近1公分的超重铝板,MC811a的机箱虽然扎实,但是厚重程度却比不上前者。或许MC认为MC811a一个机箱只有单声道线路,工作温度较低,体积也较小,所以不需要用到MC812S的散热技术与重装甲机箱。不过相较之下,我认为MC812S的机箱设计似乎比较讲究一些。至于功能性方面,MC811a可以切换Alpha(Voltage Gain Mode )与Beta(Current Gain Mode)工作模式,MC812S就没有过项功能了。最与大家息息相关的,应该是价位上的差异,MC812S的性能与MC811a几乎相同,但是价格却比MC811a便宜非常多,哪款后级才是最划算的选择?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其实,我在MC812S的说明书上还发现另一个「分身」型号MC812原厂资料并未说明两者的差异。根据原厂回复,MC812S与MC812有以下七项差异:第一,前者的输出功率多出30瓦(360IVS.330瓦,4欧姆负载)。第二,只有前者使用特选A+等级功率晶体。第三,只有前者配备厚铜板散热系统,原厂将这项技术称为IMC Heat Media System」。第四,前者的滤波电容有金属外壳隔离,后者是直接装在线路板上。第五,前者的变压器容量1,000VA,后者为800VA。第六,前者的底板是超厚铝板,后者则是MDF材质。第七,前者重60公斤后,后者重50公斤。两者相较,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等级上的差异。MC812的确是比MC811a次一级的后级。而升级版的MC812S则在各方面都提升到与MC811a接近的水平,可以视之为MC811a的两声道版本。

宽松开阔,不失生猛活力

       MC812S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声音走向呢?我感受到的第一个特质是「宽松」,听大编制乐曲最容易展现出MC812S的重播优势。先听巴毕罗里指挥Hallé交响乐团的西贝流士「芬兰颂」,以往我一直觉得这份1966年的录咅不够柔软丰润,铜管齐奏虽然密度高、气势强,但是音质却有点生硬,弦乐部分则有些瘦。没想到过次用MC812S驱动Marten Django XL喇叭原本在音质边缘的锐利与生硬感竟然完全消失,而且依然能够展现铜管齐奏强悍的爆发力。弦乐齐奏的顺畅感与丰润感也大幅提升。

      再听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这份录音同样是气势特别奔放激昂紧凑,爆发力特强的诠释版本。音响系统的控制力如果不够好,乐曲听来就会显得音质毛躁、一团混乱。MC812S再一次替此曲解套,整体演奏变得饱满宽松,音场也更为开阔,同时依然保留了此曲生猛的活力,过是莱纳所赋予此曲的特殊生命力,乐曲的起伏能量彷彿象是一波波的海浪不断涌现,不断向前推进,展现出无比紧凑的音乐张力。

堂皇大器,凝气成形

      有关MC812S的宽松感,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必须特别强调。许多扩大机虽然同样有着宽松的特质,但是难免会伴随着音像形体较为松散、轮廓不够清晰的副作用。有些人把过种特质称之为接近于音乐厅现场的听感,但是MC812S的宽松感却没有这些缺点。MC812S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的重播虽然宽松,但是乐器依然有着适度的密度感,弦乐也依然有着清晰的线条。音像轮廓虽然不是如同用刀切割般清晰,但是却能保有凝聚的形体骨干。在我听过的扩大机中,MC812S的这种特质是极为罕见的。

      听普列文指挥的艾尔加「威风凛凛」,特别能够说明MC812S这种独特的宽松特质。这份1996年的录音其实原本就很饱满,原本我担心用MC812S播放会太过松散,没想到我听到的诠释不但宽松开阔,而且不失清晰的线条与层次感,铜管饱满辉煌,弦乐齐奏柔软而不失力道。整体演奏或许不会让你立即感受到激昂的刺激感,但是再听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堂皇大器、气宇轩昂的演奏,才是这份演奏的真正精髓。

柔软不失凝聚能量

      MC812S的第二个声音特质是「柔软」,听冲绳古民谣女歌手朝崎郁惠的演唱,那鲜明直接而穿透力极强的嗓音,通常会让许多扩大机与音响系统露出破绽,MC812S则是少数可以轻松过关的后级,不但让朝崎郁惠的嗓音变得丰润,不再紧绷刺耳,绝妙的转音演唱技巧甚至变得更为灵活顺畅。

      再听另一位日本流行乐女歌手平原绫香的演唱,她的歌声梅度柔美,与朝崎郁惠刚好是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用MC812S播放会不会过于虚软呢?结果令我惊奇,平原绫香的歌声听来不但柔美,还能展现出演唱中的凝聚能量与张力。相较之下,我以往听到的绝大多数音响重播,才真的是过于虚软无力。

辗压任何艰难乐段

      MC812S的第三个声音特质是「强大的低频能量与控制力」。直接挑战「天使与魔鬼」原声带,MC812S的控制力到底有多强?听过之后,我的感受是,任何艰难的乐段,对MC812S来说都像是小菜一碟。重播低频连续冲击乐段,MC812S所展现的震撼感彷佛坦克重大重压境,即使开大音量也毫不压缩紧绷,而且可以轻松将任何复杂乐段的层次结构清晰重现。

      再听「三轮车」中的脚踩大鼓,我必须要说,MC812S的暂态速度并不是快到电光石火的那一种,但是低频收放绝对不会拖泥带水,不会让你感到慢拖。低频冲击与能量感则毫无疑问是顶流的水平。

有厚度的透明感

      MC812S的最后一个声音特点,是「有厚度与温度的透明感」。这又是另一个极为独特,而且难以形容的重播特质。用摄影来比喻吧,刚进入数位相机时代时,我曾一度非常着迷于那超级纯净透明的画质。但是后来慢慢察觉这种无暇的透明感太过冷淡平面,缺乏血色与温度。回头看底片时代的作品才发现那由银盐颗粒堆栈而成的画面有一种难以取代的「厚度」,银盐的颗粒感反而让影像更为自然,即使最后转换为数位影像,也依然具备同样的温度、厚度与自然质感 。

      MC812S的音质就有着类似于底片的银盐颗粒感。一方面,它的声底毫无浊气雾气,呈现出非常好的透明感;另一方面,它的透明感却又同有着一种「有机」的颗粒感。到底这是什么样的特质呢?我左思右想,实在找不出比总编常说「西瓜的沙沙感与冬瓜的纤毛感」更传神的描述了。所谓的透明感与纯净感,绝不能抹去乐器与人声本有的自然颗粒感,而是必须要让人感受到红肉西瓜一口咬下去的沙沙颗粒感,以及冬瓜表面极细微的纤毛质感。MC812S的重播表现,不论乐器或是人声重播都能让我感受到这种极其自然的厚度与颗粒感,这才是真正自然而有生命的透明感。

      最后提一下器材的搭配,MC812S的声底宽松柔软,对录音的包容度大就算是较为干涩的古早录音,也能调和出圆融顺畅的音质。照理说,这种器材应该具备百搭特性。但事实上,我发现前端器材的搭配依然必须讲究。我先搭配MSB的The Premier DAC,MSB的解析超凡,但是能量特别直接充沛,体质不佳的系统可能招架不住。MC812S完全没这种问题,温厚声㡳与超高解析刚好互补,充分展现出流畅自然的类比韵味,唯独高频泛音似乎温和了些。我试着换上COS D1,高频延伸的确更纤细明亮些,但是中低频却比不上MSB的解析、层次与稳定感,最后还是换回The Premier DAC,与MC812S搭配表现最为全面。

难以取代的独特魅力

      总结MC812S的线路设计,它并没有卖弄独家特殊科技,而是扎扎实实给你最充裕的供电、稳定而极简的线路,加上精密配对的元件。整体线路看似简单,但是要将上述基础工程做到极致,所必须投入的人力与成本却超乎想象。MC812S的声音也呈现出一样的特质,乍听或许不会立刻吸引你的注意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它那宽松却能凝气成形的形体感、外柔内刚的音质、轻松辗压任何艰难乐段的驱动力、还有融合了自然厚度与温度的透明感,在其他扩大机很难听到。一旦你感受到MC812S的声音魅力之后,只怕其他再顶级的扩大机,都难以取代它的独特地位了。


规格

峰值功率:1300W

额定功率:8Ω 302W,4Ω 360W

最大输出电压:70V

最大输出电流:45A

频率响应:DC - 140 kHz

信噪比:125dB

噪声失真:<0.04%,4 Ω,50 W

输入阻抗:10kΩ

输入灵敏度:315mV

阻尼系数:300 (4Ω)

尺寸(宽x高x深):480 x 260 x 580mm

重量:60kg



更多专业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ifi部落


hifi部落
专业器材测评,收购出售进口高级音响。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